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走进藏族独立音乐人德拉才让的家听天籁之音,感受田园生活

四川文化网 2022-7-3 17:39 14484人围观 城市摄影

拍摄后期:天马文字撰写:天马  独立音乐人德拉才让,一个帅气的藏族汉子。英俊潇洒之中,内含着几分的文雅。  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桃花故里,桃源村四组——噶拉邦嘎音乐艺术空间 ,这就是德拉才让一家的幸福田 ...

拍摄后期:天马

文字撰写:天马


  独立音乐人德拉才让,一个帅气的藏族汉子。英俊潇洒之中,内含着几分的文雅。

  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桃花故里,桃源村四组——噶拉邦嘎音乐艺术空间 ,这就是德拉才让一家的幸福田园 。

  音乐人一家,离开喧嚣的都市,在这田园过着一种隐居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女主人央金蕾正在自家花园里,采摘自己种植的鲜花。

  她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硕士毕业,和丈夫德拉才让,在北京都有自己打拼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工作,有着不薄的收入。是自然的呼唤,还是神的差使,这一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迁徙。

  生活不只是苟且,应该有诗和远方。

      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从北京奔向这桃花源的远方。这应当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种决择。

  我愿逆流而上,奔向诗与远方。

       他们心中的这首诗是什么,这诗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让他们一家从常人梦寐以求的北上广,反其道而行之,来到这桃花故里,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

  用自己亲手播种的花卉,装点自己的家园,这也许是女主人的一种享受,一种天伦的幸福。

  田园生活,是需要辛勤和劳作,夫妻两默默地各自忙碌着打理家中,从我们九点过一进他家门,看见他夫妻俩人就没有停歇一下。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屋前屋后忙乎不停。直到中午12点午饭时间。

  音乐不只是歌唱,而有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音乐的探索和追求,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午餐后,我们来到德拉的音乐室,这是一间很别致的房间。里边摆满了我们叫不出名的各种乐器,有一些是德拉自己制作的。

       一张矮条桌,四周矮垫坐位,这是藏族的习惯。我们围着德拉才让席地而坐。


  德拉亲自为我们一行人,沏上一壶好茶,在与我们漫谈与交流中,他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我们讲述了他的寻梦,他的诗和远方。

  德拉才让出生在安多藏区一个普通藏族家庭。他的家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高山狭谷地带。安多幅员广大,地形复杂,草原辽阔,河湖众多,冰川纵横,气候独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处女地。

     安多藏区是宗日文化和卡约文化的故乡,也是汉文史籍中诸羌文化的中心。这里名人辈出,曾经涌现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禅大师等学术大师和高僧大德。

  一首“万河之源”(德拉最新原创的藏语歌曲),拉开了我们的音乐旅程的序幕。随着德拉清纯的歌声,我们思绪跟着飞翔到那神奇的雪山草原,冰清玉洁的江河之源,甘露一般的透明而清澈。

  我们闭上双眼,深深地呼吸,让这涓涓细流,从青藏高原缓缓流入我们心田。

       天籁之音在桃花故里山谷回响,我们感觉这就是德拉的藏族故乡。

  歌词大意如下:仰望夜空明月皎皎,仿佛雪山圣洁光芒、横披苍穹的星河啊,那是献给雪域的哈达。雪域河水甘甜,流向遥远世界,清澈无暇的江河,洗尽众生的疲倦。花草吐露芬芳,清风播撒四方,雪域这万河之源,滋养万物众生

  静静地聆听吧,让自己的心绪随着这悠扬的琴声在高山雪谷飘荡。用这“万河之源“的甘露,洗涤一下我们自己一身的尘埃和疲惫,

  德拉弹拨着扎木念琴,这是西藏最传统的乐器,国家级非遗乐器。

  一曲歌罢,余音绕梁,我们还沉浸在那悠远的琴声之中。

  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占据我们的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

     也许是天资聪颖,也许是音乐的天赋,幼年的他,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慧和浓厚的兴趣。德拉藏族故乡,有一位精通古藏歌曲和乐器的老艺人。在他牧羊,或在锅庄时候唱着藏族民歌,年幼的德拉跟在老人身边,居然听一次以后,可以原声地再次唱出来。

  老人很喜欢这个小孩,这以后年幼的德拉,就跟着这位老人,几年时间,学完了老人掌握所有的藏族民间音乐和歌曲。在以后,年仅有十多岁的德拉,不满足老人传授的所有,又开始了他在整个藏区的寻访学艺。

  在以后,一个藏族独立音乐人,带着他特有音乐天赋和音乐才能走进了北京。

  草原雄鹰的鹰骨笛之声,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德拉的故乡有个古老的传说,秃鹫在要自己将要死亡的时候,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飞去,直至筋疲力尽,让人们找不到它的尸骨。用这雄鹰骨头制作的骨笛有种很特殊的音色。


  自小就喜欢各种琢磨各种能发声的东西的德拉,到了他嘴里、手里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一心想要得到一只鹰骨笛。

  当他每年进藏采风的时候,有几个月时间,和藏族老艺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德拉说,只有这样在原始的状态下,老艺人才能演绎出本真的天然原声。而不是你用摄像机、录音笔能记录到的。所以,他采风全靠自己的记忆。凭着脑海的记忆,去收集藏族民间音乐。作为他音乐的创作源泉和素材。

  采风之余,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想寻找一根鹰骨制作骨笛。几年时间,进出藏区,四处打听消息。终于有一天,他的朋友从香格里拉给他带了一根秃鹫的骨来。

  上天既然赐予他珍贵,德拉才让爱如珍宝,小心翼翼地包存着。为了把它制成可以吹鸣的骨笛。他四处找寻制笛高手,都不敢接这货。善于自己动手的德拉。用了几天时间,总终于把它制成。

  骨笛是由秃鹫的翼骨加工而成,在上面打有六个指孔,可以吹奏出复杂的乐曲。据考古学家认为,原始人认为音乐可以维持较大的人群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他自己制作的骨笛的音色很不错,吹出了笛子特有的悲怆凄凉,如歌如泣感觉,艺术表现力很强。

      同行的北窗听完以后,两眼含着晶莹的泪珠,北窗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欢离合的鹰笛传说:鹰笛的传说是男主人翁瓦帕与女主人公古丽米热的悲凉爱情故事,最后女主人公化身为鹰,用自己的翼骨为笛,去呼唤天边的恋人的悲壮传说故事。

  美妙的音乐不是简单的吹奏,而是一种发自心灵的语音。

      可与天地同气,与日月同辉,与鸟语共鸣,与花香共舞。

  当你仰望着这位音乐人在吹笛时候的表情,可以看到他是在用心声,召唤神龙出海,召唤雷霆电鸣,召唤百鸟朝凤,召唤百花争艳。

  我们终于明白,德拉为何从繁华的都市移居到这田园山野,他知道,都市的喧哗和浮躁,已经严重影响他的创作。音乐不是靠乐器来单纯地演奏,他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一份自己的空间,来完成他对艺术的不懈地追求,完成他的自我发展。

  墙壁上、木架上、桌子放满了各种藏族乐器,德拉给我们演奏了几种。各种看似微不起眼的乐器,到了他手里,都可以奏出成了一种美妙的旋律,醉人迷人,妙不可言。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作别德拉才让一家。

     整整一天的拜访,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德拉才让,在这成都的田园里,聆听倒最本真的藏族天籁之音。

     安多藏区悠久的文化传统,曾经抚育出了像宗喀巴、更敦群培、十世班禅大师等学术大师和高僧大德。

     今天,再抚育出一个民族音乐大家,是我们的期待。


我们一行与德拉合影留念。

  德拉才让一家,为我们精心制作了一顿玫瑰花香的火锅。

  为音乐举杯,为德拉举杯,为田园生活举杯,为诗与远方举杯。

  纯真的微笑,只能发自心田。这也许就是同行者老四期盼的诗与远方,也是我们的诗与远方。

  来张合影吧,留下美好的回忆。

  感谢央金蕾提供德拉才让的原创新作品《万河之源》的中文歌词翻译。此歌碟尚未公开出版。涉及版权所有,如有转用,请务必注明出处。

后记:出于对音乐的爱好以及对德拉才让的钦佩。我们几位影友相约来到德拉才让家中。在这里受到他一家的热情接待,近距离地享受天籁之音,品尝到美味。这份体会难以言表,只能以最朴素方式,记录下我们的田园之行的这份感动。


德拉才让简介:

独立音乐人,尼玛乐队创始成员,创立噶拉邦嘎乐队。熟练演奏扎木念琴、曼陀铃。

2011年,录制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尼玛乐队专场。

2012年,参加张北大草原音乐节演出。

2013年,参加沽源湿地音乐节、上海健力士木+线音乐节;内蒙古音乐荟音乐节演出。

2013年,青海藏语频道春晚独唱《阿若呀》。

2014年,参加北京影响城市之声音乐节演出。

2016年,携噶拉邦嘎乐队参加第一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音乐节演出;参加西藏国际博览会拉萨音乐节世界音乐专场演出。与常静、张笛演出《仙渡琴缘》金沙剧场专场音乐会。

2017年,噶拉邦嘎乐队西南民族大学专场音乐会;成都正火艺术中心噶拉邦嘎专场音乐会。

代表作品

《啊若呀》《布达拉》,收录在广州星外星发行的发烧碟《仓央嘉措之歌》专辑中。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天马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