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章夫《图腾与废墟》后记:我们在一堆废墟和另一堆废墟间穿越

新文人画院 2022-8-6 04:29 3202人围观 文化资讯

我们在一堆废墟和另一堆废墟间穿越——章夫《图腾与废墟》后记。《图腾与废墟》(上 下卷)章夫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腾与废墟》(上 下卷)
章夫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游历,让人生变得更精彩


01
历时20余年,再来梳理曾经走过的那些人文与山水,仿佛又沉浸于那些绝色佳景,那些蓝天白云,那些异国风物……再次一一走到大脑皮层的前台,恍若昨天。
6个部分。35篇文章。5大洲。30余个国家。80余座城池。20年。最终堆砌成30余万字。
这些数字,初看上去,就是一项工程,一项耗时且长的工程。是啊,人的一生能有几个20年?好在我是一个喜欢行走的人,作为一个旅行者,过程的乐趣有时妙不可言。所以,这项工程虽然看似漫长,却也无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用20年间来稀释30余万字,就算不上什么了。这本身是一项“边走边写”的工程,做个有心人,每走一处,记录下来,写一些文字“放”在一边,等时机成熟或有了“感觉”之后,就形成一些篇什,再进行修订,又“放”在那里,等到机会来了,就“交”出去变成油印的方块字。
没有那种急就章式的催逼,随性而为,有感而写,怡然自得。温水泡茶,慢慢浓。
这个过程,更似酿酒一样,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酵”的过程,只不过这个“发酵”的周期有些长。20年为期。


02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行路有如读书,读书也形如行路。因为要行走,所以购买了不少相应的书籍来丰满自己,充实自己;读书期间有什么疑问,又用行走去验证,以消除心中疑窦。
读了又走,走了再读。在我看来,彼此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讲,读书与行走互为因果,相生相伴。行万里路有如读万卷书,世间这本鲜活的大书,比静静躺在书库一本本的纸上谈兵,更为精彩。


03
这是文字的印刷体,更是思想的结晶体。
很多时候,站在那些从书本中看过的人类历史遗产面前,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比如迈锡尼古城,比如雅典卫城,比如埃及神庙,比如印度顾特卜塔……就像聆听一个个历史高人的教诲,虽然在书本上认识已经很久了,可一旦相见,仍激动万分。很多故事,很多典故不免又浮现在耳畔,难舍难分,不忍离去。
必须承认,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教堂,将我对世界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站在德国科隆大教堂前,心里涌起的那种异样之感,一直记忆犹新。20多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依然浓烈,挥之不去。
科隆大教堂独特的造型自不必说,端是那建筑所形成的气场,就足以让所有来这里朝拜的人,倍感渺小。


04
我是本世纪初年有幸瞻仰科隆大教堂的,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天主教徒……什么徒都不是,心里的震撼至今尤存。我一直清楚地记得当时发生的情形,我呆坐在那里望着教堂的塔尖,不断凝视着祂的每一个细节,像读一本突然放置眼前的世界名著,如饥似渴,总看不够……之前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已经令我足够眩目了,可这里的气场更加不凡。
作为一个东方人,当听导游介绍,这个大教堂修了632年方成,我有些难以置信。这样的时间表在古代中国,等于修了几个朝代。也就是说,如果上个朝代的帝王,从老子、儿子、孙子接力棒似的修筑,到头来还是个半拉子工程……新的朝代出现之后,肯定会“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毁坏是肯定的,只是以怎样的形式而已……如此,肯定会留下一大堆“烂尾工程”。
所以,这种以石头为主角的“传世之作”,一定会出现在西方。我知道,那是“神”的作用。只有在神那只无形之眼的注视之下,才会一丝不苟——才会一张蓝图“绘”到底——才会“一代接着一代干”。


05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建筑了。
中间是白云深处若有若无的双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精致的小尖塔,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其中24吨的圣彼得钟最大。
站在这样一位世纪老人面前,你不得不叹服“造物主”的伟大。这位“世纪老人”便是科隆大教堂。
一个雨后初霁的秋天。阳光很好,秋日下的科隆大教堂最是迷人。它的古朴它的华丽它的富贵它的沧桑,全都在橙色的阳光下展现出来,分外妖娆分外妩媚。
伴随着悠扬而沉稳的钟声,我进入教堂内。里面黑压压一片,数百教徒正在做“弥撒”。室内一派宁静,神父身披紫色祭衣,手持《圣经》,面对祭台上方的大十字架,开始了他每天的功课。他身后聚集的教徒们,随着他有节奏的调度,配合默契。
我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但从每一个人微闭的双眼和专注中,能感受到内心的虔诚。晚到的信徒踩着细碎的脚步,从旁边小门楔入。
少顷,众教徒在神父的引领下,小声齐声唱诵着圣经。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教堂仿佛就是一个大音箱,歌声虽然很轻,但却清晰而动听,温柔地回旋其间,尔后慢慢升腾,洒向遥远的天际。加上那一片片摇曳的烛火所营造的氛围,构成了一个个卑微灵魂祈祷和倾诉的特殊场所。
此刻,你会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
教堂内的两侧是一个接一个的忏悔室。里面的人早已泪流满面,时而匍匐在地,时而双手合十,时而喃喃有词,直到把内心的污秽掏空,方轻松地离开。一些等候忏悔的人,静默地候在小小忏悔室外的长椅上,忐忑地迎接来自神的侦询与拷问。
上述这些文字,是2003年我第一本关于世界游历著述中的一个片断——那是一本游历欧洲的人文札记。作为一家出版社社长,我的好友康利华当时看过书稿后,亲自担任责任编辑。只憾他英年早逝,在此特表示深深的怀念。


06
从此之后,只要我一踏上西方版图,都会格外关注教堂。我以为,在西方,一座城市的成色与档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堂反映出来的。至少在欧洲,教堂一定是城市标志性建筑,教堂建筑的发展与壮大,算得上欧洲中世纪文明进步的一个“物证”。
也正因为此,我在书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欧洲的高速公路是禁止商业性广告的,唯一有机会展现在高速公路的,一定是教堂的广告。
教堂对整个欧洲的影响极其深远。往往在高速公路出口50公里处,会有教堂广告出现,告诉你教堂的位置,以方便那些作“弥撒”的信徒们。

07
记得还是若干年前,一位我所敬重的领导拿着一大叠关于教堂的照片,笑着对我说:“我到过无数个国家,也参观过无数座教堂,到头来看照片,感觉大都差不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时间长了,根本弄不清是哪个城市,是哪座教堂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我们跑马观花,一览而过,当然就会如此,如果下马看花,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会从中找到“无穷乐趣”。
要了解与认识西方,教堂是一个绝佳的标识。


08
教堂只是一个建筑物,而人与上帝的对话,给它们倾注了无穷的生命力。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堂应该是精神的容器,信仰的寓所。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能为一幢建筑耗时6个世纪,仅此就会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六百余年过去了,教堂还在举行延续千年的弥撒,神父还在接受传统的忏悔。
世界文明史有几个600年?五光十色的玻璃彩画装饰在教堂四周的“腰部”,耀目而璀璨,每一幅彩绘上都“讲述”着与圣经有关的故事。
几百年前,欧洲就将这种“高科技”用于建筑上,你不得不叹服他们厚重的现代文明。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整个德国几乎夷为平地,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科隆大教堂却奇迹般地幸存活了下来。据说,当时美国轰炸机飞行员曾多次飞临它的上空,却又多次把准备揿动投弹装置的手缩了回去,因为科隆大教堂太美了,美得令人眩目。任何人看了它,都会动恻隐之心。
和欧洲几乎所有的其他中世纪教堂一样,科隆大教堂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由是,我们知道了,世间建筑建造生命最长的,应该就是教堂。而那些既荣耀上帝,也造福世间的,也是这些不朽的教堂。不同的教堂彰显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文——教堂,是注视西方一个极好的风向标。


09
看过此书的朋友肯定会感受到,在书中,我基本上没有完整地描写一座教堂。是因为世界上堪称“伟大的”教堂太过多了,西方大抵每一座城市都会有自己骄傲的心灵居所。所以,看花了眼的我,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座教堂了。
之所以在后记中要把笔墨留给科隆大教堂,我是觉得它太过伟大了(当然,像巴黎圣母院、罗马大教堂……同样伟大)。其实,留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座教堂,那就是德国的柏林大教堂,教堂建筑本身美仑美奂自不必说,我记忆犹深的,是它身体上的弹孔,这些都是历史最为真切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够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教堂”。
《庄子》云:“沐甚雨,栉疾风。”我以为,用这些栉风沐雨的教堂来阐释本书的书名,体味什么是废墟,什么是图腾,再恰当不过了。

10
因为职业习惯,养成了做一个“有心人”。走一路,看一路,记一路。在看中记,在记中问。看事物,看风景都会条件反射一般地问个“为什么”。天长日久,这种习惯的作用之下,便会有一些收获。书中的如许文字,便是其中收获的重要部分。
春秋战国时,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唐代道家理论家成玄英如是阐释:“方,区域也。彼之二人……游心寰宇之外。”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还是大唐盛世的成玄英,一个“游”字,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也构成了本书写作之缘起。


备选封面

11
初看书名,有些像一本深沉的理论读物。需要说明的是,此书原名叫《彳亍》,当写毕30多万字的书稿,我脑海里自然就冒出了这个书名,并为之欣赏。
彳亍(chì chù),彳,左步。亍,右步。意为慢步行走;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出版社编审说,这两个字太过冷僻,可能会影响到市场销售。我一度还挺坚持,但书毕竟是商品,为了扩大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后来放弃了我的想法。
将原先书名中的一个副题“图腾与废墟”作为现在的书名(原来此书的副题上下卷各有一个,《图腾与废墟之上•上卷》,《传说与众神之间•下卷》),也是我所喜欢的。因为本书所撰写的主题,也尽在“图腾”与“废墟”间游弋,两者看似有些虚幻,却也是最好的诠释。
一个国度,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甚至浓缩到一个人,无论一天或一生,不都是徘徊在这两者之间吗?当责任编辑段瑞清先生向我谈及本书样式的构想时,我就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当美术编辑以雕花般的素描,做出精致的封面时,我心里暗自庆幸,只有这样的书名,才得以匹配这样精美的装帧。
最后,感谢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老师,看过书稿后,她十分乐意作序,百忙中的她在中秋节当天将序发给我时,顿生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这是2021年中秋最为珍贵的节日礼物。

牛年仲冬于古少城之南 得一斋


新书推荐


书名:《图腾与废墟》(上 下卷)

著者:章夫

书号:ISBN 978-7-220-12534-

日期:2022年07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图腾与废墟》 封面

内容简介

       6个部分,35篇文章,历时20年,游历5大洲,30余个国家,80余座世界文化名城,留下30万字行走笔记。横跨大洋,徜徉35座历史文化城池,探窥东西方文明归途。图腾的世界,伟大的废墟,清晰的路标。本书所撰写的主题,尽在“图腾”与“废墟”间游弋。寻着时间长河,让历史驶向彼岸。图腾是活着的废墟,废墟是凝固的图腾。让历史以废墟为跳板,驶向认知的彼岸。废墟是物质的,图腾是精神的。时间让它们紧紧地粘在一起。再宏伟的物质,在时间的浸泡下,华丽与高贵,卑微与孤独,富有与贫穷,都会一一褪色,最终变成废墟,这是它们的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一无所用,不论一个人,一座城,乃至一个时代。那些“有故事的废墟”最终会被厚厚的包裹着,那层看不见的高深莫测的外衣,就是图腾。


欢迎关注“史祭2020”公众号

原作者: 章夫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