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诗歌 | 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揪心的疼痛和苦难

2018-3-14 18:06 1981人围观 文学动态

为了这一天/为了戒毒所的高墙,早日拆除不再重建/为了兄弟姊妹,迷途知返/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揪心的疼痛和苦难/你毅然决然地深入与世隔绝的场所/与痛苦亲吻,与颤抖结缘/ 你手抚一种不可描述的危险和挑战 ...

○戒毒诗歌○


点击新窗口打开

    图片说明:2017年11月20日,逸西在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蓝莲花家园”四川男性艾滋病“集中营”帮教来自凉山州甘洛县的艾滋病感染者沙马仁木(化名)戒毒学员。


    【我们主张:让诗少沾一点贵族气息】诗,不再是诗人浪漫的专利!亲,你也行哈。我们《法治四川》文苑和别客传媒“掌上头条”致力将诗歌生活化,将生活诗意化。我们拒绝假、大、空和无病呻吟的诗歌!让诗歌不再是少数人的圈子文化和艺术,我们要让诗歌进入民间,走进百姓,去识人间烟火和接地气!来吧,亲,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营造诗意人生!投稿邮箱:yx@fazhisc.cn


诗歌 | 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揪心的疼痛和苦难


——致长篇报告文学《陪伴》的作者逸西


作者 吴建辉


A

   

医生说,一年是自然人平均寿命的

七十分之一的生命时间

你采写《陪伴》耗掉了一年

这不仅仅是365天

但对于混天度日的人来说

就像大年初一那颗妈妈煮好的汤圆    

一不留神

就滑下喉咙,成为一瞬间


而365天

对一个习惯了大都市节奏的作家

这漫长的《陪伴》

到底有多长?到底有多慢

只有写意在照片上的那支

燃不到尽头的香烟  

诠释着你的昨天


B


爱人说,逸西啊,何苦要自寻烦恼自找危险

朋友劝,逸西啊,你图啥呢

和平年代你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戒毒所,那可是常人刀架脖子也不愿去的地方

艾滋病,听说万一感染者毒瘾发作

神志不清六亲不认

咬你一口怎么办……


你耐心解释轻声地说——

我早就暗访过西昌贩卖毒品的部落

如今蹲点采访

都有民警陪伴在我身边

没什么危险,更不用担心

你们看看

多少民警两地分居,常年累月陪护戒毒者毫无怨言

多少戒毒者妻离子散,身心挣扎痛苦不堪

多少青年游离毒场,跳舞吸毒疯狂贪婪

多少毒贩泯灭良心,血腥挑起毒战祸害千年


C


当你支走前来陪伴你采访的民警的那一瞬间

你独自与艾滋病感染者交谈

谁说你心里没有慌乱

谁说你表现十分镇定十二分勇敢

心与心之间搭起的桥梁谁能看见

你独自一人面对危险

违规递给艾滋病感染者一支香烟

与他促膝长谈


怎么说你、劝你、阻止你呢

为了打赢这场新的毒品之战

你用烟火把诗句点燃

写下了冰毒摇摇晃晃的诗篇

照亮了一盏盏迷茫的眼帘

他们不再悲伤和哀怨


D


《陪伴》又是什么样陪伴

那可不是一般的书面语言或夸夸其谈

那是一柄出鞘的利剑

勇猛一闪,刺向丧心病狂的毒贩

那是一缕温暖的春光

在花开花落中呼唤

那是一副苦口婆心的良药

在警示里呐喊

那是一番情真意切的忠告

珍爱生命,让毒品走远


为了这一天

为了戒毒所的高墙,早日拆除不再重建

为了兄弟姊妹,迷途知返

为了这个世界,不再有揪心的疼痛和苦难

你毅然决然地深入与世隔绝的场所

与痛苦亲吻,与颤抖结缘   

你手抚一种不可描述的危险和挑战

与一道道闪耀柔性光芒的警徽一起

助戒毒者脱离毒海回归家园


2018年3月13日凌晨于成都沙河源


作者简介

    吴建辉(笔名巴蜀山人),参过军,打过仗,立过功,受过伤。上世纪80年代的军旅诗人,90年代的云南文山州作家、麻栗坡县第二届文学协会副主席。


点击新窗口打开


逸西简介

    逸西(原名刘逸西),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著有诗集《放逐》《梦雪》《民主的细节》《我们的记忆》及长篇报告文学《剑门关下铁人情》《民主的碎片》《陪伴》等多部。获四川“五个一工程”奖。

    曾在广西、广州、四川和中央媒体做过记者、编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20多年来,在国内外采写若干有强烈反响的新闻。


    附:访谈 | 逸西:我在艾滋病“集中营”里有一次违规


○禁毒戒毒专号○


点击新窗口打开

逸西在禁毒活动现场


访谈 | 逸西:我在艾滋病“集中营”里采访有一次违规


胡震杰(中国著名调查记者)


  日前,由我国知名作家逸西耗时一年、精心采写的26万字长篇报告文学《陪伴》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

  该书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原生态地反映了戒毒场所这个神秘而又特殊的群体成员的生活生存状态,向世人展示司法戒毒民警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作品以民警与戒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的苦乐甘甜、辛酸离合和真情陪伴为主线,不离不弃教育感化、帮助戒毒者找回走失的灵魂和人格尊严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刻画民警爱岗敬业的坚韧和忠诚。以戒毒人员染毒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戒毒又复吸的悲惨历程为辅线,揭示“瘾君子”的真面目,告诫人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讴歌民警甘于寂寞、甘于陪伴、忠诚奉献的伟大时代精神。

  今天是“6.26”,在第30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记者就此对逸西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胡震杰:你为什么写《陪伴》这本书?

  逸西:警醒国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我在粮校读书时的一个校友前几年死于吸食毒品,一个初中同学的弟弟又死于注射毒品,一个老表也因吸毒死了。所以,我内心憎恨毒品,便决定采写《陪伴》,真实揭露毒品对国人的危害,并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制毒品,远离毒品。

  早在2004年,我在《民主与法制》做记者时,曾到四川毒品重灾区去深入采访过一篇重磅报道《暗访贩毒部落:“白色瘟疫”正在侵蚀美丽的西昌》。当年,西昌所在地凉山州昭觉县就有35名教师因吸毒受到处分。在那儿,毒品泛滥成灾,令当地官员十分头痛。打掉了大毒枭,但小毒贩却层出不穷。一些犯罪分子肆无忌惮,无孔不入,利用怀孕、哺乳及携带婴幼儿的妇女吸贩毒。她们挺着肚子、牵着小孩,有的甚至还怀抱婴儿喂奶……她们或站或靠,或蹲或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吞云吐雾,比比划划。这些场景,10多年了,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也是促使我下定决心,采写《陪伴》的动力之一。

  胡震杰:《陪伴》在你自己眼里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逸西:在我个人看来:《陪伴》是描写戒毒者染毒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戒毒又复吸悲惨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揭示“瘾君子”真面目,是一部灵与肉对话的白皮书,是一部心与魔决战的血泪史!《陪伴》对好人而言是预防染毒吸毒的良药,对坏人则是匕首!

  而读者则认为:《陪伴》系我国首部全方位反映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民警艰辛付出的一部正能量的长篇报告文学,对吸毒人员乃至每一位国人都具有警世教育意义,也适合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

  全书图文并茂,融真实性、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为一体。

  胡震杰:据悉,《陪伴》已申报国家“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有消息称其有望获得殊荣,你自己怎么看这件事?

  逸西:前段时间,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从网上传了一张由宣传部门制作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的《申报表》,我按要求填好后就交给了他们,由他们去负责申报。至于《陪伴》能否获此殊荣,我没想过。我希望一切顺其自然,因为我采写《陪伴》并非冲着什么奖项去做的,我只是尽了一个作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胡震杰:我知道你出版过《剑门关下铁人情》等多部报告文学专著,这次出版的《陪伴》较它们相比有何创新?

  逸西:怎么说呢。《陪伴》这部书从视角上看,有其独特性。每一个篇章页,我都以一首诗的形式来提炼主题,努力让风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说《陪伴》是我国首部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呈现了戒毒场所工作的重大成果,让读者更直观、更生动形象地了解当前中国面临的毒品危害,国人应引起警觉和高度重视。我从戒毒者如何染毒、吸毒、感染艾滋病病毒和戒毒入手,较为精细、准确地描写了他们在戒毒场所戒毒的迷茫与彷徨,戒与不戒,他们内心矛盾重重。

  据我掌握的情况:《陪伴》一书目前系我国近年来描写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变革穿透力强的作品!全书以真情陪伴呈现:亲人和民警携手帮助戒毒者戒除心瘾,脱离毒海和回归社会的动人故事。我努力用平实、干净、硬朗、通透又独特的语言进行写作,去掉假、大、空和喊口号的东西,追求层次感强,让读者产生阅读愉悦,去接地气。

  胡震杰:你主要想通过《陪伴》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

  逸西:我想通过《陪伴》一书表达人间大爱和深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报告文学的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呈现给读者,《陪伴》担当了这样一个发声者,把外界很难了解的一个“特殊”群体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用平实而文学化的语言和艺术的处理方式把人带入到一个日常生活中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世界,让读者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悲欢、共命运。同时,书中我描写的民警在戒毒人员的心中已经不单纯是一位教员、一位老师、一位朋友、一位家长,而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精神力量。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为工作、为他人真心付出又无怨无悔的正能量。它讲述的亲情无价、人间大爱,我希望唤起读者最广泛的共鸣,直击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实现报告文学作品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


点击新窗口打开


    胡震杰:您在采写《陪伴》的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逸西:要说记忆最深刻的东西太多。对我而言,是一次违规。

  那天下午,我在四川男性艾滋病感染病者戒毒“集中营”——蓝莲花家园会议室,采访一个有梦想的艾滋病感染戒毒者江郎(化名)时,警方怕我受到攻击,采取了保护措施,一直派有警察陪伴我的采访。但江郎放不开,每讲一句话,他就看一眼我和警察,生怕说错什么似的,很紧张。我索性想法把陪伴我的警察全部支开,与江郎面对面开展近距离贴心采访。

  江郎系典型的四川人,人个子矮小,但眉清目秀,走路像蜻蜓点水,颇有舞者的韵味。他感染艾滋,与蓝莲花家园“集中营”的成员极为相似,都是吸毒后,行为不端造成的。他身材矮小,看上去好像要比实际年龄要小一些。

  小时候,江郎同许多小朋友一样,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和妈妈在当地一所学校任教当老师,十分疼爱他。从他记事起,就酷爱音乐和舞蹈,但爸爸和妈妈不喜欢,总希望他好好读书,长大了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家里毕竟就他一个独生儿子。可是,江郎偏不随父母之愿。他很叛逆,父母管教越严,他越是不听。一有时间,他就钻进女孩堆里,扭着屁股学舞蹈。

  改革开放的大潮,波及到了江郎幸福的家庭。他爸爸停薪留职从学校里出来,下海经商,挣钱后,爱上了比他妈妈更年轻更漂亮的女人。

  在他读高二那一年,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江郎哭得死去活来。内心恨死了那个与他抢爸爸的女人。从此,母子二人相衣为命。

  江郎靠母亲微薄的工资,念完高中,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在大三时,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在读书的城市,开办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江郎舞蹈工作室”……

  有一次,江郎带着两名舞蹈专业班的学生在成都某迪吧表演完夜场后,他们三人来到灯红酒绿的九眼桥酒吧一条街,一边唱歌一边饮酒。当晚,他被一邬姓女子带到家里,学会了“溜冰”。从此,万复不劫。

  在采访完江郎染毒、吸毒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悲惨历程后,我点然一支香烟,深吸两口如释重负。他目光落到我摆放在会议桌上很精致的烟盒上说:“老师,你这烟盒很好看,能不能留给我作个纪念?”我揣摸他的心思:“你想吸一支?”

  我顺手抓过烟盒,打开递他一支。他接过细细把玩,拿到鼻子前嗅嗅,又放进口袋,表示待会儿下去回宿舍再吸。当他被一名警察带走后,另一名警察来到会议室,板着脸,十分严肃地警告说:“逸西老师,香烟在我们这儿是违禁品!你可以抽,但不可以给戒毒人员。因为他们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病人,身体素质差……”哎呀,那一刻,我尴尬极了,到现在都记忆深刻:一次违规,永世难忘。

    胡震杰:您想通过《陪伴》告诉读者什么?

  逸西:目前,中国,毒祸四起。

  中国人最初对毒品的认识,伴随着耻辱和仇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便与毒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0年2月,政府颁布了《严禁毒品通令》,并在1952年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毒运动。

  这场空前彻底的禁毒战争,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30年“无毒国”的美誉。

  但随着国门打开,一些不法分子结成团伙,铤而走险,利用中国西南边境与世界毒品产地“金三角”相毗邻的地理条件和各种途径,贩卖毒品。于是,绝迹30年的毒品又一次在中国死灰复燃了,且越演越烈,令人触目惊心!

  毒品和艾滋病是威胁人类社会的两大恶魔,号称世界“白色瘟疫”。

  国家禁毒委在日前公布的《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指出:中国有1400万人在吸毒,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2016年3月23日,国家禁毒委再次公布:2015年,中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6.5万起,缴获毒品102.5吨,同比分别增长13.2%、48.7%,铲除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454万株,缉毒执法战果创历史新高。

  由此可见,毒品在中国肆意横行,吸贩毒不法分子十分猖獗。一些地方干部也陷入了毒品的魔掌,染指其中,引发腐败案件。同时,由吸毒感染艾滋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上升。

  《陪伴》一书是吸毒戒毒者们,人生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命运悲惨又苍凉,把美好的过往青春岁月,放入毒品燃烧,更多的是自甘坠落,沉迷毒海不能自拔,有的系好奇误入,经不住诱惑;有的则遭遇他人暗算,陷入毒品的泥潭。总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无。

  《陪伴》一书诸多章节和典型个案,都反映了毒品的危害,令人防不胜防,且一不留神,就让毒品乘虚而入。

  人这一生,一直在路上前往,会经历很多事,会碰到许多人。而这一路走来,不知道会遭受多少失败和挫折,又会有多少次在绝望中挣扎与徘徊?当人在最落泊的时候,面对毒品的诱惑,很难抗拒,一旦染指,就万复不劫!

  我想通过《陪伴》警醒世人:无论处于哪种环境,都不要忘记本心,都不要去碰那万恶的东西,尤其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学会把持自己,学会隐忍,处处小心,坚持原则。

  在面对坎坷人生时,即使心有猛虎,也要细嗅蔷薇,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切忌粗暴和消沉!否则,便很容易被毒魔捕获。

  胡震杰:作为一个作家、诗人,您写作《陪伴》有什么样的愿望?

  逸西:在采写《陪伴》的日子里,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由此可见,毒品对人所造成的生理、心理毒害是多么恐怖,难怪戒毒被称为世界难题。

  一位从事禁毒工作30多年的民警说,“一人吸毒,家庭不幸;两人吸毒,家族不幸;三人吸毒,社会不幸……”他还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诫人们:“毒品不除,子孙不保,民族不幸!”

  中国毒品泛滥成灾,国人应引起警惕和高度重视。我的愿望和梦想:天下无毒,中国重新回到无毒之国的美誉!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吴建辉 来自: 法治四川快报
精彩评论1
  • 巴蜀山人 2018-3-15 00:03
    珍惜生命,关心病患,远离毒品!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向逸西作家和民警致敬!一一多转发一次也许你会救很多人!!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