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连载二十一】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续)第三部分(分论第一讲22~24)

新文人画院 2022-7-12 18:11 9209人围观 学术评论

民胞物与,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连载二十一】(续)第三部分(分论第一讲之22~24)。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文略,查阅前十三。



【讲座内容提要】

       略。


(续)第三部分(分论第一讲之22~24)




分论  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


第一讲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是先生人生追求的第一个面向。先生对天地万物的探索思考,是“为天地立心”这一人生追求在思想上的具体体现。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先生探究人的问题——个人价值问题和社会秩序问题的哲学基础,是他天人性道观念建立的哲学依据。故而要理解先生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就不能不先对先生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作出探讨。


       ……续

22

       但是对于自然界人所应该畏惧的对象,先生还是保留了鬼神的地位,不过这都是祭祀层面需要敬畏的鬼神。 先生在表述鬼神为屈伸往来时曾提到“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正蒙·神化篇》)这三者又是祭祀的对象。因此,先生义理化了的鬼神观念,并不是一种纯哲学概念,而是为祭祀所做的哲学论证。《性理拾遗》记录:

       张子曰:天地变化至著至速者目为鬼神,所谓吉凶害福,诛殛窥伺,岂天所不能耶?必有耳目口鼻之象而后能之耶? 

在先生看来,上天仍然具有惩戒世人的“鬼神”。他说:

       所谓山川门霤之神,与郊社天地阴阳之神,有以异乎?《易》谓“天且弗违,而况于鬼神乎”!仲尼以何道而异其称耶?又谓“游魂为变”,魂果何物?其游也情状何如?试求之使无疑,然后可以拒怪神之说,知亡者之归。此外学素所援据以质成其论者,不可不察以自祛其疑耳。 (《性理拾遗》)

先生作过礼官,他主张正统的祭祀,反对淫祀及怪妄。  山川门霤这些属于“五祀”,在先生看来,它们与天地阴阳这些自然界之神没有根本区别。这些自然神在作为祭祀对象时,也是活生生的存在。 祭社稷、五祀、百神者,以百神之功报天之德尔。故以天事鬼神,事之至也,理之尽也。(先生《正蒙·王禘》)但在祭祀山川之神时,先生非常强调不能设人像。他说:
     
       山川之祀,止是其如此巍然而高,渊然而深,蒸润而足以兴云致雨,必报之,故祀之视三公诸侯,何曾有此人像!圣人为政必去之。(《经学理窟·祭祀》)

在这里,先生否定了人神同形论,却不否定鬼神本身。祭祀对象之中,一类是祖先神。先生认为,祖先神是会来享受祭祀的:

       至于鬼只是鬼飨之,又非《孝经》所谓鬼飨也。此言鬼飨,既不在庙与坛墠之数,即并合上世一齐飨之而已,非更有位次分别,直共一飨之耳,只是怀精神也。鬼者只是归之太虚,故共飨之也。……鬼享之者,血毛以为尚也。(《经学理窟·祭祀》)

鬼神是气中之灵,子孙在祭祀祖先时,凡是一气之流通的鬼神皆会来歆享。朱熹进一步解释了祖先祭祀问题:

       祖宗气只存在子孙身上,祭祀时只是这气,便自然又伸。自家极其诚敬,肃然如在其上,是甚物? 那得不是伸? 此便是神之著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三)

这就是说,祖宗之气继存在子孙身上,子孙祭祀时,只祖宗之气来歆享。而不论是自然神祇的祭祀,还是祖先神的祭祀,因其祭祀对象实则为一种神灵,所以和人的祸福有着重要的关系。如:

       祭,接鬼神,合宗族,施德惠,行教化。其为备须是豫,故至时受福也。(张载《经学理窟·祭祀》)

祭祀的直接目的就是“接鬼神”。接通了鬼神,祭祀就能“受福”了,这就是先生鬼神观念的归宿。

23

       先生讲,“大学当先知天德,知天德则知圣人,知鬼神。”(《与吕微仲书》,又见《乾称篇》),“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易说•系辞》),大学当先知天德,知人必须知天,什么是“天”?先生曾言:“由太虚,有天之名”(《正蒙太和篇》),天的名称的确立,是从太虚而来的,太虚是至静无感、无形无象的气,那天具有怎样的性质呢?这只有把目光投向宇宙,通过对自然世界天体和天象的考察,才能认识到“天”。
       先生对天的认识也是从《周易》开始的,周易说“天叁地两”,先生也说: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正蒙·叁两篇》)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叁两篇》)

地本是纯阴之形,然地上的物皆有形,而分为男女、刚柔,故而为两,这是从地上万物而言的;天本是浮阳之气,然其由运动的气构成,气兼阴阳而为一体,故为参,这是从天的性质而言的。而气是一物两体的构成,因为其是气的统一体,所以能禀受太虚的神妙,呈现出阴阳两种性能运转不息、神妙莫测也;因为气表现为阴阳的对立对待,所以能相互推行,而交感化合为一,这就是天之所以是叁的原因。先生又讲:“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正蒙·大易篇第十四》)天地人都禀受了乾坤之道,但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24

       天大无外,一切都是在天之内的。地上的一切生命,都是天地的化育。“乾知大始,坤做成物”,代表乾的天开创了万物,而代表坤的地则成就了万物。天和地,就是地上一切存在的父母。从天地两者与所生成的万物关系而言,天相对于地,也更有超越的地位:

       天地虽一物,理须从此分别。“太始”者,语物之始,乾全体之而不道,故无不知也,知之先者,盖莫如乾。“成物”者,物既形矣,故言作,已入于形器也,初未尝有地而乾渐形,不谓之作,谓之何哉?然而乾以不求知而知,故其知也速;坤以不为而为,故其成也广。(《易说·系辞》)

       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两体,健顺而已。亦不可谓天无意。阳之意健,不尔何以发散和一?阴之性常顺,然而地体重浊,不能随则不能顺,少不顺即有变矣。有变则有象,如乾健坤顺,有此气则有此象可得而言;若无则直无而已,谓之何而可?是无可得名。故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但于不形中得以措辞者,已是得象可状也。今雷风有动之象,须得天为健,虽未尝见,然而成象,故以天道言;及其法也,则是效也,效著则是成形,成形则地道也。若以耳目所及求理,则安得尽!如言“寂然”“湛然”,亦须有此象。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易说·系辞》)

       就天地而言,天是万物的创始者,地是万物的成就者,天是刚健进取的,地是柔和顺从的,两者若夫妇般配而父母万物。所以《西铭》篇首即言“乾称父,坤称母”也。然而“初未尝有地而乾渐形”,“地体重浊,不能随则不能顺,少不顺即有变矣”,故而先生曰:“地,物也;天,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正蒙·参两篇第二》)天为气而代表万物之性,地为物而赋予万物之形,对人和物而言,天与地相比应该具有更高的价值地位。


未完待续)


【主讲人简介】

       略。

原作者: 魏冬 来自: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