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促进四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9-4-6 22:28| 发布者: 四川文化网| 查看: 1095| 评论: 0|原作者: 李明泉 赵红川 方茜 王世龙|来自: 四川文化网

摘要: 随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2018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10112.75亿元,同比增长13.3%,旅游业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围绕建设文旅强省目标,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 ...

随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2018年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10112.75亿元,同比增长13.3%,旅游业迈入“万亿级”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围绕建设文旅强省目标,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文化旅游是指文化与旅游两大领域的并集,以及两大领域在融合中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指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要素、产业、市场层面的共性,有效整合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职能,全面提升区域文化旅游供给能力、服务质量和综合效益的所有活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旨在解决当下存在的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增强文化和旅游的互补性有机性,推动文化和旅游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构建新时代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代化体系,应将四川文化精神特质贯穿其中

巴蜀文化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刚柔相济的精髓和要义,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特点。

四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禀赋,以全新的理念定义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外延,确定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将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消费场所、文化艺术产品、文化创意设计、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商品和市场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聚集资源,从而为全面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奠定扎实基础。

“巴蜀文化”的命名是由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卫聚贤于1941年首次提出来的,作为中华文明史重要构成的巴蜀,其文化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从经济基础看,近年来宝墩遗址等考古研究证明,成都平原可能是早期稻作文明的产生地之一。川东巴人则多位于河谷及丘陵地区,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直到唐宋时期都是如此。蜀地的农业经济与巴地的渔猎经济显然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

从上层建筑看,蜀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不仅有以大禹、李冰治水著称的农耕文明,而且有发育较早的工业和商业,是我国天然气开采、雕版印刷术、纸币等最早的起源地。在三星堆、金沙文化时期,古蜀有比较发达的神权和礼乐制度。天地人“三德”和合共生的文明内涵,是巴蜀文化之根脉和本质特征。知天道、守天时、循地理、重教化、讲仁德,构成了巴蜀文化核心根脉。一是以落下闳(前156—前87年)创制《太初历》,提出浑天说为代表,总结究天人之际成就,为巴蜀文明乃至中华民族制定了“天德”公理。二是以蚕丛鱼凫、李冰父子为代表,遵循地理规律,治理生存环境,构建了“天之府库”的美好基础,使地之滋养之得发挥到极致。三是以文翁化蜀,教化比于京师比于齐鲁为标志,蜀地“文章冠天下”,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巴蜀文风之盛历经汉唐宋明清。

巴族是一个沿水而居、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善于驾舟、习于佩剑。《华阳国志》记载:“其人勇敢能战。”与巴人的强悍相比,蜀人则显得更为精明。《华阳国志·巴志》说:“巴有将,蜀有相也。”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及四川人具有“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恃自治的精神”。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新目标,应聚合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应提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川人文精神特征。“包容务实、知无创有、达观乐善、不胜不休”是四川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治蜀兴川的精魂。包容务实,体现四川历来宽厚开放、见贤思齐、实干兴邦、求真务实的品格,是川人典型的行为方式;知无创有,表明从李冰治水、文翁兴学到改革开放创造的无数第一,展示了四川敢为人先、探索创新的开创精神;达观乐善,展现巴蜀儿女机智、幽默、豁达、善良、热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智慧;不胜不休,借取川陕红军精神来概括诞生在当代四川的“两弹一星精神”“大三线建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共有的万众一心、排除万难、坚忍不拔、争取胜利的英雄主义性格。构建新时代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代化体系时,应将四川文化精神特质贯穿全领域全方面全过程之中。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应注重创新驱动、深度融合、跨界融合、空间优化等四个方面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作为2019年的重点工作安排进行了部署,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以数字科技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以“互联网+”革新文化旅游生产方式,引领文化旅游消费新方式,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打造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四川文化旅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二是实施深度融合战略。巴蜀文化在“一带一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积极谋划和推动四川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长江上游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动切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部大开发、天府新区、成渝城市群、藏羌彝文化旅游产业走廊等重大战略,建设长江流域文化旅游发展高地。

三是实施跨界融合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向国民经济大循环发展,通过优势资源共享、统筹机制共建、企业主体共筑、市场产品共创、发展平台共搭、特色品牌共用、专业人才共有、合作利益共赢,创新增量、盘活存量,让文化旅游与科技、扶贫、城乡、教育、体育、养老等跨界融合,实现产业事业相融、政府职责与公益服务相通,达到全域融合、全程融合、全面融合。

四是实施空间优化战略。与“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深度衔接,推动“五区联动,擦亮天府金盆;四向耦合,凸显川江奇观”,打造“六江山月,诗意文旅;五区链接,川味浓郁”产业链条(四川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六江指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可以按照“一体两翼,文旅升级;五区联动,融入科技”(一体为文旅经济一体化;两翼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思路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应全方位着力,配套金融、消费、人才等支持措施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方式改革。大力推进旅游景区和文旅体商教科的复合型景区转化,逐步实现“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换,不断释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动能。启动开展微旅游工程,大力利用城乡交通微空间资源,推进文化旅游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车站、公园、河道、街道、社区等微空间,开展旅游精品布点工程,配置文化艺术景观观览和文创商品消费点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整体氛围。

扶持文旅融合发展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经营开发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培育文化旅游一体化品牌发展,树立一批文化旅游服务及产品IP 开发的示范标杆。鼓励我省文化资源丰厚的市县,主动对接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引入外来资本,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培育和建设一批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集团。

构建文旅线路和经济走廊。打造以成都为中心,构建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文化旅游经济增长极。全面实施文旅线路品牌。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蜀道、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茶马古道国际旅游线路产品和品牌。建立健全“国际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中心、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国际化旅游标识”的世界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性支撑。

强化金融对文旅融合支持力度。多方位多渠道鼓励和引导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产权交易等机构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利用大数据征信技术,提升中小文化旅游企业的信用能力水平。

引导扩大文化旅游消费。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实施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消费试点项目,拓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大领域,促进第三产业繁荣,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提高审美素养,提升大众文化消费能力。开展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推进文化消费数字化、网络化,探索扩大文化消费的新途径。

建立文旅融合人才体系。发挥国家西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作用,深入实施“千名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境外培训”计划。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开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省内高校推介优秀毕业生到乡(镇)进行挂职锻炼,推进乡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作者分别系成都市政府参事、省文旅厅副厅长、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文创研究院博士)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