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四川学子调研天全县:非遗花灯的传承与创新

四川文化网 2020-10-7 17:36 974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雅安10月7日电(通讯员陈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灯表演也受到农村群众的喜爱,新华乡落改村的花灯表演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活跃在乡村院坝,还登上了县内外的表演舞台,绽放出了优秀 ...
四川文化网雅安10月7日电(通讯员陈颖)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灯表演也受到农村群众的喜爱,新华乡落改村的花灯表演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活跃在乡村院坝,还登上了县内外的表演舞台,绽放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0月2日至10月7日,四川农业大学“益启研支”团队闻名而来,来到四川省雅安市新华乡永安村,调研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本地的传承情况及它的知名度,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弘扬传统文化。
花灯为春节喜庆活动,每年正月初五开灯表演,十五收灯结束。花灯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幺妹子,与一个或多个花鼻子(又称白鼻子)搭档表演。花灯都以锣鼓为伴奏,采取边舞边唱的形式进行,由于大多在院坝、晒场进行,受场地限制,花灯人数最少两人(一个幺妹子和一个花鼻子),在场地内以转圈的方式表演,俗称“拽花灯”。
20201007_092552.jpeg
图为花灯传唱人许龙芳的传承人授予证书。(2016年,花灯被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文化网通讯员杨森摄
花灯中,幺妹子一般手拿花折扇或花手帕,梳长发辫,穿花衣彩裤,围花腰。花鼻子手拿蒲扇,头戴草帽或毡帽。两人多以民间俗语为主,一唱一和,一问一答,相互作弄取笑,并配以滑稽的舞蹈跳跃动作和夸张、可笑的表情,逗人捧腹。
20201007_092555.jpeg
图为花灯老队员“幺妹儿、花脸哥”全能扮演者王大芳(化名)教授“益启研支”团队志愿者王新莲动作“乌龟缩头”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杨森摄
在调研过程中,联系了花灯团队骨干高老师,关于传承他说到:“一代一代的演,一代一代的变,像我六十几岁了,我过了,还得要有接班人,非遗还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原来还是有一个花脸哥,花脸哥退了以后就是我上的。现在就是小孩和年轻人没有,别人不愿意,男的也不愿意,还有女的愿意来学来扮花脸哥。当然不管男的女的,她能够把花脸哥这一角像担担子一样,把这个担子挑起来,把这个传承下去就行了。只要有人接班,有人教就好。队员所有角色都在学,可以随时顶替。花灯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发展。再把这个非遗搞好一点、争取再上一层楼。”
20201007_092559.jpeg
图为(前花灯队员)80岁高龄老人王大强(化名)回忆并叙述表演花灯的故事与花灯的发展历史。四川文化网通讯员杨森摄
根据四川农业大学“益启研支”团队调研发现雅安市天全县落改村以及永安村内花灯情况如下,关于创新:以前的花灯内容语言有点粗俗,现今语言委婉文雅,即花灯团队根据文明需求做出了调整、改变,且现在编的新花灯多为灾后重建新农村、打好环保攻坚战、诵十九大等,结合实时政治等,形式多样丰富,如今老少皆宜。关于传承:孩子方面,团队也尝试过花灯进校园,但学校考虑学生学业重,压力大,老师也不太接受;年轻人方面:团队成员多为农民,农忙时没有练习时间,农村人没有其他收入,年轻人大多都出去上班,且年轻人碍于面子不愿表演花灯等。
20201007_092609.png
图为“益启研支”团队调研雅安市天全县落改村以及永安村花灯相关情况结果数据分析。四川文化网通讯员游贤科供
综上所述,雅安市天全县落改村以及永安村人群中,大部分人对花灯非遗文化表示认同与了解,也愿意学习花灯,但由于家庭经济等客观原因使个人对花灯文化传承的实际执行力较差;花灯文化紧跟时事政治,灵活多变,形式在近年得到创新,内容有创意,社会会容忍度较高,花灯团队成员皆表示希望再把非遗花灯创新与传承,弘扬与发展,齐头并进,争取更上一层楼。
20201007_092612.jpeg
图为“益启研支”团队调研组全体成员与花灯传承人许龙芳及高老师交流之后的合影。四川文化网通讯员杨森摄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