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曹嘈】小钦谭艺:“没骨”有骨

新文人画院 2021-2-27 14:48 2819人围观 艺术名家

● “没骨画法”的“没”应读为“mo ”,它意指骨线隐没于形体或墨色之中,若读为“没有”的“mei”则是大错特错了。




《抛砖集》之一

钦云轩 主人
曹小钦

       ● “没骨画法”的“没”应读为“mo ”,它意指骨线隐没于形体或墨色之中,若读为“没有”的“mei”则是大错特错了。


       ● “没骨法”溯于宋而盛于清,是中国画表现语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明·徐渭的芭蕉、牡丹,清·郑板桥的竹子,任伯年的很多花鸟画,齐百石的虾子,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都堪称为“没骨画法”的典范。


       ● “没骨法”是与“双勾法”相对应的。双勾法是从形体的外轮廓或结构的边缘下笔,即“从外到内”的画法;而“没骨法”是从结构的中央(即所谓骨点)落笔,通过行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提按,使墨色浸润的边缘刚好达到形体、结构的边缘,即“从内到外”的画法,它要求画家深刻理解物象内部结构,极端熟悉纸、笔、墨、色、水的性能,同时要掌握好以墨破色、以色破墨、以水破墨色的时间。

       骨法用笔在“双勾法”很易体现出来,但在欣赏上物象与笔墨却是分离的:我们欣赏到的物象实际上是骨法用笔所“围”出来的空地!这与我们欣赏书法是大相径庭的。

       实际上,“没骨法”更要求骨法用笔,同时要求转折提按必须在结构的骨点上,它是将书法中的点扩大、线变粗,通过墨色、线面的组合,供助交切、粘接、转侧来塑造形象,形象即是笔墨本身。从这点上看,它更接近书法。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兰草就是最好的例子。


       ● “没骨法”既可用于熟宣纸上的工笔或写意画,也可用于生宣纸上的写意画。在宣纸上先勾好铅(炭)笔稿线再皱擦烘染,最后不用墨线勾轮廓的,可称为“间接没骨法”。面对白纸泼墨泼彩,一般不勾轮廓线的,可称为“直接没骨法”,此法更显痛快淋漓,更能得其天趣,更能激发艺术家的创造热情,也更接近书法的“抒写性”。任伯年可谓“没骨法”大师,他在熟纸、绢和生宣纸上皆能以“直接没骨法”挥洒自如。如他画在熟纸、绢上的“花卉册页”“驴背吟诗图”,画在生宣纸上的“三羊开泰图”、“芭蕉双鹅图”等。在“双勾法”与“没骨法”的结合上,任伯年也有精彩之作,如“关河萧索图”、“吹笙引凤图”等(参见天津版《任伯年》画册)。


       ● “没骨法”既接近于书法,也近于水彩,可以说它是融合中西绘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画家可以随个人修养、审美追求的不同而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强调书法用笔,让笔痕墨迹都清晰地保留下来;也可以强调墨色变化,追求水彩趣味,让笔触粘接、叠压、互破。可以为保留传统笔墨,顺用笔而变形;也可以为深入刻画形象,而面、线结合,顺结构而用笔。可以纯用没骨法,也可以没骨、双勾结合,……执两用中,既会双勾又能“没骨”,天地自然宽阔。


       ● 水彩画三要素是色彩、水份、时间。“没骨法”的三要素似可总结为笔墨、水份、时间。“没骨画法”的效果好坏与气候也有密切关系,以成都春、秋季节的温度与湿度最为适宜。


       ● 中国画注重笔调、墨调、色调、水调和情调,而“没骨法”要求一笔之尽可能五调皆有。要追求一种“大没骨”气度,把对山川人物花鸟的综合理解折射为点块,色阶、笔墨,更需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以使五调俱全。




抛 砖
……



< ◎ >


敬请关注
@钦云轩gh_3cfb6d9bec20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曹小钦 来自: 公众号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