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程贤富:永远的松涛声

原作者: 程贤富 来自: 四川文化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董家坝的人从外面打工回来,一翻过红石梁,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故乡那片松林。那片松林,名叫桂家山林。
  桂家山林宽达数百亩,里面长得密不透风的,全是桶粗的松树。远远望去,青翠一片,如雾如烟。在阳光灿烂长风在天的日子里,桂家山林又如万顷碧绿的波涛,一波波温柔地起伏着,又一波波温柔地消失在一望无际的远方。大风掠过树梢之时,即使隔得很远,人们也能听到那悦耳的哨音是一阵接着一阵。
  那就是文人笔下美轮美奂的阵阵松涛声!
  《红岩》里的彭松涛,它的生活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彭咏梧。《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将彭咏梧取名为彭松涛,是不是受这松涛声的启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罗广斌去桂家山林里漫过步。这片松林之所以叫桂家山林,就是因为解放前它的产权属于山脚的桂家,故其名字一直沿用至今。而山脚的桂家,就是彭咏梧外婆的家。当罗广斌追寻着英雄的足迹来到此处时,听说屋后那片松林,就是昔日彭咏梧躲避国民党追杀的藏身之地,他怎么会不去走一遭呢?
  彭咏梧幼时,常来这里看望外婆。长大后,他又将外婆的家变成了地下工作者的秘密据点。彭咏梧挑选这里作为秘密据点,是有充分依据的。这里只居住着桂姓一家人,人员可靠,保密性高;一遇险情,人往松林里一钻,特务们便只得望山兴叹了;再加上这里地处云奉二县接壤处,距云阳县城较远,相对安全,而距长江又较近,传递信息方便。
  有好几次,彭咏梧和同志们正在外婆家里密谈时,国民党特务忽然闻风而至。特务们从前门冲进去,他们却从后门溜进了桂家山林。等特务们垂头丧气地离开后,他们才从山里走出来。
  在奉节县青莲乡起义之前,彭咏梧还带着江姐来这里拜望过外婆。江姐就是在这里听到彭咏梧牺牲的消息后,才含泪离开的。
  据老婆婆们回忆,江姐暂住在这里时,曾教她们溜过秧歌,还向他们宣传过革命道理,说:“我们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只要我们得了天下,老百姓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由于当年桂家山林保护过彭咏梧,因此深切怀念彭咏梧的董家坝人,对桂家山林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哪怕修建房屋急需木材,他们也舍不得砍掉里面的一棵树;哪怕烧火煮饭急需柴禾,他们也舍不得割掉里面的一根草。
  董家坝人活着时,他们一个个用实际行动维护着桂家山林;死了时,他们一个个又投入它的怀抱,用血肉之躯滋养着它,用灵魂守护着它。它是他们的人生终点,又是他们走向另外一个世界的起点。今天,当你信步其中时,即便是最不经意的一投足,你脚下踩着的,也许就是一个曾经鲜活的董家坝人的生命。
  父亲辞世后,也选择了桂家山林。因而每年清明节期间,我都要去山里走一趟。置身其中,纵然松林上方只有微风吹过,林下人感受到的却是交响乐般浩大的松涛声。三十多年来,每次去扫墓,那松涛声就会如约而至。有一次,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桂家山林的松涛声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昼夜不停呀。罗广斌来过这山里,他怎么会没有听到这松涛声呢?哦,他正是在这里受到启发,才给彭咏梧取名为彭松涛的呀!只要桂家山林永远生生不息,这松涛声就会永不停歇。原来董家坝人精心呵护着桂家山林,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永远听到这美轮美奂的松涛声啊!
  桂家山林,令董家坝人感到无比自豪的还有两点:上过电视,上过报纸。
  十五年前,我们当地拍摄过一部关于下川东游击队的电视剧。一开篇,屏幕上徐徐展开的便是桂家山林的夜景。
  董家坝人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如今,桂家山林里的松树,既高又粗,既密又直,在方圆百里范围内可谓是鹤立鸡群。董家坝人封山育林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此,报社还特地派记者来采访过。桂家山林上了报纸,董家坝人无不欢欣鼓舞;报纸分发到村里,他们无不争相传阅。时至今日,那篇通讯刊登在哪家报纸上,什么题目,何年何月何日第几版,他们依旧记得是一清二楚。
  桂家山林,世世代代的董家坝人,永远都会感恩你所赐予的阵阵松涛声,你永远是他们的心灵寄托,你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1

鸡蛋
2

鲜花
3

握手
9

雷人
1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该文章已有7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 引用 程贤富 2020-3-4 18:50
      夕照明: 写得好。引人入胜。激发起我想去走走看看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尤其从"坝上街上"出发向董家坝走必经的"三号桥",那是我曾经的艰难岁月。今天看到你描绘的曾 ...
      您几时重走,学生全程陪您。
    • 引用 程贤富 2020-3-4 18:35
      夕照明: 写得好。引人入胜。激发起我想去走走看看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尤其从"坝上街上"出发向董家坝走必经的"三号桥",那是我曾经的艰难岁月。今天看到你描绘的曾 ...
      我是李老师的学生,还是李老师教得好才行啊!
    • 引用 程贤富 2020-3-4 18:32
      [quote]切-格瓦拉: 陈老师:彭永梧外婆是桂家的?
      是的,周铭。
    • 引用 程贤富 2020-3-4 18:31
      斌哥13986832988: 程老师真棒
      谢谢,混日子而已。
    • 引用 夕照明 2020-3-4 14:08
      写得好。引人入胜。激发起我想去走走看看那些熟悉而陌生的地方。尤其从"坝上街上"出发向董家坝走必经的"三号桥",那是我曾经的艰难岁月。今天看到你描绘的曾经的光秃秃的红石梁上的满眼葱绿和阵阵松涛,我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冲动。如焰的岁月涌上心头。我准备着去重走一回,也算个故地重游吧。谢谢你!勾起了我许多回忆!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振撼力。

查看全部评论>>

上一篇:
刘道修:阻击新冠肺炎赋发布时间:2020-03-02
下一篇:
吴向东:庚子春节,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日子发布时间: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