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厚积薄发川蜀皮拖再度辉煌 | 中华皮拖文化探索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钟漫天
  【摘自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8月刊
  (一)蜀地鞋文化的主流性
  鞋文化的主流性和导向力,主要是由群体认同的伦理关系、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构成。在华夏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鞋文化始终承担着中华民族伦理教化的作用,指导个体的身心共长和社会的君臣秩序。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更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鞋履文化从多方面体现了华夏主流文化的功能特征。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鞋的精神教化作用;一在鞋头正中部位缀缝鞋“絇”,旨在约束穿鞋者的行为。鞋“絇”随时告诫穿鞋者:每迈一步,鞋“絇”都要端正朝前,步步行动要规范,防止走邪和偏歪。二是在鞋底和鞋帮的连接处加一道用丝带制成的鞋“繶”。鞋“繶”的颜色用来识别穿鞋者的官位级别。功能在于时刻警示穿鞋者,其行为必须符合自己官阶地位。朝中官员只能循规蹈矩,不允许越俎代庖,以免乱了君臣有别的封建制度。如在清朝嘉庆年间规定只有军机大臣才能穿绿色鞋“繶”的官靴。

  清代文人沈德潜的《古诗源》全面评估了唐前的文学作品及其社会价值。它所选录的作品记录了社会风尚的流变,是后人认知时代正能量的形象史料。《古诗源》从古典经籍中摘出了“行必履正”的警句,把先人用鞋“絇”和鞋“繶”的精神教化机制,升华为“行必履正,无怀侥幸”的伦理道德标准。警示官员大人“做官先做人”要遵照老祖宗对鞋履的伦理导向,时刻警告规范自己。在人的一生中,穿鞋上路必须“行得正,站得直”。靠投机取巧,行贿奉承往上爬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行必履正”的忠告,成为封建皇宫朝廷中官吏齐身治国、精神教化的典范。

  清乾隆七年,北京设立“先蚕坛”(与先农坛呼应),这是当时后妃们祭祀先蚕,教民养蚕、纺织、制衣的圣地。在亲蚕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对联:“视履六宫基化本,授衣万国佐皇猷”。表达了“宫内鞋道规范视为基本,百姓有衣穿才助王安邦。”的意蕴。对联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以鞋履精神教化的“上层建筑”来督查与辅佐“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经济基础;二是基本道德规范的执行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即仓廪实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代政治思想家提出的鞋履教化作用被统治阶级利用并强制推行,在获得民众的广泛接受与认可的同时,鞋文化也逐渐走进主流文化。

  在成都武侯祠的“三义庙”中,蜀地“靴鞋行众姓弟子”拜蜀汉王刘备为鞋业祖师爷的《神圣同臻》悬匾,直接印证了靴鞋文化是当地蜀汉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备在蜀地建国后,大力扶持当地优势产业。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蜀鞋品牌遍及魏、蜀、吴三地,成为蜀国名特产。从此川蜀地区的靴鞋业逐步形成了产业大集群,产业集群的子民集体推崇蜀汉王刘备来统领鞋履产业王国,祈盼“靴鞋王国”的门第与荣耀趋同於“蜀汉王国”。蜀汉王当家使蜀地靴鞋业很快提升为国家首要行业。《神圣同臻》悬匾内容也映射出既是蜀汉之“圣”又同是鞋业之“神”的刘备在鞋史上的丰功伟绩。

  川蜀的靴鞋业集群自认蜀汉王刘备为鞋业的老祖宗,这在华夏靴鞋行当中实属离经叛道的大不敬行为。因为此前,我国的靴鞋业大多已公认春秋战国时期的“孙膑”为靴鞋业祖师爷。如北京靴鞋行在前门外财神庙建孙祖师圣殿,每年正月二十八日举行祭祀孙膑的活动。南京皮匠们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都要聚会为孙膑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武汉靴鞋业在汉口建造孙祖阁设为鞋业公会的会馆,制鞋做靴的手艺人每逢新年伊始香火祀奉孙膑始祖。
  北京靴鞋行孙祖殿里的碑刻记载道“孙祖归圣以后,曾奉御旨封为鞋行祖师,各省建竖祠宇,传流久矣。”

  按照碑文的释义,在孙膑仙逝后(即公元前316年)被钦定为鞋业祖师爷。而蜀地靴鞋业众弟子拜刘备为始祖,是建立蜀汉国(公元221年)以后的事件。依此计算,拥戴“刘备”为祖师爷的年代至少比“孙膑”祖师爷晚了500多年。蜀地靴鞋业在孙膑当了500多年的祖师爷后,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蜀地另立山头。足以证实当时蜀地鞋业如日中天,底气颇足的史实,也释然了来自蜀国的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鞋业背景。反过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谚语又是诠释蜀地鞋业自立师爷的最好注脚;
  ①不提更有技术含量的“衣匠”、“木匠”等,而偏提臭哄哄的“皮匠”,无疑证明了蜀地鞋匠在当时是强势流行的时尚行业,靴鞋业规模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②三人成“众”,臭皮匠人多势众,而众多杂糅的蜀地靴鞋业要强化对外的竞争力,必须“圈寨拥主”才有可能维护本土的利益,同时业内也需要家规与王法来规范“臭皮匠们”。
  ③表达蜀地既有众多的“臭皮匠”群体实力,又有赛过“诸葛亮”的智力,“有智有勇”的靴鞋业群体才敢于标新立异自立家门。
  ④蜀地“臭皮匠们”是一个具有“敢破敢立”大无畏精神的群体。臭皮匠群体在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面前敢说“不”字,三个臭皮匠就能“破”了军师的神秘光环。同时也敢在“奉御旨封的鞋行祖师”面前再并“立”一个自己的祖师爷。
  可以说“靴鞋业的悬匾”与“臭皮匠的谚语”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正是“臭皮匠”的精神,推动蜀地靴鞋群体善于走自己的行业发展之路。也正是在对群体思想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上;在创建群体精神领袖、督查群体自律行为上;在铸造社会共同思想文化基础上逐步彰显出蜀地鞋文化的主流性。
  (二)走过千年的川蜀皮拖
  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华夏大地上以狩猎为生的先人们首先学会了“食其肉而用其皮”的生存技能,兽皮成为古人类保护双足随手可取的鞋材。正如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蠡篇》中的考证:“妇女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证实在人类还没有发明纺纱织布前,皮革始终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鞋材。专门记载黄帝史事的《世本》指出:黄帝的臣子于则“用革造扉、用皮造履”。这是我国皮革用於鞋履的最早记载。到了商周时期皮革制鞋技艺已趋成熟,大量西周铜器的铭文中都有制备鞋用皮革的文字。据载,商朝宰相伊尹善于“用革做履”,唐代刘存在《事始》卷十中解释“履”:“鞋,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仅以商代算起,华夏民族的原创革鞋—“履”的生产技艺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用皮革制成拖鞋的形制—皮拖,在中国鞋文化史中,有其专用词汇。如唐朝以前多用蹝履、靸履、革鞜和躧履而唐后常用皮屦、革屐、跣子等等。最早有关皮拖的文字在秦汉古典中出现;比如先秦文献《庄子.让王》中:“原宪华冠蹝履,杖藜而应门”;以及西汉《急就篇卷二》中,启蒙儿童时列举的生活用品“靸鞮卬角褐袜巾”中首先提出“靸”:其中“蹝履”和“靸”皆指皮拖鞋,其具体的形制和款式可以在唐代的文献中获得印证;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卷二十八释为;“蹝履,谓履无跟也”。唐代儒家学者,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定义“靸”为“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即“以熟皮为鞋材的深脸、尖头,平底、无跟之拖鞋”。

  在汉代,皮拖成了时尚的家居用品,如汉时的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吟道;“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描写了陈皇后阿娇在长夜里蓦然惊醒,着皮拖下床后又惶惶若所茫的情境。汉代的《伤歌行》中;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记叙了一位女子的床头罗帷被微风吹飘,使她心绪不宁,干脆披衣结带,穿着皮拖到堂屋里徘徊的场景。
  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中,汉代皮拖的家用功能逐步伸展为豪门的舞蹈用鞋。如在《史记.货殖傅》中:“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赵地和郑地的女子,打扮得妖娆美丽,弹着琴瑟,舞动长袖,脚上踩着尖头的皮拖舞鞋)。汉代皮拖广泛流行於各诸侯享乐歌舞的深宫后院,如《汉书.地理志八下》中的名句:“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遍诸侯之后宫。”歌舞升平的时代促使皮拖一度上升为炫耀富丽和华贵的汉代奢侈品。皮拖的华贵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皮拖本身的材质所为,比如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定位“葛屦贱,皮屦贵”以及《文献通考.四裔八》中指出的:“贵者著革履,贱者跣行,自林邑扶南诸国皆然也。”都强调了皮拖在鞋履中的贵气和时尚。二是皮拖穿着者的富贵身份,如东汉班固的《汉书.东方朔传》中记叙:“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及马端临《通考》中的;“足履革屐,耳悬金珰。”在《汉书.扬雄传》中明确指出:“(雄)躬服节俭,绨衣不敝,革鞜不穿。”都反映了穿皮拖者皆是汉代富豪贵族,躬服节俭者是不穿皮拖的。
  汉代以后的文人又进一步考证了皮拖与舞鞋的相关性;如南朝宋裴骃在《史记集解》里解释;“徐广曰;---屣音山耳反,舞屣也。”晋代左思在《娇女诗》中释为;“从容好赵舞---屣履任之适”甚至鲁迅先生于1933年3月在“论语”刊物著文称;《汉朝就确已有一种“利屣”,头是尖尖的,平常大约未必穿罢,舞的时候却非此不可。》
  穿皮拖跳舞不仅提高了舞女身价,也保障了汉代舞蹈中的“跕躧”与“蹑屣”的舞姿。普通鞋的鞋底在鞋帮的约束下无法实现“悬起”“升旋”中踮脚的体态,而皮拖却完美地表现了飘逸、节奏和舒展的汉代舞蹈语言。皮拖鞋的鞋底挺而薄,其和脚底与地面皆可形成节拍器的作用。这也是丝锦、麻棉等软质拖鞋无法充当舞鞋的因素之一。在皮拖的一合一开中,皮底既能与脚底打出节奏,也能和地面发出节拍的声响。如唐代范攄在《云溪友议》卷五中所叙:“更著一双皮屐子,纥梯纥榻出门前。”
  正当我们在文山史海中寻觅皮拖文化的遗产时,有幸在四川出土的两块汉代画像砖中发现了皮拖的具体形象资料。四川画像砖在国内是最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图像资料,特别在市井内容与图像题材上,再现与弥补了颇多社会生活史料。汉画砖中服饰与鞋履具体的形制和应用,在中国服饰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描绘皮拖穿着形象的一块汉画砖是1972年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出土的“丸剑宴舞”画像砖。考古认定为东汉时期作品,该砖尺寸为高38厘米,宽44.7厘米,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另一块汉画砖是由成都市文管处1975年在成都市郊金牛区曾家包出土的东汉“丸剑起舞”画像砖,该画像砖尺寸为40×48厘米,收藏于成都市博物馆。

  这两块汉代画像砖出土地点不同,尺寸有差别但其刻画内容惊人相似;在其右下方塑造了一位脚踏皮拖鞋翩翩甩袖的舞女形象。画像砖图案构思古雅,人物雍容大度,皮拖形制生动,堪称汉代艺术文化精品。

  川蜀地区出土两千年前皮拖具实画像,在中国鞋文化史上实属奇观。且在蜀地不同地点重复出现皮拖画像更属罕见。不可争议地证明了汉代川蜀地区的靴鞋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靴鞋业中的皮拖革鞋处于华夏领先地位。出土画像文物把川蜀地区皮拖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追溯到2000年以前。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把川蜀皮拖文化推至全国之首。究史鉴今,皮拖文化对于今天繁荣与传播川蜀文化,增强川蜀文化软实力,推动川蜀服饰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价值。
  我们欣慰地看到当今雅安“金兜兜”全手工工艺软包皮拖鞋传承了千年走来的皮拖文化,他们厚积薄发,异军突起领先全国。两千年前川蜀地区造就了皮拖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期,今天雅安“金兜兜”品牌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皮拖天下,让汉代皮拖在两千年后再度辉煌。主流文化发展趋势提醒我们:蜀地鞋履只有大力传承文化、立足现代科技、面向国际市场,才能永保其地域的传统魅力和主流性文化特色。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