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我和四川作家】斑斓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卷———读《大瓦山》有感

四川文化网 2022-11-23 21:52 1700人围观 文学作品

  “大瓦山像一叶孤舟游弋在茫茫云海之上,耸立于圣洁的雪原之巅。远处群山环绕,巍峨耸立。此情此景,我拙于用文字的排列来描绘它,只能唏嘘慨叹:得此美景,此生足矣!”  是的,在大瓦山面前,再精美的语言似 ...
  “大瓦山像一叶孤舟游弋在茫茫云海之上,耸立于圣洁的雪原之巅。远处群山环绕,巍峨耸立。此情此景,我拙于用文字的排列来描绘它,只能唏嘘慨叹:得此美景,此生足矣!”
  是的,在大瓦山面前,再精美的语言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在作家税清静眼中,它是壮观,是造化。这语言质朴而真挚,对大瓦山形貌的勾勒虽然简单,却掩不住作者胸中那份礼赞之情,藏不住他对这片曾印下他足迹的大山的厚爱。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探险家和植物学家威尔逊途经大瓦山时也发出了与这位中国作家同样的惊叹:“从峨眉山顶望去,大瓦山像一只巨大的诺亚方舟,船舷高耸在云海中……”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翻开长篇小说《大瓦山》,立刻就被这样一段文字吸引住了,它扑面而来的慨叹是如此发人深思,它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悠远和大气磅礴的释然。我不禁思忖,究竟是怎样一位作者怎样一段经历才能引发如此旷阔的感悟呢?我急于跟随作者娓娓的诉说去揭开大瓦山神秘的面纱,想要一览她波澜壮阔的风云激荡,想要尽收这位慈母的慷慨馈赠和它不朽的柔情。
  “夜,死一样的静,这个冬天不是一般的冷。金口河区公所的院子里最后一盏灯被牛书记吹灭了,整个金口河区全部消失在大瓦山怀抱的黑暗里”,顺着这沉静浑阔的笔调,我随作者走进了大瓦山。故事以金口河区瓦山坪公社书记牛巴马日的人生历程为引,以北京青年艾祖国和彝族女孩牛巴史丽的爱情经历为主线,采用倒叙和插叙交错的叙述手法,层层拨开彝族历史的帘卷,真实而富有戏剧张力地再现了中国西南小凉山百年来的历史人文剧变。为了完成地质科考任务,北京来的大学生艾祖国跟随他的教授来到大瓦山彝族村寨,因时局突变意外卷入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之中,他先后挺过了重重磨难的考验和一次次深刻的别离,逐步从苍白文弱的书生走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完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品格的崇高蜕变,最终与其深爱多年的女主人公牛巴史丽结为伉俪。
  小说主要人物身上贯穿了传统的忠义精神,在此承扬之上别出心裁的是,作者在呼应古典小说的同时又展现出其大胆叛逆的一面,这一点在对主人公艾祖国的人物形象塑造上足以见得。通过先后与彝族英雄牛巴马日和杀猪匠周老大二位前辈结为生死至交,受辱逃离彝族村,好友谢丹阳之死,负重重返彝族村,文革摧折百转回,孤身开辟天梯桃源等情节,男主人公艾祖国身上勇敢正直、坚韧担当的中正品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者不落俗套,他赋予了主人公梁山好汉式的反抗热情和剑客游侠式的豪放义气,读来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小说一开始刻画的就是一位做客彝族村寨的青年知识分子,而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和人物活动环境的立体化,这位涉世不深的知青在一系列波澜迭起、险象环生的遭际中不断成长,整个人物可谓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除了主人公,小说次要人物也是各具特色,形象丰富,且个性鲜明。给人印象极深的是阿卓这一传统彝族妇女形象。“阿卓扶庄稼时极其认真,就像扶起自己摔倒在地的婴儿”、“阿卓现在从早到晚都在忙一件事,她不停地到生产队的庄稼地里去检查庄稼,谁也劝不住拉不住”……苦命的阿卓一辈子总在地里扶庄稼,她对它们的珍爱其实与她的精神创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她还是奴隶时就受尽奴隶主的虐待和侮辱,解放后的重重变故又致使她精神失常,这让阿卓的记忆似乎永久地停在了那片收容了她一生仇恨和安慰的庄稼地里。“阿卓总是一边扶庄稼还一边骂:曲柏这个砍脑壳的畜生,又糟蹋了那么多庄稼!”小说里多有诸如此类的语言动作描写,可见阿卓是个苦命的女性,她悲剧色彩的一生看来充满束缚,精神失常的她反而是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在我看来,作者不加避讳地刻画了阿卓仇怨疯狂和愚昧麻木的一面,但留给我们更多的还是她人性的光辉和高尚———虽然饱受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但一辈子忠贞善良,是一位勇敢慈爱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作者借鉴现代主义中意识流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注意陌生化视角和典型场景的运用,辅以扁平人物和社会群像的衬托,塑造出一系列像阿卓这样活灵活现又形神各异的角色,在层次渐深的描绘中揭露了复杂而深刻的人性,给人以丰富广阔的生命体验!语言上则加以谐音、反讽和方言的点缀,读来通俗生动而不失韵味,无不彰显出寓启迪于幽默的人生智慧。
  这部小说跨越了长达百年的历史变幻,勾勒了宏大深邃的社会与人生图卷,作者的笔锋是有直视疮痍的气魄,而书的最动人之处还是在于其深沉浓烈的人文情调和民族特色。上世纪的金口河地区仍保留着奴隶制社会形态,解放前的部分彝族先民深居于此,他们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生活,直到红军过大凉山才将革命号角在这片野性的土地吹响,生长于旧时代的个人从此被卷入这场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之中。这场变革交织着人性深处的爱与恨,错落着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我曾有幸一观税先生之“文学与人生”的讲座而与他结下一面之缘。讲座里,他提到自己曾在乐山市金口河任职,一年里他走山访水,看尽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遍拾那片遗落的文明。那段与大自然相融的经历使他对这片土地投注了至深的热情,美丽多情的大瓦山赋予了他极大的创作灵感,终于诞生了这部民族史诗般的作品。税先生用灵动的语言记录下一线天、爬花房、毕摩文化、情人溜索、节日祭祀、彝族的婚丧嫁娶和神话宗教……一系列古老传统组成的富有浓烈民族风情的人文风俗画就这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每个传说都充满彝族先民奇特瑰丽的想象,每句诗歌每处自然风光都寄寓了他们纯真的生命感悟。“彝族人崇尚自然,敬畏太阳,所以他们的名字里爱用一个日字。太阳带来了光明带来了生命和希望,彝族人更敬畏火,正如年轻彝族诗人阿炉·芦根所说:生时火边来,去时火上归。彝族人是真正的唯物论者,他们认为人死如火灭,从虚无缥缈中来回到虚无缥缈中去,于是人死一把火,化为灰烬归于尘土。”读罢小说《大瓦山》,这段话犹是回荡心间,宛如一股魔幻力量,让人肃然,我因此对“宿命”一词的理解确是变得深入了。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明,必然要懂得他们的语言,必然要从其语言中领悟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观,这样才能洞见一个世界,从而走进一个世界。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对于税先生来说,金口河便是他的一处精神家园,对于北京青年艾祖国来说,大瓦山便是他的心之归宿,皆是机缘之下来到,而命运使然地钟爱。跟随《大瓦山》,和税先生一同穿越历史和文明的陈迹,体会主人公历尽沧桑而后终得世俗幸福和心灵超脱的传奇一生,似乎领悟了于凡尘中洗尽铅华的孤独,懂得了何为信仰,何为钟情,何为旷达。
  《大瓦山》被誉为“中国彝族版的《百年孤独》”,或许不是因为它绘出了生与死之意境缥缈,也不在于它唱出了梦幻与现实之旋律神秘,而在于它崇高的现实主义人文情怀,那博大而深沉的笔触,吹散了历史的云烟,将罪恶和堕落鞭笞,将悲悯和热爱颂扬,把尘封于野性之下的温柔唤醒,给人以精神文明的启发!
  作者姓名:苟迪迪
  学       校:成都文理学院

原作者: 苟迪迪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