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跨界融合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新活力

四川文化网 2021-3-5 07:45 533人围观 文化资讯

郑晓幸代表提出了加强西部地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注册管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元资金投入体系”等六条举措建议。

       文化网讯 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帐号【文旅中国】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掷地有声地提出建议,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力度,构建非遗保护共同体,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强化非遗与设计、科技双向融合,推动非遗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相结合,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深受老百姓青睐认可的非遗衍生品、民族地理标识、区域文化品牌,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新活力,使非遗成果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努力做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新时代新贡献。

       郑晓幸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量分布在西部,巩固全面小康的工作难点在西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在西部,文旅融合发展亮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文旅发展的要点在西部,黄河长江等生态流域保护的源点也在西部。”

       “意义重大,不可或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告诉记者,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非遗保护存在保护意识不强和认识程度不足、非遗保护传承的相关资金支持不足、传承性保护乏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非遗传承及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缺乏、非遗传承宣传不足和法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非遗保护还没能成为社会自觉行动,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非遗在面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严峻挑战下,总体投入的保护资金严重不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郑晓幸代表调研
成都金铜佛像特种工艺研究所

       为此,郑晓幸代表提出了加强西部地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六条举措建议:

       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注册管理。

       郑晓幸建议,及时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举措,增强非遗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学习、熟悉业务、讲好非遗知识产权故事,增强新形势下全社会做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本领能力。同时他建议引导区域普遍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注册集体商标,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关联企业注册登记,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性原创及权属保护,以科学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

       第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生态社会圈。

       “建议国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联席推进领导小组,加强资源挖掘和开展对抢救性记录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保护工作。”郑晓幸认为,同时应当整合业务部门、非遗保护协会、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事业单位、文化创意企业、民营文化商会协会、旅游相关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建立非遗系统性保护联盟,吸纳更多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生态社会圈。他同时建议强化社会分工协作,发挥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兜底作用、企业在非遗利用中发挥骨干作用、协会在非遗传承中发挥连联作用,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脉搏联动新优势。

       第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元资金投入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投入体系,创新开发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地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元资金投入格局。”郑晓幸建议,为吸引资本投入,避免民间戏剧、民间音乐等传统非遗走向消亡,一是要落实经费保障,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二是做好“非遗”项目倾斜扶持,出台“非遗”项目的经费扶助政策,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三是支持与民间团体、企业开展非遗合作,积极挖掘和开发新的非遗项目,吸收来自民间资金投入,发现和培养非遗传承人。四是用足用活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开展非遗项目策划与规划工作,依托项目申报及特色成果展示,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郑晓幸代表在艺术村调研交流

       第四,深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

       “解决非遗传承队伍和研究专才紧缺问题刻不容缓,”郑晓幸建议,一是建立非遗保护激励机制,把优秀非遗人、非遗项目、非遗工作,发掘出来、展示出来、弘扬出去,不断提升非遗行业的标杆高度。二是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带徒传艺制度、传承补贴制度,尤其对濒危重要项目要制定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活动基地,设立专项传承补贴。三是支持搭建公共平台,整合更优质的非遗学习资源,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交流和研习的机会,在经验共享中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四是依托社会媒介创新宣传机制,持续增强非遗人影响力,提供更多机会展示风采、更多平台展示技艺、更多渠道提高社会认可度。

       第五,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行动计划。

       为提高非遗的创新、转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能力,郑晓幸建议一是牢牢守住保护和传承的底线,以“非遗+”优势走强强联合创新之路,加大保护力度,促进非遗资源传承利用,“见人见物见生活生产”创新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二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赋能行动”,以项目驱动和市场反馈为基准,帮助非遗人和企业拓宽市场和发展空间,保障和鼓励获得合法经济收益,提升非遗经济收益水平,在传承实践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界合作专项计划”,促进非遗与旅游景区深度融合,强化非遗与设计、科技双向融合,推动非遗与制造业跨界融合,把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休闲体育等现代服务业、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赋能社会生产更多高质量空间、成就人民生活更多美好可能。

       第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责权保障。

       为了让非遗保护成为社会自觉行动,郑晓幸建议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存续状态和项目类别实行分类保护,促进调查和保存、传承和分类保护、传播和发展等关键问题作出制度安排,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责任体系。重视和发挥各级非遗保护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中国非遗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讲好中国非遗保护传承故事。推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进景区、进媒体、进地铁”,搭建合作平台保障“六进活动”开展。加大对非遗传播和网络宣传,结合传统节庆、民俗、国际交往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场馆支持和网络支撑。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补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促进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合理利用。

(原文责编【文旅中国】杨晓君)


…◎…

原作者: 公众号【文旅中国】 来自: 公众号【文旅中国】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