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宽窄衡量和把握万事万物的尺度

四川文化网 2019-3-26 15:47 1390人围观 学术评论

  宽窄是空间的形变,是引力场,是价值场,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折射反映,是对事物衡量的尺度和时机的把握。《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是宽窄哲学研究院组织八位作者研讨形成的集体研究 ...

  宽窄是空间的形变,是引力场,是价值场,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折射反映,是对事物衡量的尺度和时机的把握。《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是宽窄哲学研究院组织八位作者研讨形成的集体研究成果。这本书提出“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和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供读者思考和研究。本文系其前言内容,是对该书高度的凝练和概括。为推动宽窄哲学走向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本报从本期开始予以连载,以飨读者。
  “不论世上的路有多窄,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这是我们清晨悟出的一句话。这里的“宽窄”就不仅仅是我们平常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外在形状和格制的物理空间、实体空间,而是一种认知空间、 心理空间、审美空间和文化空间。对“宽窄”概念如何界定,我们反复琢磨,深切感到,宽与窄是一对哲学范畴,其本质是“度”,是“中庸”,是对万事万物衡量的尺度和对事物量质变化时机的把握。
  “宽窄”这概念,成都有极佳的诠释。说远点,就有清代的赵藩在成都武侯祠留下的著名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说近点,还有一处国内外游客关注度极高的地方——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 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均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是成都在现代都市建设进程中保留下来的较具规模的清代古街区。其中的“井巷子”颇具隐喻意味。在院坝、在家中打一口井,上通天庭、下接地气,其井口或圆或方或六边形或八边形:望一眼水井,水面倒映着的蓝天白云、树枝花瓣和你我他,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小小井口,深不可测,水源不断。井,成了宽阔如天、窄小如扣的汪水灵灵的眼睛和一面亮晶晶的镜子。如今的井巷子,成了汇聚全成都市大大小小井名的历史展示地。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安逸、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各地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车水马龙,声名远播,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生动写照。宽窄巷子之所以除了以清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形成巨大反差具有特别吸引力之外,更在于“宽窄”二字深刻、精致、简明地诠释了人类苦苦追求的宽窄哲学思想和素朴真理。
  宽窄与感知尺度
  宽窄,体现了人们对世界有形和无形空同的衡量和把握。宽窄不仅仅是个物理空间、建筑空间、居住空间、生活空间,它更多的是一种包含丰富意味和想像力的精神空间,更深层次地讲,它是一种哲学空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们对宽窄的认识和把握,首先是从事物的空间尺度来认识何为宽、何为窄的,事实上,宽与窄是在比较当中体现来的,“宽”总是与“窄”相比较的,“窄”也总是与“宽”比较的,在比较当中才能形成宽与窄。通常,人们是从平面的、二维的空间来理解宽窄,实际上宽窄还可以从立体空间、三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来理解。当我们把一个事物、一个空间放在一个特定位置里面的时候,或者进入一种空间平衡状态的时候,它显示出事物的形体、形状和对空间占有的容量。但是,当我们把空间立体化或是多维化、变异化、叠加化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平面上是“宽”的东西在立体上就显得“窄”了,在平面上“窄”的事物而在立体上可能就显得“宽”了。所以,宽窄的“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指一种具有纵深感的深度,“窄”并非就是狭小、短视、死胡同和困难重重,往往“窄”因含弃了不必要的“宽”而保留着合理的容量和尺度,或许更具妥贴性和有益性。绝不要一味喜宽厌窄、好宽恶窄,把“窄”当做次要的、狭隘的、弱小的、没有前途的空间。
  如果将宽与窄拟人化,我们可模拟出二者的对话:
  窄对宽说:“你跑得再远,也是从我这儿出发的。”宽对窄说:“没有你的存在,我也不知道何以是我。”
  宽与窄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它总是在比较中形成的。宽窄的本质是“度”。“度”的把握体现为一种哲学、一种思维、一种境界。在我们肉眼可见的物理空间上,包括文化空间、心理空间、美学空间等,都可以用“度”去衡量。这个“度”,可以是长短、大小、高矮、厚薄、美丑、善恶,既可以对立,也可以并存,这些衍生出来的对立统一的“对子”是“宽窄”的另一种体现方式。这个“度”是按照人的尺度,即人的认知能力、人的生存需求、人的创造价值、人的审美方式、人的自我实现等来衡量和把握万事万物的。
  任何事物都是有发展规律的。“度”即“火候”。把握不好“度”,就难以掌握“宽窄”的精髓要义。包括对“宽窄”本身的认识,也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能过窄,仅看到事物外在尺度;也不能过宽过泛,把宽窄当做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如果,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可以宽窄论之,
  这反而把复杂多变的事物简单化、牵强化了,不符合人类从各自领城各自专业认识客观事物并加以科学总结的基本规律。万物太复杂,众生何茫然,岂独能“宽窄”概之?我们更多更主要是从空间维度(当然也有时间变量)来理解完窄的,这是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
  宽窄与空间转换
  小时候爱看万花筒。小小眼孔里的五彩纸屑在多棱镜面中随着抖动、旋转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缤纷世界。当时,我们曾为这小小万花筒着迷。今天想来, 这个原理再简单不过了,多维折射的空间能够呈现无穷的变幻景观。宽与窄就抓住了事物最根本之处——空间。 任何事物都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事物占有多少空间,空间本身是不是在发生变化,事物与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认识。
  比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布局合理、设计精妙,生动体现了由宽到窄、由窄到宽的空间变化过程。“深淘滩,低作堰”使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这是一个由窄到宽的空间转化。内江水流经过空间变化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由窄到宽灌溉成都平原,形成扇形“水网”,膏润千古,泽被兆民,至今还发挥着滋养“天府之国”的伟大功能。
  再如,旅游就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换。坐上飞机火车,从此地到彼地,一瞬间空间发生变化,给人们带来新颖感、新奇感、陌生感、漂浮感、不可把握感,让人一下觉得事物很新鲜,满眼都是新风景。一个全新的空间, 在眼前、耳边、脚下如电影蒙太奇般地奇幻呈现。旅游的这种空间变化,使人们对原有事物宽窄的认识显得无法比照了,眼前全是新宽窄空间在不停地错位、腾拉、移动,出现新奇的变化。
  文学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空间结构的艺术,其语言、叙事的魅力就在于空间的构成特色,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经由空间的变化来引出矛盾冲突、揭示内容的。比如《陈奂生进城》《北京人在纽约》 ,以及人们常常引用的典故“刘姥姥进大观园”都是运用了空间的变化来强化人物内心冲突和推进故事演绎。《西游记》 写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那是何等的宽阔,但他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又是多么的窄小。佛教讲“一念三千”说的是一念中足具“三千性相”,“念念刮磨心垢尽,时时话护道菜焦”,须从一念处净化自心。正如西晋文学理论家陆机《文赋》所言:“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在有限的自我生活空间展开无穷的想象,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实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艺术空间聚合和闪现。文学艺术的结构,包括绘画、摄影、书法、小说叙事,都是通过空间结构的腾拉、错位、重叠、反差、变异而获得艺术张力。
  事物由宽到窄、由窄到宽,或者宽与窄之间具有无数个过渡带,形成宽窄空间框定的特殊事物存在方式。假设宽为1,窄为0,那么在1与0之间会有无数个小数点和无数个过渡。宽与窄的变化,使空间构成带来无限活力与魅力。
  人的心理空间也有如此这般的变化。当你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节庆、舞蹈音乐、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穿着打扮等都给人造成陌生化效果,让人感觉进入另外一个文化空间,被这个空间所有的一切所吸 引。
  空间的宽窄之变,充满玄机、内蕴意趣,形成事物格制、结构、外观、内涵的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 宽窄就不仅是个“框”、一个“格”、一个“架构”,而是包涵、涵盖、笼罩事物的逻辑之格、思维之网和文化之器了。(未完待续)
原作者: 企业家日报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