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上风丨悦读:打捞历史深处的细节——看周庆老师怎样写“家谱”

四川文化网 2022-5-24 16:46 2751人围观 四川新文

周敦颐理学开山鼻祖  首先,祝贺周庆老师有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老祖宗。  在周庆老师这位老祖宗作古几近1000年之时,我与周庆老师相识。跟随着周庆老师的生花妙笔,我更加全面、细致地回顾了这位理学开山鼻 ...

图片

周敦颐


理学开山鼻祖


  首先,祝贺周庆老师有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老祖宗。

  在周庆老师这位老祖宗作古几近1000年之时,我与周庆老师相识。跟随着周庆老师的生花妙笔,我更加全面、细致地回顾了这位理学开山鼻祖、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周敦颐的一生,再次领略了一位思想巨人静水深流的精神世界。

  我一直对江南有着一种特殊感情,特别是内涵深蕴、智慧生机的江南士人,时时让我倍觉亲切。我是从周庆老师写的《我的老祖宗周敦颐宋朝那些事》这部书中,才知道周庆老师原来祖籍浙江萧山,他竟然与文坛巨匠鲁迅、革命先辈周恩来同祖同宗。《我的老祖宗周敦颐宋朝那些事》是由《莲花君子出彩的人生》和《濂溪先生与四川的情缘及未了情》上下两卷组成。上卷写周敦颐的一生,下卷主要叙述周敦颐与四川相关联的事件,以及周敦颐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图片

图片


       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已经仙逝差不多1000年的老祖宗如此尊崇?一位历经岁月流逝、传承了整整32代的后辈,究竟会对自己的老祖宗进行怎样的描绘和评价?我从周庆老师手里接过这两本沉甸甸的书时,周庆老师非常严肃地对我说:“我有位非常了不起的老祖宗!”言语里充满自豪和骄傲。打开书页翻看,一张“濂溪先生周元公世家”族谱、一张“浙江系谱表”郝然在目。


图片

图片

  “哦,这是一部有关编排家谱的书。”坐在作协创作活动交流现场,我心里这样想。等到我再仔细研读周庆老师这部“描叙家谱”的书时,我不由得大吃一惊:竟然有人这样写“家谱”!而且,对离他1000年的老祖宗,竟然怀着这样炽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部“描叙家谱”的书,不但是一部细述文学史、哲学史、思想史上大家的生平传记,更可堪称是研究这样一位在人类文化史上灯塔标杆式巨人的学术论文。

  周敦颐,这位培育了“二程”兄弟(程颢、程颐)的大儒,原来还是一位政声卓著的官员。如果不是细读周敦颐32代传人周庆老师的书,说实话,我除了知道《爱莲说》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知道周敦颐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一代大儒,真是不知道周老夫子教过的两个最著名的学生程颢、程颐两兄弟,居然与周老夫子有那些微妙的“过节”。当然,对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周敦颐,满负一肚子学问,竟然才做了一辈子地方官吏;57年的寿命,有31年游宦官场的颠沛流离;《爱莲说》的源起,竟然是在四川蓬安的周子古镇;周敦颐身上有浓郁的四川血统,如此等等,更是知之甚少。

  这位千古一贤,父亲早逝,舅舅承担起养育外甥的责任。在胜似己出的舅舅抚养下,周敦颐终成大圣。让人有些生疑的是,在印刷术已经相对发达的有宋一代,这位极具思想原创性的开山宗师,留给后世的作品只有6000多字。但这6000多字,却又几乎都是一字万言、至高无上的经典。周敦颐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虽然他的哲学著作,留存下来的只有一幅《太极图》、200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3000字的《通书》,但周敦颐通过“一”与“万”的关系,把本体论的哲学争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以诚为本、高徒辈出,提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贤,倡导圣人平民化”的周敦颐,最有成就的两个弟子是“二程兄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在宋朝这个思想肥沃的土壤里更加繁盛昌达。二程有周的加持,最后结出丰硕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但他们却不承认是周的学生。读书人最重要的品性,是正直,而正直的人至少需要良知。在党争之中,二程如此行为,不能不让人深思。

  周敦颐倡导“刑教同治”,即所谓“能吏不善,因恶奸妄”是也。这与800多年后,他的紧密追随者曾国藩墨绖出山时,被人斥为“曾剃头”有根本不同。曾国藩虽然也是秉持“刑治”补“礼乐”,“刑教结合”才能治国安邦,但曾国藩的“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却引起当时社会怨声载道。而周敦颐的打击对象是“富家大少,黠胥恶少”,深受当时当地百姓认可。另外,在这部作品中,周庆老师还把宋朝吏官体制、升迁规矩娓娓道来,更把周敦颐的作品阐释得淋漓尽致,对他的办学思想也如数家珍,如此种种。周庆老师还在这部书里披露了很多细节,并且对它们一一详细解读。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每个故事都有详尽的史料支撑。


图片



  最近两年多来,我都在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对比研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查找资料都有些力不从心,在近10年前,周庆老师是如何寻找资料,并且从浩瀚史海中打捞出那么多的历史细节?可以想象,周庆老师写作本书时的艰辛,更能体会到他著作本书时的认真与虔诚。

  同样因为研究晚清以及民国历史,我读过不计其数的硕士、博士论文,对这些高校精英写作论文的方式也有不少了解。但是,周庆老师著写这部上下两卷、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别样“家谱”,搜集资料之广、对比研究之深、选择视角之独特、用情用心之专、写作叙述之严谨,都已经远远超出很多博士论文的水平。正如周庆老师所撰《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和文学家苏轼之关系考》《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和政治家王安石之关系考》《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画像考》《由家谱引出的成都故事》《唤起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周敦颐的记忆》等多篇论文被《文史杂志》和《巴蜀史志》刊用后,不仅被国家《知网》《参考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学术网站收录,更被《大学论文》《论文写作》作为研究周敦颐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收录,并推荐用作大学本科与硕士毕业论文、思想家论文开题报告以及职称论文写作的参考文献。

  写作历史类作品,必须对当时及这段历史的前后时期,有详尽的了解,并且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解读,这样才能对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真实事件始末、传说野史形成原因、历史人物对当下及未来的影响,进行有效把控,然后展开合理想象。如此才能书写自如流畅,人物才能血肉丰满,作品方能流传不朽。

  在这部既是“家谱”,也是传记;既是故事,也是论文;既是小说,也是评述的巨著里,有故事情节,有事件细节,有传说考证,有典故详解,但最终结果都是经过认真考证,严谨得让人觉得是在写某种重要的档案文件。将传说镶嵌于真实,在真实中插入传说,手法独到,文笔流畅,态度认真,结论谨慎,这不仅是一位文学作者的写作态度,更是一位文史学者的自我修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说:“历史学家不仅要描述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释历史过程、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的动力,特别是思想动力。”尽管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历史学家,但知道基本的,或者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才能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熟读历史,特别是熟悉家族历史的重要,对于一个渴望自己思想深邃的人也就不言而喻。司马迁说自己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也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过程不同于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行动过程,行动本身由思想支配。自然,周庆老师怀着对老祖宗的深深景仰,反复体味老祖宗至纯至诚、谦而不卑的思想精髓,通过自己辛勤笔耕,才有了这部资料翔实的学术著作、充满敬畏的家族图谱、结合情景描绘人文的历史传记,才有他一腔热血的追踪溯源。有句谚语叫“聪明有种,富贵有根”,说的是一个人血脉深处的基因已经暗中决定了他的一生。虽然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建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遗传学说同样有它的科学性。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周氏传承中有鲁迅、周恩来这样的时代精英,我们读到的这本《我的老祖宗周敦颐宋朝那些事》作者周庆老师对老祖宗周敦颐的心怀赤忱,并且努力赓续这种思想、精神、智慧传承的觉悟和动力。

  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有不断探索、成长,才能站在前辈先贤的肩膀上继往开来。不忘初心,才能开拓未来。不断升华,才会使个人、民族更加优秀。可以看出,周庆老师从家谱中已经找到与1000年前老祖宗周敦颐的精神链接,从老祖宗周敦颐高深博大的思想体系里,领悟到了“诚”“仁”“博爱”“谦而不卑”的生命真谛。所以,周庆老师给老祖宗周敦颐树碑立传,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偏狭的家族情怀,而是对整个民族的深切回忆与永远纪念。周敦颐不仅是值得周姓后人崇拜的老祖宗,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骄傲。

  回想与周庆老师接触的点滴往事,再看这部他给老祖宗立的传,我深切地感受到周氏传承千年,老祖宗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植于他的后辈子孙。“自古贤达多忠义,从来宵小少硬骨。”一个人的诚实、正直、睿智不会永远被世俗的尘埃遮掩,只会让他在实际生活中,经受磨折而愈发熠熠生辉。

  诚如《上风》杂志编辑任巧在专访周庆老师时的一句评述那样:“什么是缘?是绕转千年,等他降生,等他迟暮,等他洗净铅华,清空一切虚幻,换上一颗纯洁之心后的相见。”是的,缘是上天注定。人生在世,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别。周敦颐终于在1000年之后,等来了他的传人,他把他的一切,都在冥冥之中传承给了他的后代子孙,让大千世界的周姓、张姓、王姓……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都沐浴在他的思想光辉之中。

  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跟随周庆老师的笔去瞻仰1000年前的周敦颐,回过头来,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从文字里去品读今天的周庆老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在源远流长的谱系文化里一直延续下去。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冯俊龙(区作协会员)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