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周中罡 | 天真与闲适——潘鸣散文印象

四川文化网 2020-10-23 23:22 1143人围观 文学作品

好读的文章一气呵成,手不释卷,不一定是跌宕的情节,而是文字本身的魅力所诱惑,尊重文字的灵性,让每一个字在它该出现的时候,和该出现的位置,恰当的身份。这样的文字,就活起来了。绝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那是文 ...
  对于相互熟悉的写作者,读其文章之时,总跳不出其身份符号,先自有了第一印象之烙印。当熟悉久之,尤其通读《花间一壶茶》之后,方才觉得,潘鸣君,儒雅气中存天真,有洗练素净之文笔,无喧嚣功利之企图,乃一纯粹之写作者。
  书分四辑,其一声声慢,如黑白电影之长镜头,拉回岁月深处,川西坝子旧时光的追忆,小城老街巷的眷恋;城乡风物、少年情怀,及至工作实录、生活苦乐、社会时局,历历在目,情真意切。
  其二咫尺凝目,花鸟虫蚁、琐碎日常、人物轶事、生离死别、含饴弄孙,乃至小动物的顽劣与深爱,皆在笔下缓缓流淌。娓娓道来,如一抖包袱高手,自己纹丝不动,别人却随着情节,笑得捂着肚子东倒西歪了。
  其三花间一壶茶,重返自然的舒展,回归生活的惬意,亲近草木的纯真,品味生活的智慧,亦有很强的代入感。叙事,详实的场景感与时代背景,有史料之严谨,亦有跳宕之活泼。写景,真切入微,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常在世人见惯的细节里发现新意,生活的浪花微风中珍惜生活的美好。
  其四想象之魅,放飞遐思,出入梦境,流光漫度,开启思之源泉,体会无拘无束展翅翱翔的酣畅淋漓,这便是一个写作者的权利与幸福,潘鸣先生深得其中三昧了。
  作为骨子里藏着的文人气,卸任后,自省城回归德阳生活,潘君自称重返文学圈,这种回归,有摩拳擦掌的激情,有甩开膀子的潇洒。以抵达青春萌动之初的写作状态,并以职业拳手般的凌厉攻势,交出高频率答卷。
  无需宏达叙事,只管娓娓道来,目之所及,心有所悟,乃至生活中一瞬间触动,或忆旧,或路遇,拾掇起来,便是一篇篇美文。
  德阳一写作者微信群,凡潘先生文章一出,则骚动惊呼,群友间有“教科书式”之誉。创作神速、刊发量大,质量皆佳,所谓井喷式攻占各类刊物版面,实乃厚积而薄发。
  当然,报刊文字也有其规律性,凡思想正确、言之有物、观点新颖,加之切合当下应景之作,也就自然适合对应版面了,说不定那边还敲着铲铲等米下锅呐。
  读潘鸣先生文章,读出淡定与闲适,只有真正静下来,无浮躁之欲望,无烦心之困扰,才可发现日常细节,才可放飞灵思。这便是状态所界定,悠悠然然间,以世间逍遥过客之态,没有指点江山的豪迈,却含日常冷暖的温度,看似纯自我表达,却是社会之切片与见证。此类文字,历久弥香。
  我是偏爱闲适的。曾经徘徊在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汪曾祺等生活类散文作品中,时局动荡、生活颠沛,那种日常絮语般的烟火气,却在间隙里依然有那份品茶、阅读的闲适。而今生活之快节奏,借他人天真闲适,来一番慰藉与疗愈,不也是很好的么。
  闲适是一种状态和境界,更是一种功夫。潘鸣先生逐级历练,久居庙堂,未被体制所消磨,竟然保持了这颗“童心”的纯真与天真气,实属难得。
  作者对字词句亦颇为讲究,自有一股气息,值得回味。文字如同大米,煮成白饭只是吃饱肚子,酿成米酒却可令人陶醉,皆因其有发酵之功。此气息为氛围营造,若一台戏上的桌椅板凳道具,不急不躁的铺排到位,锣鼓声音在看不见的背后,自然引了你步步深入。
  细心读者会发现,文中多处有对偶句的运用,这种句式,或许作者无意为之,但却在平铺直叙之间,增添了韵律节奏,亦显出叙述之文气。对偶算是中国哲学之精髓,太极的阴阳,是互生互动,循环往复的,所谓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若拳术,有左有右才是完整。这应该与作者本人长期的阅读偏好有关,以及作者自身心性使然。
  在咏风弄月之外,写作者也应有时代使命,有在场之担当。我是见证过潘鸣兄的严谨。作为文学创作,很多人游记般浮光掠影,不做深入探究,隔靴搔痒,难成精品,更遑论经典了。我们现在被各种商业竞争、社会五花八门的真假新闻所包围,换个角度,撇开人情世故,单是深入个体的状态和体验,便是很好的表达。
  潘鸣兄敏感、勤快。今年春天,晚报作者群集体高槐采风,他对植物染项目大感兴趣,特别预约了隔日冒雨造访,方才下笔为文。后来此文在川内外,从纸媒到网刊流布甚久。这是一种态度。
  好读的文章一气呵成,手不释卷,不一定是跌宕的情节,而是文字本身的魅力所诱惑,尊重文字的灵性,让每一个字在它该出现的时候,和该出现的位置,恰当的身份。这样的文字,就活起来了。绝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那是文件档案和陈述事实的判决书。
  文字有画面感,有场景,能呈现出现场状态,是读者与之共鸣的最恰当展现,这是驾驭文字的能力。细节深处可以素描刻画,无微不至;简略处可粗枝大叶若速写,一笔带过点到为止,皆可生动如临其境。
  文中亦夹杂论说,其拿捏适度,如汤中的盐巴,点到即止,味生其中,过之则成演讲稿了。如川剧中的吼班子,只在幕后,适度的时候齐斩斩地吼几声,帮腔作势,烘托一下。
  文如其人,文字的调性,是经过岁月打磨的结晶体,
  看得出作者的观点、气度、胸襟,学识修养,乃至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状态。这些是藏不住的,即如隔壁一声洪亮的“喂”,你立马判断出身高年龄,乃至身份来。读《花间一壶茶》,你自会透过文字,见到一个儒雅斯文、不急不躁,于阡陌漫步、花间品茶,灯下疾书的写作者模样来。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原作者: 周中罡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