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三国文化的圣地

四川文化网 2018-12-18 14:32 1280人围观 四川文旅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已是三国文化圣地。  锦里开街后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  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迄于今……一通不朽古碑,描绘出明君良臣的精神史诗,一座千年古祠,勾勒出文韬武略的史册记忆。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已是三国文化圣地。

  锦里开街后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游客。
  古柏森森,遗庙沉沉。不殄禋祀,以迄于今……一通不朽古碑,描绘出明君良臣的精神史诗,一座千年古祠,勾勒出文韬武略的史册记忆。
  坐落在锦江南畔不远处的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以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合祀的特色而盛名远扬。在近1800年的漫长岁月中,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历经变迁,却彪炳千秋。
  40年来,与时代同步的成都武侯祠,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一步步发展成为三国文化收藏、研究、展示、传播和体验的重要基地,从单一观光到现在以锦里模式闻名全国的文旅融合典范,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每年超过1000万人次的游客,或徜徉在祠堂古建之间,或闲逛于锦里古街之内,对话三国历史,触摸城市人文,让这方文化地标充满了温度与情怀。
  □武博文/图
  凝聚文化价值的三国古遗迹 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级博物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奉节永安宫,遗体由诸葛亮护送回成都,谥号为昭烈皇帝,入葬南郊惠陵,陵墓东侧建昭烈庙。11年后,长星坠夜,诸葛亮病逝在北伐前线,谥号为忠武侯,蜀地纷建武侯祠以缅怀祭祀。良臣伴明君,约在南北朝时,成都一座武侯祠被迁至昭烈庙西南侧,虽经朝代更迭,布局调整,独一无二的君臣合祀宏伟格局却延续至今。千百年来,一代贤相诸葛亮因智慧与忠诚,被百姓歌颂与敬仰,让门额大书“汉昭烈庙”的这方三国圣地,为世人以“武侯祠”称颂铭记。
  40年来,古老的遗迹也开启了新的发展华章,焕发出蓬勃生机。
  1953年以前,成都武侯祠仅50余亩规模。1961年,成都武侯祠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23亩曹营坝拆迁整理土地划拨给武侯祠。在新划拨的土地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完成了文物建筑“三义庙”的迁建、“结义楼”古戏院及锦里古街复建工程。2003年,南郊公园划归为博物馆西区。现在博物馆面积已增至230亩,形成由三国文化遗产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三个功能区域组成的博物馆空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说,“成都武侯祠在1984年成立博物馆后,迎来飞速发展,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文博事业的重视。”
  “就喜欢这儿,空气好!这么多年来,我亲眼看着武侯祠的小树苗一天天长成参天大树,看到风景越来越好,看到这里人气越来越旺!”今年91岁的于德全老人1982年退休到成都后,每天风雨无阻到成都武侯祠散步,“我喜欢这儿,变化很大,现在是武侯祠最好的时代。”
  伴随着硬件变化的,还有武侯祠博物馆围绕三国文化的保护、研究、展示、收藏工作的全面展开。
  1986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首次赴日本举办“诸葛亮史记陈列”专题展,并取得成功,三国文化在日本学界引起巨大反响。1989年,新的文物库房落成;1994年,《三国文化陈列》在新落成的文物展厅亮相,三国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得到极大改观。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根据文物保护规划,全面开展文保工程和科研工作。从2011年起,循序完成了孔明殿院落文物维修工程、刘备殿院落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彩塑及壁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孔明苑及东西厢房改展项目、刘湘墓园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和三国文化陈列改展提升项目等,不久还将开展三义庙、惠陵建筑群的维护工程。原状文物空间的维护和改造,为文物的展示和利用提供了条件。2013年,武侯祠美术馆展厅落成,至今已举办了20余场“流量”大展。2016年起,文物区绿雨轩展厅陆续推出多个原创文物特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刘备、诸葛亮君臣合展”也即将在新落成的孔明苑展厅呈现。
  “对历史和文物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是博物馆建设的根本。”谢辉说,当成都武侯祠日益名扬海内外时,博物馆仍然在“三国文化”上进行深耕。2011年,博物馆启动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研究,目前已调查完成对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湖北省等地的522处点位调查,为未来勾勒三国遗存图收集了珍贵的资料。2016年,国家文物局授牌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全国三国文化保护利用联盟”正在筹备之中。谢辉表示,“预计在2022年左右完成全国三国遗存调查课题,并且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思路,整合、挖掘全国范围内的三国遗存资源,带动文创产品的开发、文旅项目的实施和文旅线路的打造,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旅融合 打造消费者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在十几年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就开始探索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锦里和大庙会正是文旅融合的成功产品。
  2004年和2009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打造的“锦里”古街一二期相继开肆迎客,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550米长的街道上,各种特色商业循序分布,热闹非凡。锦里的热情和张扬与武侯祠静谧悠远的气氛相得益彰。2006年,锦里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锦里游客攀升至近千万人次,商品销售收入达2.7亿元。
  锦里的打造,既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扶持了濒临困境的非遗传承,又给古老的祠庙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上进行的有益探索。
  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同样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2005年春节起,成都武侯祠整合文物区、西区、锦里三个功能空间,打造成都大庙会,并且在传承和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鲜明地打出了“三国牌”,并恢复了“游喜神方”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很快引爆了公众热情,每年大约18天的大庙会,吸引超过百万人次的观众。逛大庙会成为成都春节新民俗,让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为成都春节人气热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得以体现。
  文化传承 丰富和滋养着城市内涵
  近年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依托多类文化活动,多管齐下,发挥着博物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
  2006年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了夜游武侯祠活动。延长文物区开放时间,并推出了“武侯夜话”等系列活动。易中天、余光中等名家纷至沓来,开坛设讲。2016年起,“夜游武侯祠”升级为三国季活动,讲座、展览、曲艺等各种活动,成为公众了解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典型窗口。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积极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来自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李峥峥,每月自费到武侯祠做志愿服务。“我是一名‘亮粉’,能为大家传播诸葛丞相的廉洁精神,很有意义,非常幸福。”李峥峥说。2018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58名小小讲解员,完成义务讲解1460批次,服务观众6282人次。
  2017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远不止于此。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担起历史名人传承创新和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传承的重任,以各种举措丰富和滋养着成都的文化内涵。
  谢辉说,2017年开始,武侯祠推出了九大举措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分别是建立学术研究中心、建设全国三国文化陈列展示中心、建设全国三国文化资料收藏中心、建设国际三国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创建一流三国文化传习基地、策划一流品牌文化活动、创作一流文艺精品力作、梳理一流主题旅游路线、研发一流优秀文创产品。如今,这些活动的具体实施内容均在有序推进之中。未来,武侯祠还希望以一祠(武侯祠)、一街(锦里)、一城(规划中的三国蜀汉城),打造国家级的大三国文化地标,尤其是三国蜀汉城将集文化博览、旅游观光、文创产业、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为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西部文化中心和公园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