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云谷访谈录】师道的重量 〈 2 〉

2021-11-20 17:14| 发布者: 新文人画院| 查看: 4883| 评论: 2|原作者: 新文人画院

摘要: “师道”二字的分量,越是在变革之际,越能体现,越是在危难之际,越能体现,越是在时间的淬炼之中,越能体现。“师道”二字,绝不是挂在嘴上的话,写在书里的文章,“师道”贵在坚守“道”的本真,坚守师者所传之道 ...


       【题记】“师道”二字的分量,越是在变革之际,越能体现,越是在危难之际,越能体现,越是在时间的淬炼之中,越能体现。“师道”二字,绝不是挂在嘴上的话,写在书里的文章,“师道”贵在坚守“道”的本真,坚守师者所传之道的初衷。在今天这个浮躁与狂乱并存的时代,更应该以“师道”精神而自省,无论是为人师者,还是为人弟子,应该时刻自省“师道”绝不仅仅是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而是历经时间洗练之后的“本立而道生”。


       师者传道,绝不是死守门规。在大时代面前,师者之道,应该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立人立心的大道所在,摒弃门规,坚守民族气节,才是不负时代。

       新文人画院:罗老师好,我们在上一期谈到章太炎先生与俞樾先生的师生之间的恩怨,也知道《谢本师》背后的故事。其实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很多?在这种师生恩怨的背后,是不是有悖于您所倡导的“师道”精神呢?

       罗家宽:我认为“师道”精神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是尊,“师道”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在于载道而行,为时代立人心。晚清民国那一段历史,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的特殊时期,新旧思想的交锋,实际上也在考验中国传统的“师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师徒之间的认识会有一些不同,但从根本上而言,那一代知识分子没有背离中国文化的精神旨趣——载道而行,立人立心!
       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一对师徒在大时代面前的人生选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俞樾与章太炎之间,只是对新旧思想的认知不同而已,虽然俞樾先生在情急之下将章太炎逐出师门,但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他们在学术上的认知是相同的,也是一脉相传的。但是,康、梁两位先生从开始的师徒关系,到分道扬镳,再到交恶,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在每个人的心中的激荡。梁启超十七岁那年,中举人,一时风光无限,他拜南海康有为时,康有为还没有功名在身,足见梁启超的气魄之大。他在《三十自述》中写道:“时余少年科第,且与时流所推崇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康有为)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戍时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茫茫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可见他对康有为的推崇之至,此后的很多年,他一直保持着与乃师康有为的学术思想的高度认同,鼓吹变法维新,从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流亡日本,梁启超一直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为康有为的思想代言。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康、梁避难海外,他们真正的分歧便开始了。康有为在政治思想上由之前的维新派便为保皇派,引领时代之风气全无,开历史倒车,成为天下之笑柄。梁启超则不同,他流亡日本之后,接受新思想,与康有为的保皇守旧截然不同。据丁文江先生《梁任公先生年谱》记载,康、梁真正的分手是在民国元年四五月间,清帝溥仪逊位前夕,当时康有为给梁启超写信,要求一起拯救清廷。梁启超在回信中坚定表示绝不为此而努力,更不屑与清朝的亲贵合作。他在信中还劝说康有为改变主张,如若不然则趋舍异路。辛亥之后,梁启超再也不会对康有为百依百顺,而是心向共和,他们二人尤其在张勋复辟一事上,形同水火,梁启超不仅反对袁世凯称帝,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复辟。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曾经说过:“分化不仅表现于康梁之间,而且广泛地表现于昔日的维新、保皇党人之间,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围绕者辛亥革命这一大主题重新组合,酝酿着新的角逐和斗争。”师者传道,绝不是死守门规。在大时代面前,师者之道,应该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立人立心的大道所在,摒弃门规,坚守民族气节,才是不负时代。


       师生之谊,是人一生之所系,无论发生了什么,对于一个君子而言,坦荡如虹地面对,是最好不过了。“师道”应遵循大道所致,则更能体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风范。

       新文人画院:我们其实知道,晚年的梁启超对康有为还是非常尊敬的,这能否说明,梁启超在思想上有所悔意,从而对乃师康有为的态度有所改变?

       罗家宽:我不认为梁启超先生有所悔意,梁任公先生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是坦荡如虹的大君子,敢作敢当,敢于担当时代所赋予他的责任爱憎分明,不存在悔意。他之所以在康有为晚年对乃师执弟子礼甚恭,我认为梁启超先生晚年离开政坛之后,潜心于学术研究,对中国传统的师道精神还是非常敬畏的,尽管与师父康有为有过分歧,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士人精神,梁启超先生还是非常看重的。
       梁启超离开政坛之后,在吴宓的邀请下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潜心学术研究。陈寅恪先生曾经送给梁启超一幅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时代已经不是康梁的时代,他们之间的裂痕也在时间的消磨中,逐渐弥合。1927年3月8日,康有为七十大寿,梁启超亲自前往上海为师父康有为祝寿,并撰写了寿联:“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奉觞豆于国叟,致欢忻于春酒,亲授业者盖三千焉。”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跃然纸上。师生之谊,是人一生之所系,无论发生了什么,对于一个君子而言,坦荡如虹地面对,是最好不过了。“师道”应遵循大道所致,则更能体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风范。康、梁那一代人,其于旧学根深蒂固,在新旧交替之中,他们虽然焦灼奋起,但始终没有忘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立人之念,在国家面临艰难之际,他们或可以为主义而争,或可以为选择而争,但仍不忘者是他们的民族大义,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鸡蛋

鲜花

握手
2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引用 赫兹Hz 2022-2-4 12:11
    师道,绝不是挂在嘴上的话,写在书里的文章,“师道”贵在坚守“道”的本真,坚守师者所传之道的初衷。说得好哇
  • 引用 162927 2021-11-20 18:17
    “师道”应遵循大道所致,则更能体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风范。

查看全部评论(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