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李媛媛 | 乡史中人性和文化的坚守——读长篇小说《望乡台》

四川文化网 2023-4-14 16:05 3966人围观 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望乡台》用一篇开章词拉开序幕:“时光正是春三月,桃红柳绿动人心。日月如梭头上过,水暖风轻地动情。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神农皇帝治五谷,治下五谷养万民。”几句七言,把变幻的时光和交替 ...

李媛媛
《中国国防报》长城副刊主编

  一
  长篇小说《望乡台》用一篇开章词拉开序幕:“时光正是春三月,桃红柳绿动人心。日月如梭头上过,水暖风轻地动情。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神农皇帝治五谷,治下五谷养万民。”几句七言,把变幻的时光和交替的历史搭成一条通道,让读者看见时空中那条遥远的来路。落脚两句“王侯将相多伟业,应知草民辛与勤”直接为小说点题定调。
  继续阅读,身心不经意间已进入《望乡台》的世界里:青色的大道上,那匹白马,白马上长辫飞扬的少年国仪,带着读者从路的尽头——中国二十世纪初飞奔而来……
  《望乡台》共一百章,每章皆以乡谚民谣为引领,描写了二十世纪川中名为望乡台的乡镇上,赵氏家族三辈人的人生轨迹。国仪与玉珍、德辉与树兰、子归与思凡,三代人的爱情婚姻和多舛命运。他们患难与共默默相守,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只在朴素中衍生一份生死相依的深情。这份深情,在二十世纪的百年风云中迤逦前行: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开国大典、大炼钢铁、自然灾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乡村城镇化……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渗透到大山深处,把这些最底层的百姓裹挟着、撕裂着、考证着。
  在《望乡台》的世界里,赵家三代经历了四次毁灭——帝制毁灭:长辫剪断,皇帝没了,百姓向谁称民?生态毁灭:树木砍光大炼钢铁,泥石流毁坏田园,颗粒无收,谁来拯救陷于饥荒的生命?信仰毁灭:文化革命,佛像砸尽,神庙烧绝,善恶无依,人心归向何处?道德毁灭:众生惟利是图,目无法纪,不择手段,礼崩乐坏,言行以何为准?小说以淡定的姿态叙述这四种毁灭,以虔诚的笔墨刻画其中的人性。用日常细节体现文化的宏大和人性的深刻,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相辉映,读个人就是读民族,读家庭就是读国家。所记之时,所述之事,所著之人,呼之欲出,能触体温,能闻气息,恍如隔世兄妹回乡行走,历历在目——
  国仪为保护周掌柜托付的皮箱,经历磨难,被打昏迷,十五年方才苏醒。玉珍相夫教子,侍奉长嫂,与丈夫国仪坚守承诺,保护皮箱,至死不改,用母爱感化和拯救乱世灵魂。长嫂陈氏在战火中眼瞎腿断,失夫丧子,与玉珍相依为命,情同姐妹。德辉作为国仪玉珍的长子,憨厚忠诚,孝敬长辈,历经磨难,却不改做人原则,极尽所能呵护危难中的生灵。树兰对丈夫德辉忠贞执着,美丽善良,孝老爱亲,温恭俭让,是玉珍的得力助手。七十年代后出生的子归,聪明勇敢,受西方思想影响,敢于抗争和宣泄,打架闹事,逃往国外,最终回归故乡。思凡年轻美丽,敢于叛逆,与子归未婚先孕,却对爱情和家庭充满渴望。德鹏聪明任性,胆大妄为,一颗正义之心却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渐渐扭曲,走向一条不归路。从战场回来的三名乡社干部,德余被德鹏逼死,马朝兴历经各次政治运动,最后却晚节不保因贪污判刑,许文生深信那只“皮箱”是国民党留下的机密,失手打残国仪,最终被德鹏复仇打死。早期神秘莫测的革命者也命运各异,任定山客死他乡,段八无果而终,周掌柜和青姑位居高位,任玉昆送父亲骨灰回乡安葬,却被活活打死……就连着墨很少的德俊和雷世杰,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其命运也令人惊心动魄,德俊回乡,被作为教改对象,谁知他竟是当年西路军的副军长!雷世杰烧毁四合院后,带兵投靠国民党,战败后乞讨回乡,却被四合院的子孙收留养老。
  二
  小说分三条线索平行展开:主线是国仪玉珍、德辉树兰、子归思凡三代人爱情婚姻、多舛命运的日常生活;副线是任定山、周掌柜、段八、青姑、雷世杰、德余、德俊、马朝兴、许文生、德鹏、李红旗、黄晓红、赵默问等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革命斗争和政治运动;第三条线则是麻女、苦海、佛知、李铁匠、徐屠户、陈尚林、王顺光、白幺女、赵简、小龙、小凤等各行各业的众生生活。三条线错综复杂,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
  前十章中,《望乡台》呈现了一幅醉人的乡间图景:望乡台下,炊烟袅绕,山水如画,民风淳朴,极具古典之美的四合院里书声琅琅:“天地元黄,宇宙洪荒……”这飘荡在天空的童音,把读者带进传统文化的悠长回望里,直到第十五章,四合院毁于大火,在锥心的疼痛中,终于理解,这纯洁的读书声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绝唱。
  毁灭人性的罪魁祸首是战争,《望乡台》第七章,对战争的描写,只有短短数行:“只见满城炮火连天,杀声四起……人影飘动如魅,或冲锋奔跑,或倒地惨叫……宽大的轱辘从还没有死去的人身上碾过……天空湛蓝,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映着大地上最惨烈的“恶”,也照映着望乡台下最朴素的“善”。
  国仪、德俊送德余去壁州治脸,见识了这场战争,也带回了周掌柜托付的一只“皮箱”,正是这只“皮箱”,把中国惊天动地的革命和大山深处最底层的人联系起来,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此紧密相联,相随相伴。这只“皮箱”,成了众多人物命运生发的源点,也成了各种人性的“试金石”。
  这些人物的命运,在第五十章中,由苦海向德辉做了预言:“父辈为人为事上可昭天下可鉴地。我们这一辈人,我最无能,不顾父母弟妹,遁入空门,古佛清灯了此一生。德俊大哥,我不敢妄评,德刚哥哥英年早逝,他若不死,必将光宗耀祖,名列千秋。麻女远嫁他乡,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这些弟弟中,德鹏胆大心狠,将来非英即枭,颇有任家湾姥爷特性。四喜性情随和,没有主见,是个乐天派。老五性格阴沉,年龄最小,不知将来如何。德辉,你最宽厚仁和,忠诚老实,传承了祖宗做人的衣钵,乱世也罢,盛世也好,这些兄弟姐妹,都要仰仗你活着。”
  当德辉从戏楼下救出周掌柜和施书记,送去空山坝赶回来,得知戏楼下捆绑的那个乞丐就是舅舅任玉昆时,一声长哭:“我要我的舅舅!”这一哭,哭得人肠断心碎。有网友说:“这不是德辉一个人的哭喊,这是一个民族的哭喊!”
  《望乡台》里最神秘的人物当数青姑,这个曾在深山老林里放牛的女子,四合院被毁后,骑一匹白马离开望乡台,并从此成为神话般的传说,到第九十八章,她突然带着秘书回乡,并交待德辉:“死后与任玉昆同葬!”终生未嫁的青姑,一生为中国革命默默做出巨大贡献,最终回到故乡,才释放出她心中那份至死不渝的爱情。
  等待青姑是玉珍一生的心病!六十年后,姐妹相见,玉珍一句:“死女子!……这些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在这望乡台下等了你六十年!……”这份终生不变的姑嫂情分,亦叫人泪水长流。《望乡台》所营造的故乡文化,所表达的人性坚守,在此达到顶点。
  三
  《望乡台》有四个人物的生命状态喻意深刻:山祖尚“道”,肉身消失灵魂永存;佛知归“佛”,灵魂消失肉身永存;国仪尊“儒”,被打昏迷,肉身灵魂俱在,却无法动弹;子归受西方思想影响,背叛祖宗,逃离国外,却茫然无根,最终回归故土。四个生命的不同状态,实际上是四种文化指向。
  尤其是子归,更具现实意义:在中文系读书的子归,因闹事而逃蹿出国,在异国他乡流浪数年之后,对故乡和父辈、对自己的母文化有了涅槃般的认识,第一百章:“小时候爷爷奶奶在月亮下讲的故事,渐渐在文字间鲜活起来,祖辈们的呐喊抗争、驰骋厮杀、忍辱负重,全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过上幸福日子!子归血液沸腾!经脉偾张!……那只小皮箱,静静地躺在玻璃罩里……子归趴在展台上,长久不动……泪水打湿了大片玻璃。”
  有了这份认识,子归既不刻意“入世”,也不消极“出世”,而是积极地面对世界,面对生命,面对生存,但却多了一份仰望和敬畏。
  曾在望乡台闹革命和上山下乡的李红旗、黄晓红、赵默问等一群知青,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望乡台修通一条连接山外的公路,现代文明蜂拥而入,望乡台被市场化、商业化,农业文明一去不返。因此,子归说:“望乡台再不是从前的望乡台,我祖辈父辈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虽与别人无关,却值得我这做子孙的终生铭记……我把祖辈们从前用过的镰刀锄头、犁铧背架收集起来,做成一个农具博物馆。我的祖先依它而生、傍它而活,值得珍视。我还要在孔庙里办一个书台,让游人来听我奶奶和我母亲唱《十二月花》《月儿落西下》《十劝夫》《十劝姐》,闲来无事,我也可以给大家说说这望乡台的故事。”
  望乡台的历史,能否得到传承,子归这一代需作出回答。
  而子归之后呢?
  小说结束写道:“电视里,一匹白马从青色大道上跑过。邱比特高叫,我要骑马去玩!”与第一章第一句:“青色大道上,一匹白马朝望乡台飞驰而来”遥相呼应。一百年前祖辈与之生存的那匹白马,如今已变成电视中的戏文,变成传说,变成了儿孙们眼中的游戏。四代人一百年的文字嘎然而止,一声叹息!却又在叹息中看见了欣慰和坦然,看见了憧憬和希望。故乡的人性和文化,便以某种方式得到了坚守。
原作者: 李媛媛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