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连载十六】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续)第三部分(分论第一讲之7、8、9)

2022-6-7 11:41| 发布者: 新文人画院| 查看: 40775| 评论: 0|原作者: 魏冬|来自: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

摘要: 民胞物与,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连载十六】(续)第三部分(分论第一讲之7、8、9)。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文略,查阅前十三。



【讲座内容提要】

       略。


(续)第三部分(分论第一讲之7、8、9)




分论  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


第一讲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是先生人生追求的第一个面向。先生对天地万物的探索思考,是“为天地立心”这一人生追求在思想上的具体体现。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先生探究人的问题——个人价值问题和社会秩序问题的哲学基础,是他天人性道观念建立的哲学依据。故而要理解先生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先对先生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作出探讨。


       ……续

7

       通过“太和”的观念,先生建立了和谐的世界观。但“太和”只是说明了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而没有回答“世界为什么是”的问题。统一、和谐的世界观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对此就有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是有可见的东西,我们也认为他们是真实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可见的东西都存在于时空之中,时空特别是空间,不就是“无”吗?如果他也是“有”,万物怎么能在其中、又怎么能在其中运动呢?这就好像人怎么能在一个装满东西的盒子里装东西,又怎么能在一个装满东西的房子里走来走去呢?因此,真实存在的万物所处的这个空间,只能是什么也没有的空虚,因为这个空间无限大,因此他们将之称之为“太虚”,也就是广大无边的空虚。
       那这个空间真的是什么也没有吗?对此,先生是不认同的。他从人们的常识入手,首先提出:

       盈天地之间,法象而已。(《正蒙·太和篇》)

充满“太虚”这个无穷空间的事物虽然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但概括起来,只有“法”和“象”两种。所谓的“法”,就是具有一定稳定形态的事物,比如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潜动植、各类人物等,凡是有形体的,都是“法”。而“象”,则是形态变动不居的存在。比如天上的彩虹流云、雷鸣闪电,田野上的游气,屋顶上的炊烟等等,这类事物虽然形态变动不居,但也都是真实的存在。在先生看来,这两类事物虽然有有形和无形的差别,但本质上都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都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图像来描述的,所谓“可象”者也。而且,所谓的“法”,从长远来看,它的形也不是一直固定的、永恒不变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花草树木有枯荣,人有生老病死,所有的“法”,都是生命的过程,都不是永恒的存在,这和“象”也是一致的,故而先生将“法”“象”统一起来,他说: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篇》)

凡是可以名状的,都是有,都是真实的存在;凡是真实的存在,都是象,都具有表现的形式,而凡是具有表现形式的,都是气啊!为什么说“法”“象”都是气?因为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气这一种存在,是变动不居、有生有灭的,他的这一特征,正是所有“法”“象”共有的特征。如此,则“散殊而可象者”,“为气”也。在此,先生回应了太和论中对气的界定。有形、无形,皆为可象而同归于气也。

8

       进而,先生将“法”“象”存在的空间——“太虚”,也归结为“气”。如果将“法”“象”归结为实有的气还是比较普遍的观点的话,将“太虚”归结为气,则是先生与前人观点的一个重大的差别。此前,人们普遍的认为“太虚”是虚空,是空间,是无。先生则不但将太虚肯定为气,而且认为它是“法”“象”的本来,它的性能决定着“法”“象”的存在状态。为何如此?因为“法”“象”都不是永恒的存在,他们都有一个生灭的过程。那他们是从哪里产生出来,消失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个别的“法”“象”有生灭,而整体的物质却一直都存在呢?假定“法”“象”都是“无中生有”,那无又怎么能生出有呢?如果无是一切事物的归宿,那本来存在的有,又怎么能没有了呢?显然,万物都有一个来源和归宿,这个来源和归宿不能是无,不能认为万物没有根据,没有去处。这个太虚,虽然是“不可象”的,但它的“不可象”,只是相对于有形有象的、无形可象的存在而言的,没有形也不可象的。但它绝非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必须是一种确实的存在,必须是有。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切有生命的、可显见的,或有形质的法的来源和归宿,而不仅仅是它们的存有空间。于是先生提出: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篇》)

这个万物得以存在变化的空间——太虚,其实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是一种特殊的有:它无形无象,但又绝对存在。它是一切有形无形的可象者的本来,这两种形态的气,并非与它无关,而不过是它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如此的太虚,虽然无形无象但的确存在,所以能构成万物的根源;如此的太虚,虽然确实存在但又虚而清通,所以万物能够在其中生化运行而不息,这就是太虚之“神”啊!在此,先生又回应了太和论中“清通而不可象,为神”的意蕴所在。神,并非说的是有形象的神灵,而正是这个太虚的神妙之处啊!

9

       一切的法象都是气的存在,它在这个实有的太虚中生衍变化。这就是“太和”所谓的“氤氲、相荡、屈伸之始”。一切的法象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它的运动变化都处于太虚之中,而非太虚之外。法象的运动,来自于其“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那这些对待的性能,又根源于何处呢?显然,还必须从这个太虚而来,而太虚至静无感的特性,正是太和运动之性的根源: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正蒙·太和篇》)

太虚是安静的极致,这就是事物性能的根源。人们所感受到的变化,其实正是对万物运动、交合的感受。这个相互感应而来的客感,它的也根源于太虚至静无感的性能。先生认为: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

       将太虚的无形、无感和万物的客感、客形贯通起来,只有对自我、他人、万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性能达到完全了解的人,才能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整个宇宙就没有了真空,而都是实有。而最能体现实有和谐的、运动的范畴,也就是气了。先生用气这个传统的范畴来统摄世界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传统哲学中,用金木水火土的任何一个来作为万物统一的范畴,都难免落于固化而缺乏超越性;而用“无”玄虚则又遮蔽了其的实有的特点。但是,气的范畴则是用人能感受到的存在,推及到有生灭的法上,具有这个特点。而且气是运动的,它的这一特性,正体现了太和的性能。


(未完待续)


【主讲人简介】

       略。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