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画家李江致敬恩师 :那些年 那些事

2022-8-6 10:49| 发布者: 八禾| 查看: 49911| 评论: 0|原作者: 画家李江|来自: 四川文化网

摘要: 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77级国画进修专科班,是川美唯一的一届國家通过考试录取的计划内进修班。文革浩劫之后精神极度饥渴的学生,遇到了久违的甘霖。学生拼了命的学,老师全心全意的 ...
  画家李江回忆录: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77级国画进修专科班,是川美唯一的一届國家通过考试录取的计划内进修班。文革浩劫之后精神极度饥渴的学生,遇到了久违的甘霖。学生拼了命的学,老师全心全意的教。学习氛围非常好。开满鲜花的校园,爬满青藤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教室,一人一张大画桌,……一切都是那么醉心的美好!七十年代的四川美术学院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感动和回忆,尤其是我的老师。



在学校那些年的李江


  四川美术学院有很多著名画家老师给我们上过课,打开当年的学习笔记,冯建吴、魏传义、黄海儒(黄原)、李文信、赖深如、张雪帆、丁立镇等老师的谆谆教诲仿佛又在耳边。学校还常常请名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和现场教学。我先后听过王朝闻、周思聪、李天祥、赵有萍、靳尚誼、本院大家马一平等先生的学术讲座;国画大家周思聪、油画大家靳尚宜、赵友萍、专门画虎的闫松父等老师还作了现场示范讲课。课余我常和同学专门去拜访过肖建初、叶毓山江碧波、白德松、冯辛平等老师。在我修业修德的重要时期,先生们的学识和德艺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对我的教益是终生难忘又是终生受益的!
  冯建吴先生讲了入传统和出传统的关系,要求我们要重视书法和国画的关系。说要先专后博,不要见异思迁。他的书法讲座尤其丰富具体,还详细讲了书写的具体方法规则和书写当中的艺术性。他说,学习一般从临摹入手,要临名家的,最后还是要创造。他说“写字”练习要做一辈子打算,不要操之过急,每天一定要写上五十个字。练字一定要练大字,一定要站姿、悬腕,中楷是练不到的。要掌握书写的规律,不然天天写也写不好。

那些年和黄原老师


那些年和周思聪朱理存老师


  王朝闻先生学术报告中讲到: 我们的作品是要有永久性,但不是有人所说的永远健康的,所谓永久性是相对的,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相对的普遍性,有普遍的教益性。有的人(指77级油画班)叫我看稿子,我说美术要靠形体、形态来说话,不是靠标题。我们这个时代有悲剧,可以写悲剧,我们回顾一下(文革)这段,难道不是悲剧吗?写这个悲剧是我们的责任,要是怕八年十年以后犯错误,那不是艺术家。当时,学校何多苓、周春芽、高小华、张晓刚等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在场。不难看出,王朝文先生的艺术思想对于解放文革时期禁锢的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川美后来产生“伤痕美术”的影响。
  魏传义老师讲到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问题。色彩的立意对搞油画创作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画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中国画立意的问题。有意有境,情景才能交融。提出要多研究形式感,又要研究形式感和形式主义的区别。

魏传义老师讲课笔记


  周思聪先生的现场教学特别精彩。在教室示范水墨全身人像写生。她让一个六岁小女孩曲腿坐在画案一端,大画案的周围围满了学生。先生一边画一边讲,主要强调神和形、用笔和用水的关系。她用手指头定了一下形,就直接用毛笔开画。她说,有线定形,尽可以大胆的用水。她画女孩黑裤子时用大抓笔蘸了饱饱的水和墨,水多得不禁让人想用手去接。先生的形之准,线之绝,墨之活,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后来周思聪老師又画了白合花和小品芭蕉傣女图。还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修剪画笔的方法。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当时还用配图的方法记录了周思聪先生作画的方法和详细过程,一辈子受益!多年以后,一次在北京荣宝斋画廊,我远远的的看到一幅水活墨润的一身黑衣的女孩,脱口便说这是周思聪的,绝对真迹。这种功夫和气象是任何人也画不出来、仿不出来的。

周思聪老师示范的人物写生笔记











那些年李江习作


  李文信先生教我们人物和山水还兼我们班主任。李老师大家风度,非常和藹可親,讲课也总是笑意盈盈的。李老师要求我们先临摹古画,还亲自画了大量的范画,把原作挂在教室里让我们对临。老师讲山水:一副好的山水第一应该有正确的情调,第二要有意境。气韵生动不外乎有意境,引人入胜。这和画石膏不一样,要经过选择概括和提炼,画它最美的东西,塑造山水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有山水画家的写生,都要消化、要孕育,要吃进去,再吐出来。
  李老师带我班去南泉的写生。开始几天画山石和水,各种山石的结构、色彩,水口的表现等等。学习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和表现方法。我班同学吕效书画了一张山水瀑布,大胆的用了大红颜色,受到了李老师的表扬。最后一天课跟老师上山画秋天的树林。先生讲:一幅画首先要设计总的色调,除了变不了的如红旗,其他的都要根据调子来设定颜色。中景的树要画出它的组织结构,比如一个人,就要看他什么姿态什么表情最富有他的特点,最象他这个人。画山水也是一样的,要研究,比如南泉的风情雨露,怎样才能表现出南泉的特点。比如画秋天的树林,为了要表现树叶的金黄,我们勾了树干就先点叶,最后再染淡墨,这样才亮得起来。画树林要用各种方法,近景的树叶要点也要烘,让他浸出去。
  老师带我们去凉山采风,当时正值秋天玉米成熟的季节,李老师选了几株的熟透爆裂的玉米,用没骨铺色,渴笔勾线,行笔慢、稳,交界处留飞白。用土黄调墨画玉米棒,再间几颗红色玉米,红玉米是用水彩朱红点的,很亮,很精彩。李文信老师的影响很大的金色树林和红玉米就是在这些时候画的。确实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我们不仅学习了技法又启迪了思维。
  李老师上人物课时说:人物课接山水后面画,可以把笔墨练活。总的要求步子稳一些,最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来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习创作要有志于研究形象,塑造形象要有依据,有的同学速写本上的形象还可以但创作上的形象就不行。这是我们的审美观有问题。画人物一定要有个性,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这种画对美的追求是低的而不是高的。我们不要学低的东西。



那些年李江习作


  除了课堂教学,李文信老师和当时任教的赖深如、丁立镇老师还不辞辛苦,亲自带我们赴凉山越西采风,现场教学。在大花乡的卫生院一起吃住一个多月。每天吃着玉米和土豆,画着原生态的模特,真是幸福满满,收获多多。李老师讲:我们画彝族就要画出它彝族的乡土气息,他本质的东西。他不是汉族的,不是藏族的、也不是蒙族的,而只能是彝族的。我的毕业创作《彝寨的傍晚》就是李老师亲自辅导并修改出来的,其中一个彝族小孩的头像还是李老师示范时亲自画的。最初的凉山之行和老师的精心教导,引导了我一生的创作之路。
  李老晚年回老家住在双流棠湖边,我班同学还常常去看他的新画。他的咫尺小画特别精美,老师说这是丈二大纸裁小才有这个效果,这个纸厚、且有韧性,可以反复皴擦,甚至可以洗。一次得知老师生病,袁生中、张宗品、候世武、景志龙、李永宪、刘永贵、刘德伦等同学相邀一同前去看望。饭后李老师、老师夫人蔡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去棠湖公园散步留影,可惜这成了永远的纪念。



那些年李江习作


  赖深如老师不苟言笑,总是很酷。頭戴鸭舌帽,嘴里叼着烟,一边抽烟一边画,看上去如痴如醉。他上課时,在教室里挂满了他的范画。他把画板立在画架上一边讲一边示范,用笔时力度十足,笔像是在往紙上戳。他用笔之稳健、造型之准确,非一般人可及。赖老师学术上求新求变,追求独特的风格,在学界当时可以说是引领风尚。他要求我们画画要注意画面情调,不要只求数量。先要仔细读画,认真分析原作。画花鸟比较自由的就是变形,但变形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特点。一定要注意笔墨关系,要充分掌握好水分。比如用墨,先把墨色调好,再迅速蘸一笔浓墨马上拿到画上,这样就可做到墨分五色。切记要“写”不要描。他还常用画理作比:清代王麓台说得好,凡画之起法 最要紧的是奔马绝尘,需勒得住而又住而不住之势。如万流归海,要尽而有不尽之势。
  我们虽然是国画班,但是有辛得到素描权威張雪帆老師执教。張老師对学生一贯严厉,对作业可以说极近挑剔,但上他的课收获很大。他特別注重对像的形和結构,他說画素描一般分打轮廓和涂明暗两个阶段,最关键的是前一阶段打轮廓,四小時的作業要用兩個小時來打轮廓,八個小時的作業要用四個小時來打輪廓。画半身人物素描课张老师讲大段与大段区别要大,大段色不能雷同,每段中层次要多。要时刻注意对称后的透视,透视后的对称。张雪帆老师强调结构、块面、光影结合起来。素描课张老师表扬最多的是班长袁生中,说他形准,能深入。由于我们是国画班,就没有像西画那样特別追求明暗关系,更多的是画对象的结构,这对于我们以后画国画的高涂法十分有用。他說这就是国画的素描。可能是我画素描太过“放肆”的原因吧,张老师常说象是男生画的。
  当时的很年轻帅气的研究生唐允明和傅中超老师也给我们上过速写课。是代张雪帆老师的课,他们教速写又有新的方法:要求几分钟就几分钟完成,十几分钟就只能十几分钟完成,半个小时能结束的就要半小时结束,不要拖泥带水。唐允明老师强调要特别注意形体的“势”。




那些年李江习作


  黄海儒(黄原)先生是著名的山水书法教授,他学养丰厚,儒雅之极。有谦謙君子之风,又不失风趣。传统的文人风骨在他身上体现得很完美。他的理论源自传統,讲出来就很有吸引力、有收获。我们常常从他那里得到教益和指导。黄老师在教学中强调“骨法用笔”。他說他说:“画无骨不立”,反对软绵绵的气息。这种方法很好地将笔墨揉合到造型之中,一笔下去就有很自然的笔墨,很灵动的线条。黄老师画创作的时候很严谨,反复地推敲素描稿,构图、造型,九朽一罢,推敲好了再下笔画正稿。这就是创作心理。我记忆中的黄老标准的动作是:眯着一只眼睛,伸出一只手,上下左右移動,遮挡、观察、对比,很是认真严谨。老师平时的小品往往是随意下笔。石头、树木、近景、远景都很讲究。区别于北方山水,他笔下清秀、灵动的山水很有代表性。一次黄老师去三峡写生回来,给我们看了他带回的一本实景速写,折疊起来是小册子,拉开是长卷似的“长江万里图”,每一张都是一幅完整的构图,每一张都可以整理成作品,让我们佩服不已!一次我请黄海儒老师看作业,他看了我的山水,说取景、色调都可以,就是基本功不够,线条太弱,在现阶段还要画得细致些,谨慎些。柏树林这一张画,杆子和叶子不统一;在南温泉那一张,背后树木要有很多的杆子才撑得起来,要不然那些墨都是浮起的。人物和山水的线条都非常重要。线是国画入手的地方。找不到线就不能作画。还有要多练字,练的时候不怕用力,一定要把力量练出来,墨里要有笔象,不止是物理的气象,主要是精神的气量.举重若轻才是好画。一笔下去不能画死了,特别是大笔的,必须有一边虚出去。用线的时候一定要有弹性,弹性的线才有活力。黄老师讲笔和墨,力和线的关系,让人终身受益。黄老的“笔法说”成为了影响了我一生的艺术思想。





那些年的学习笔记

  四川美院开门办学在什邡蓥华山,我有幸能跟班学习,得到魏传义、黄海儒、张声显、黄晓玲、胡茗诸位名师教导,真是受益匪浅。黄海儒先生诗词修养也特别令人佩服,他常常在画上题诗,均是出口即成。一次,黄老师带我们上山写生常常随口赋诗,有两首现场所作的题画诗至今还留在我的笔记本上:久雨初晴气象新,银泉飞泄映眼明。茶山万叠坡新绿,大寨歌声满山林。云山相伴未曾离,留得千秋奇幻诗。一自巴山学大寨,人间多赋彩云词。很有时代气息。一天因雨休息,大家画速写,学生班长曹念拿来几张宣纸,时任绘画系主任的著名油画家魏传义老師随即画了几张国画小品,我随口问到:魏老师这是给谁画的呀?魏老师玩笑式的说:给李江画的呀,我高兴的求了一幅芙蓉图。因一直仰慕黄海儒老师书法又请黄老题字。黄老笑着在画上即兴題诗一首:移得一枝湖畔栽,不因照影做徘徊。它年再写园中菊,同是秋風霜里開。那时候大家都轮流当模特,我也一样,没想到最后魏老师还把他给我画的油画肖像送给了我。真是让我受宠若惊!

那些年和魏传义、黄原、张声显、黄晓玲丶胡名老师


我班同学和李文信老师

  多么好的学校,多么好的老师!永远的怀念,永远的感恩!

李江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博物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协(多届)理事,四川当代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四海画院副院长。成都市美协人物画艺会主任(会长)。成都画院画师。首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是受邀在德国城市留下手模的中国艺术家。毕业于四川美院中国画专业,作品入选文化部和中国美协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多次获奖。《美术》杂志、《荣宝斋》期刊,中央教育电视台、香港明珠电视台、四川卫视、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曾专题介绍其艺术及生平。

著名画家李江老师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