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新文人画院《简琴楼谈艺录》(连载四)

新文人画院 2020-4-2 15:08 923人围观 艺术动态

《简琴楼谈艺录》是青年学者、国画艺术家闫照忠先生和青年学者、作家孙亚军先生在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书信往来交流中国文化的文章结集。
“以学术立身·重塑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庚子春节正月初四孙亚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主持)予闫照忠(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创研部主任)的复函。]

颜真卿:大唐精神真正的范式
○孙亚军

(孙亚军予闫照忠的一通信札)

闫先生:
  您好!昨日来信已收到,先生对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价值的评述,是符合历史学观点的。唐代的确是开天辟地的大时代,纵观历史汉唐两季百年基业中,均有开两次盛世的事迹,唐代贞观和开元两朝,人才济济,基本实现了唐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坐标性的地位,经济、政治、文化成为后世的典范!所以,我深深的认同先生所言唐代在诸多领域乃是乃是开宗立法的时代。就书法而言,唐楷的确立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书同文”,统一文字之后,政令才能上传下达,才能适合普通民众学习,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唐代之前,书体众多,书家林立,欧阳询曾在《用笔论·序》中说:“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唐代作为有着世界眼光的时代,它要实现自己的文化远播番外,四海仰慕的目的,文字范式的统一,势在必行,唐楷的确立既适合官方行文的通达,也适合海外学子研习唐代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唐代的确是为书法立法度的时代,尽管这种法度在今天有些人心中显得呆板,但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统一身份!

(闫照忠国画作品)
  如先生所言,中正的气度是唐楷的基本范式,也是唐代文人根本的操守。先生所言,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他们完成了书法进入唐代,进行规范之前的所有准备,他们是初唐时期书法的承上启下式的人物。我注意到,先生在说这三个人的时候,重点说了他们的操守和学养品格,而舍去谈他们的书法成就,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笔法的陈词滥调早已被历朝书家文人叙述过,况且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对于古人在艺术上的成就无权评判,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知晓他们的言行,明了他们一生的治学心路,从而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虞世南、学习欧阳询、学习褚遂良,是因为他们的操守与人格成为我们的榜样,精神气度中所散发出的“中正之气”,是我们今天研习书法、学习做人的根本所在。一千多年前这三位大师,生前均为国家栋梁,他们积极实践着自孔孟以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旨趣,其操守名节彪炳千秋,可谓心有一腔正气,笔下方存气象万千。

(闫照忠国画作品)
  说到这里,我想顺着先生的意思进一步阐述唐代的“中正之气”,曾有人论述唐代书家,认为最能代表唐代气度的书家,当属颜真卿。后来,我仔细阅读了《新唐书》《旧唐书》关于颜真卿的记载,始信不疑。尽管唐代二百多年当中,诞生过很多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造诣的人物,但最能将唐代的刚勇、方正、雄浑之气彰显出来的却只有颜真卿一人。
  颜真卿可谓是唐代文化人格的浓缩,他出身世家,他的五世祖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颜之推先生,他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治家教子之书《颜氏家训》,家训开篇即言明:“诚孝、慎言、检迹”,认为读书治学是为了“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之推告诫子孙须“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当我仔细阅读了颜真卿传之后,我觉得颜真卿先生是在用毕生的言行来实践先祖的遗训。
  颜真卿先生的书法闻名于世,他流传于世的作品当中,《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我认为最能代表颜真卿先生铮铮傲骨,凛然正气的人格魅力。其中,《祭侄文稿》中满含着国恨家仇,以及颜氏家族几十口人的斑斑血迹,被宋代以后的文人认为是能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媲美的天下第二行书。依着闫先生的思考,我想说说颜真卿何以成为唐代文化的魂魄,何以成为中国文化人格的典范,以及他书法中的中正之气的人格滋养!

(闫照忠国画作品)
  公元755年的冬季,镇守范阳、平卢、河东三地的藩镇首领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在河北起兵造反。一时间,河北民心大乱,大片土地沦为叛军所有。此时,处在帝国中央的唐玄宗正在长安的大明公内,和一帮文人雅士在排练元旦的节目,京城之内毫无防范。当安禄山的大军横扫河北诸地的消息传到长安城内时,唐玄宗召集群臣研究平叛对策,他说:“泱泱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义士,守土护疆吗?”实际上,此时颜真卿和他的哥哥颜杲卿正在积极组织官兵,进行抵抗。他联络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防御战,有效的打击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当时担任常山、平原两地的联络官的就是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颜氏兄弟以正义之师聚合20万部众打击叛军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让一度惊惶不安的唐玄宗为之振奋,也为京师准备平叛之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公元756年,叛军首领史思明攻陷常山,将颜杲卿、颜季明在内的颜家几十口人杀死,颜真卿在他的《祭侄文稿》中悲愤的写道:“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史书上记载,史思明杀害颜氏父子时非常残忍,几乎是不留全尸,所以才有了颜真卿悲痛之笔写下的“念尔遘残,百身何赎”。颜真卿和他的哥哥、侄子以及死去的颜家男女老幼,用他们忠贞不二的身躯,诠释了人间正道。作为文化人的颜真卿,用他的操守真正的践行了文化人在危难面前凛然大道。

(闫照忠国画作品)
  整个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唐代的“元气”“真气”在这场浩劫之中被耗尽了,昔日繁华的京师长安,成为流民之地,“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的毁灭性打击是不可估量的,此后的唐帝国虽然有过短暂的繁荣,但已经是不可与盛唐时期相提并论了。作为平叛有功的颜真卿在平定叛乱之后,被朝廷委以重任,他成为众人仰慕的唐代文化巨星。《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一气呵成之作,他的这幅作品字字之间流淌的是生命的气息,即便是一千多年后再去看这幅作品时,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我们被颜真卿的大义与悲痛深深地感动!

(颜真卿《祭侄文稿》)
  闫先生,说到《祭侄文稿》,这几年我发现很多人在书法培训班上,教授《祭侄文稿》,未免有些可笑,他们未免真的视书法为技术了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仅不可临摹照搬,更不能亵渎!字里行间的斑斑血泪,又岂是以书法为专业之辈所敢望?所以,我深深地认同先生所言,所有的艺术是真情的流淌,是生命的气息所铸就,这是艺术之所有拥有生命,而又能历千秋不衰的缘由。书法绝非仅仅是写的一手好字这么简单,每一幅真正优秀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的温度。
  《祭侄文稿》是用生命铸就的大书作,颜真卿的一生同样也是大写的人生!公元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谋反!七十五岁的颜真卿再次代表国家征讨逆贼,这次出征很多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颜真卿作为国家文化人的领袖,万一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也有人认为颜真卿年事已高,不易出征。但是颜真卿力排众议,决定在古稀之年会一会这个向来以功高自持的李希烈。颜真卿代表唐德宗向李希烈问罪,李希烈非但没有认罪罢兵,反而将颜真卿扣押,威逼颜真卿屈服于他。《新唐书·颜真卿传》记载: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颜真卿舍身求仁真乃君子之所为,我姑且认为颜真卿先生的书法中的中正饱满,雄浑厚重之气,正是他铮铮铁骨的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也常常认为,书法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艺术,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真乃如此也。再好的艺术,没有知行合一的相辅相成,艺术就会显得苍白而无力。我们为什么热爱我们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那是因为每一幅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背后,都一段难以忘怀的温情的故事,才使得我们能够时隔千年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
  书法绝不仅仅是技术活,它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大写的“人”字!蕴含着以毕生之力求的“人”之为“人”的温暖!所以,纵观有唐一季,书家林立,独颜鲁公能以“人”者之气象,浓缩唐代无限的风华!
  寥寥数语,望先生斧正之!谨问先生安好!
贞人堂主人  孙亚军
庚子春节正月初四

附录:《祭侄文稿》全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关于《简琴楼谈艺录》(概述)

国画艺术家、青年学者闫照忠先生

青年学者、作家孙亚军先生

  《简琴楼谈艺录》是青年学者、国画艺术家闫照忠先生和青年学者、作家孙亚军先生在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书信往来交流中国文化的文章结集。
  作为四川省新文人画院的两位学者,以学术的高度,文化的视野,文学的笔触,回望了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发展脉络,其主旨以孔子所言“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基础点,阐释叙述了中国文化的本源在于“道”。这个“道”是充塞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是横贯文化艺术的根本,文化艺术缺失了“道”的根本以后,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值一提。两位学者在书信中,试图还原文化历史人物本来的真性情,从而让读者深切去感受,艺术其实小道而已,真正的大道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使命与担当。
  疫情是最好的教科书,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瘟疫面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家国情怀?疫情面前,我们也感受到了我们的艺术家们的苍白与无力。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当代的艺术,严格的说已经没有了作为“自然人类”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激情,都是简单取巧的做作,重复的模仿、抄袭,都是追逐商品利益的商品,全无生命力可言。谈艺录,是从另一个角度在向读者阐述——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用生命与鲜血铸就之灵魂的所造,经历时间的淬炼、检验之后,成为一个民族自强不息永续向前的精神的指向。
原作者: 孙亚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