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学子深入贵州山水人家,开展林木调研

原作者: 陈思贝 王娟娟 来自: 四川文化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湘黔交界处的竹林乡重山掩映,更是有着“油海之乡”的美称,川农学子此番利用学科优势于天柱县高林山开展了林木调研。
  为调查贵州黔东南天柱县竹林乡梅花村林木现状、探寻水土流失状况,8月16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握住你的手”团队贵州分队深入贵州黔东南苗侗自治州高林山及附近民居开展了林木调研。

     天柱县地处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7%。调研小队在学生的带领下,由山侧陡峭小路向上攀爬,行进途中,丰富的野生植被不断从队员们的视野闪过,高林山大部分区域尚未开发,仍然保留着旧时的素美。 王翠萍摄


      小路旁多是马尾松和杉树,在天柱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性性暖湿气候条件下,当地主要林木为杉树、楠竹和马尾松。村民介绍到,马尾松松针脱落后自然干燥是绝佳的引火材料,连饭菜也会染上独特的香味,是山村人的最爱。 王翠萍摄


      队员在行进路上发现一棵形状十分奇特的杉树,它的树干两处虬结起来,这种生长过程中受外力冲击后树干弯折,又渐渐长回向上趋势的特殊形状,让队员不由感叹“生命的坚韧”。 王翠萍摄


      林间挥汗行进中,黄土上点缀的杉木果实和红红的山楂属野果令队员有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独有的惬意感。在海拔1200余米、日照较长的、积温较高的高林山上,植被存在垂直分布差异,高大的杉树和矮小的灌木也能“和睦相处”。 王翠萍摄


      在位于四十八苗寨中心的天柱县,因降水丰沛、易洪易涝,随处可见富有特色的吊脚楼,这种大部分由本地杉木加工而来、总建在斜坡上防涝、看似架空实则稳固的民居,是苗族侗族的代代传承。 王翠萍摄


      正因为杉树树干笔直、质地耐腐正适合用作房屋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和原木简单加工的屋顶透露着原生态的魅力,让产品设计专业的队员灵感大发。 王翠萍摄


       正在玩儿游戏的苗族小朋友抱着的竹子名叫“楠竹”,是集艺术、经济等价值于一体的遍布竹林乡的特产,也是“竹林乡”名称的由来。据了解,山上的楠竹大多由政府购进种植,和杉树一同构成了预防水土流失的壁垒。  王翠萍摄


      全县耕地面积狭小、作物生长困难,在山路两侧,村民种植了大量的山茶树,村民向队员介绍:由山茶果榨成的山茶油具有丰富的营养,极具保健价值,且市价高,是当地人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此时正是山茶树结果的时候,果实长势喜人。 王翠萍摄


      团队队员深入民居时,村民正在编竹,他解释道:“我在做抓鱼的工具,用的就是后山的楠竹。这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用来养家糊口的手艺,我已经编了几十年了。” 王翠萍摄


      特意悬挂在厨房上方的竹制菜篓是村民手工编织的,多样的编织图案、和谐的色彩搭配,这是长于竹林乡的苗族人的手工艺术。调研组认为,组织苗寨村民集体编制特色竹制品或将帮助当地人提高靠原始生产获得的经济效益。 王翠萍摄


      因年平均降雨量达6.6ml,伐竹自产的竹筏、斗笠和蓑衣撑起了竹林乡渔民们淳朴的生活。 王翠萍摄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1 阅读1150 回复0
上一篇:
川农学子暑期三下乡:把爱送进敬老院发布时间:2018-08-09
下一篇:
记录山区儿童的一天发布时间: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