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巴蜀山水画叙】诸家争鸣——萧风:砸碎四川美术的魔咒

巴蜀山水画叙 2021-3-16 01:32 1497人围观 四川艺术

质疑带来学术思考,考辩形成学术深度,论证成就学术成果,这三足鼎立支撑学术的精神。直面自身的困境和弊端是痛楚和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胸怀。



编者按:

       质疑带来学术思考,考辩形成学术深度,论证成就学术成果,这三足鼎立支撑学术的精神。直面自身的困境和弊端是痛楚和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胸怀。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尤其是当下艺术批评普唱赞歌而四川美术又面临当代转型困境的情形下,如何谋求突破与发展之际,批评之批评实为可贵,这也是当代中国画艺术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学术风尚。在民族美术发展进程中,其路径难免发生偏差时,谏言可佩;在史实不清时,考辩必不可少;当史论相悖时,论证十分必要;在观点因人而异时,理不辩不明。本公众号设立〈诸家争鸣〉专栏,旨在搭建正本求真的学术平台,为新时期四川美术发展谏言,所发文章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责自负,但鼓励百家争鸣,力戒言论失实哗众取宠。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投稿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争鸣则明。批评的胆量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是可贵的担当和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砸碎困扰四川美术的魔咒

萧风/文


       四川美术怎么啦?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画家人数空前,各种画展不断,很是繁荣兴旺,怎么还存在魔咒呢?

       我用近乎“文革”式的语言砸碎二字,是希望重锤惊醒梦中人,用魔咒二字,是有一种无形的魔力,困扰着四川美术发展的问题始终挥之不去。于是就从当前四川美术在全国大展中与其它省份相比较的现象来思考问题,发一些逆耳之音。

四川美术馆

       客观地讲,四川算是一个美术大省,从艺人数多,但目前还算不上强省,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家较少,在全国大展中入选、获奖人数逐年下滑以至于倒数第几名。虽然是否入选全国大展不能说明一个人或一个地区的美术水平的高低,但至少从一个普遍层面反映出一个人或地区美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那么四川美术创作是否存在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实实在在地制约我们的瓶颈或者叫魔咒呢?笔者认为有!被学界看到的四川美术界的一些现象值得我们自省。卡住四川美术发展的瓶颈大致有以下几点:

       多年来,四川省美协为每一次省级或国家级大展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举办全省美术创作班,请全国著名的专家(含评委)专程到四川授课、讲座、看稿,每年多次组织画家专题写生、对外学术交流等,不可谓不用心用力,但收效不明显。

川渝美术家扶贫攻坚凉山写生团交流笔会

       第二、艺术市场的兴起使画家们无心安静地进行绘画本体的探索和主题创作,艺术市场的衰落使画家迫于生活无暇进行学问的研究和主题创作。

       第三、把艺术创作当成发财的手段和人生目的。自我吹嘘,恶性炒作,对经济价值的追求超过对艺术价值的追求,于是为了求得市场效益而不断重复自己。

2017年8月20日《四川日报》报道
“西南书画专场拍卖”
爱好者10万元拍走书画作品

       第四、艺术类大专院校评职称、教学成果,参展入选、获奖都不被认可,在完成教学科研课题前提下,主题性、学术性创作成为可有可无的业余爱好,更有部份教师教授只教学生,根本不搞创作,学生们觉得水平不够不敢参与,如此等等,导致美术大专院校部分的师生创作人才冷眼旁观。

       第五、四川美术被“展览体”流行风所困扰。为了参展,近十几年四川很多中青年到北京、杭州进修学习。本来学习是好事,但是看似速成的“展览体”,各种“先进”制作手段和装饰化的流行风,吹开眼界的同时,却吹散了地域文化及审美特征和个人风格的追求,吹淡了中国画笔墨(线性)既个性表达的底线,从而使很大部分学子学成归来,成了只会制作“效果”,不会画中国画的工匠,其作品千人一面,在全国大展的评选中反而失去了地域画风特色的竞争力。

       第六、醉心于“自恋”式“飘几笔巴适”的自我欣赏。把身边爱好者朋友们无边的吹捧和赞赏当成自慰的心灵鸡汤,将“慎独”、自知则明和勇猛精进的古训被抛之脑后,画家的进取心和个性追求被画商、朋友、爱好者们的盛赞所捧杀。

       第七、对艺术缺乏敬畏,沉迷“泛笔墨”的游戏。把《论语·述而》中儒家思想具有深刻人生观和哲学意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断章取义,肤浅地理解为“游戏笔墨”,对中国画笔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品格、文化气质和个性审美追求认识不够。

       第八、巴蜀绘画基础理论体系缺失,导致创作探索迷失方向。“巴蜀画派”的人为打造成了夹生饭,巴蜀画风从学理和美学定义上究竟是什么?四川画家说不清,因为不在“职责范围”内;本地理论家不愿去说清,因为课题太小,没有社科院或政府立项,既无资金又无科研成果可算,研究论文很难在国家级核心期刋上发表;北京理论家更不可能来帮我们说清,因为国家级大课题他们都忙不过来。由此,四川画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四川理论研究的成果可能因为名头小,这个“石头”也就小了,四川画家不屑一顾,于是大家各画各,四川画风一盘散沙。甚至还流行一种说法,四川绘画没有风格,就是四川的风格。

       第九、画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不明确,其作品缺乏巴蜀美学精神。由于对巴蜀自然人文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独特的地位认识不足,对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认识不清,加之流行画风的干扰,导致画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技术层面上的努力,没有积极主动地在笔墨、图式、意境营造和境界追求上自觉自愿地树立巴蜀审美理想,没有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巴蜀美学精神。

       第十、缺乏本土文化艺术自信。就地区美术建设而言,长期对巴蜀本土地域文化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没有巴蜀绘画艺术基础理论成果的体系支撑,学术发展方向不明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就画家而言,对理论不感兴趣,对巴蜀绘画艺术学理以及本土文化艺术缺乏自信,便没有了扎根生我养我之土地的底气,跟风赶潮最后被淹没是必然的,嗟来之食虽可以充饥,但不能养命。艺术丧失了地域文化特色就失去了灵魂和真正的个性。

       第十一、古有“少不入川”之古训,究其原因,是四川的生活环境太安逸了,不用艰苦卓绝的奋斗也过得不错,天长日久便没有了艰苦奋斗的志向。

       第十二、古有“蜀犬吠日”之典故,意指少见多怪。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变革之猛烈,甚至像夏日的阳光灼热,但这阳光是滋生新生命、消灭病虫害、优胜劣汰的生命之光。蜀中多云雾是天生成,阳光阴影下虽然舒适,同时也会遮蔽新的事物,使人因不能发现新事物而养成固守现成的惰性,不愿正视别人的长处和自身的短处。

       第十三、缺乏竞争意识和平静的心态。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有部分四川画家努力参加全国的大展成为了另一部分人的笑话。有些画家怕选不上没面子而不愿意参展,也有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被人评来评去,还有画家安于现状不愿作品走出去参加竞争。如此种种,限制了画家在竞争中求进步、在比较中找差距,失去了较多与时俱进,参与全国美术大循环,扩大影响的机会。

       以上几点大致是卡住四川美术发展的瓶颈。那么困扰四川美术发展的魔咒是什么?

       我们说,李白、苏东坡不出川,巴蜀文明可能会少一个诗仙,还要少什么警示?

       其一、川人在川是条虫,川人出川便成龙。

       其二、蜀山闲游它乡客,入蜀诗画成大功。

       其三、留居川中苦修为,大器难成在途中。

       这三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却长期困扰四川美术发展的魔咒!

       我们常说,李白、苏东坡不出川,中华文明可能会少一个诗仙,还要少一个文豪;杜甫、吴道子不入蜀,又会少一个诗圣,少一个画圣。中国文化艺术史上这类例子数不胜数,就中国画而言,其实从唐宋开始,尤其是南宋以后巴蜀地区出现了入蜀出蜀皆成就大师路,留居似无出头日的怪圈。

吴道子造像 佚名

       入蜀画家吴道子、卢楞伽、李思训、李昭道、孙位、滕昌佑、刁光胤(寓居蜀中三十余年)、贯休、王诜等寓居蜀中多年,他们的成就不能说与蜀中人文地理无关。近几年有专家研究认为,唐代吴道子入蜀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第一次大变革。1932年至抗战时期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等入蜀变法成为一代大师,也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第二次大变革。两次变革都是外省画家入蜀促成,这种现象不是怪圈吗?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绢本设色55.9cmx81cm

       走出蜀地的画家如宋代苏东坡、文同、法常……等,近现代张大千、马骀(英年早逝)、石鲁等,他们走出四川便成为一代大师,而同代留居四川本土的人,则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有限,这又是一个怪圈。

张大千《巫峡青秋图》87cmx48cm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蜀中无人,学而化之十分重要。唐代因唐玄宗入蜀,大量全国名家随之入蜀寓居使本土画坛兴盛。画家王宰、李升、姜道隐享有盛名,赵温其、房从真、左全、张素卿等人作品被《益州名画录》评为妙格之上、中品,其中不少受入蜀画家吴道子、孙位、刁光胤等人的影响。宋代黄筌因师滕昌佑、刁光胤、孙位而化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显赫。然而,宋代以后蜀中却画事衰微再难见大师级画家出现,蜀中画坛的这种怪圈从此逐步演变成为了魔咒,如果从苏东坡出川算起至上世纪60年代四川版画崛起为止,这个魔咒困扰了四川美术九百余年。我们能不能自问,当代巴蜀本土画家能砸碎这个魔咒吗?

       说了半天瓶颈、怪圈、魔咒,怎样才能砸碎这个魔咒,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立足本土,创建巴蜀画风,树立巴蜀绘画美学精神,是砸碎四川美术魔咒的关键所在!

蜀山烟云 萧风 摄

       巴蜀山水,聚合天下奇观于一隅,具备了山水画审美观照的所有要素,又独具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神秘和与“道”相通的玄牝之美。2018年人美出版的《巴蜀山水画叙论~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传承变革研究》著作,通过对商代三星堆、西周金沙、汉代成都画像砖等山水图案的史实进行深入而放之全国的比较研究可以证明,巴蜀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发源地,此论已逐步得到美术史论界专家的认可。巴蜀雄奇神秀,变幻莫测而独特的山水审美价值,滋养了历代入蜀画家,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传世之作,甚至可以说巴蜀地理人文对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山水画美学精神的树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上世纪60至80年代四川版画和油画为中国画的突破提供了参照的先例。

       以版画为例,当时李少言、徐匡、吴凡、李焕民、牛文、丰中铁、其加达瓦、阿鸽、王明月等版画家,抓住了突破地缘制约以及在全国美术界领导潮流的关键所在,那便是立足四川深入生活,用地域性风格特色突破地缘制约,他们以藏、彝地区为写生创作基地,在作品中呈现当地的自然风光,表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表达藏、彝农奴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激之情,以相同的生活资源创作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共同体现了巴蜀画家的区域性审美追求,树立了巴蜀绘画的美学精神,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华彩。

徐匡 草地诗篇 
黑白木刻103cmx73cm 1975年

       以油画为例,“文革”后,中国美术回归本体,程丛林、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张晓刚、艾轩等画家,以他们在四川亲身经历的知青生活和文革体验,创作出了一批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油画作品,形成了异军突起的油画“川军”群体。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油画 96cmx130cm 1981年

       国画山水近现代和当代也有突破的个案,冯建吴、陈子庄、岑学恭、黄纯尧、李文信、王敬恒等,他们立足巴蜀地理人文,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了具有显著巴蜀地域画风的独特个人风格,其影响不止于巴蜀而且走向全国,稍有遗憾的是他们参加全国的展事不多,对他们在世时进行宣传又不够。

陈子庄 层林尽染 34.5cmx23.5cm

       从四川版画和油画在全国异军突起的例证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四川味道”。味者,川画之趣味、品味;道者,川画之法理规律,在地域风尚趋势下追求个人风格。其关键之关键,一是立足巴蜀本土人文地理;二是开展专题课题研究,建构巴蜀绘画理论体系;三是抓住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创作方向;四是传承创新。

       总而言之,四川美术,不能饱养懒,应饥催勤;不能缺自信,应自勉励;不能舍本土,应站本位;不能跟风潮,应当自立。顾盼时代,立足巴蜀,传承文脉,深入生活,开拓创新。我个人认为,唯有建立巴蜀绘画理论体系,创立当代巴蜀画风,并将其贯穿于艺术本体探索和主题创作中,才能彻底砸碎困扰四川美术的千年魔咒。

       祝愿四川美术在百业振兴的新时代再创辉煌!



编后语:

       当编者收到萧风这篇文章时,既惊讶又惊喜。1999年在《成都美术报》第二期头版头条发表《在市井文化消费中堕落的成都山水画》一文的萧风又出现了。当年编者为《成都美术报》专栏编辑,萧风的文章批评了当时成都山水画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一度引起美术界的高度关注,著名美术史论家水天中专门致信《成都美术报》给予积极评价。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制定“十四五”规划之际,萧风先生撰写此文也许正合适宜,也反映出作者审时度事的担当。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时,本平台〈诸家争鸣〉专栏发布萧风的文章,希望美术界同仁们参与讨论,对四川美术发展建言献策。



* 本专栏文章由微信公众号“巴蜀山水画叙”授权刊布,文内图片除作出说明的以外皆为网络图片。

原作者: 萧风 来自: 巴蜀山水画叙
精彩评论1
  • 西蜀闲云 2021-3-16 08:52
    任何艺术上的创新都离不开理论支撑,而理论支撑的核心就是批判精神。为萧风之文点赞!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