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佛客 | 见字如面:如剑如锋

四川文化网 2023-6-7 14:27 11151人围观 文学作品

  成都有个诗人,叫赵剑锋,网名骑牛撞交警,还有个官名: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至于说他之前还有的官名,暂且不表。其实我不太喜欢在文章中谈作品以外的事,但赵剑锋是个例外,因为他的诗跟他的名字很 ...
  成都有个诗人,叫赵剑锋,网名骑牛撞交警,还有个官名:成都市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至于说他之前还有的官名,暂且不表。其实我不太喜欢在文章中谈作品以外的事,但赵剑锋是个例外,因为他的诗跟他的名字很是契合,诗名一致,见字如面,如剑如锋。
  能读到剑锋的诗,应该感谢网络发达,现代科技几乎把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变成了可能,“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距之千里,言犹在耳。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介绍,把我拉了进一个微信群,群名叫“江湖和文学”,味道丰富,我十分喜欢。
  赵剑锋就是“江湖和文学”群的群主,名号“骑牛撞交警”。这个微信名也颇值得玩味,骑着牛去撞交警,这是个棘手而俏皮的介乎法学和诗学之间的一个哲学问题,交警怎么处理?有处罚依据吗?处罚谁?如何赔?牛怎么办?牛怎么想?骑牛的人,坏呀!一个简单的网名,能看出他内心埋藏的万顷波澜,追求独立自由之性格,蔑视陈规旧制之勇气,挑战权贵权威之侠义。
  所以,进一步了解赵剑锋及其诗歌成为一种独立研判行为的可能。
  写实的关照与思想的返乡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故乡是我们生命碑墙上一枚坚不可摧擦拭不去的胎记,只要故乡存在,我们的乡愁和乡恋就永远不会泯灭,我们对故园的关念和写照永远不会停息。随着后来对赵剑锋诗歌的阅读渐次增多,这种有着某种故园情怀的关联便总是挥之不去。我对关于故乡的文字格外敏感,如缕如烟,凭借这些文字的温度和质感完成一次思想的回乡之旅。可能因为工作原因,赵剑锋推送诗歌的时间大多数是下午五六点,某一天,我刚回到家里,在等饭菜上桌的档口,看见群里突然跳出一首诗:《看见故乡,也看见了悲伤》,一看标题就吸引了我,遂连续看了两遍。很少在家里喝酒的我,终于坐不住了,打开酒柜,叫妻子陪我小酌了几杯。这首诗写得直入我心,全文摘录如下:

看见故乡,也看见了悲伤

村头的三口井都塌陷了
一个漏水
一个荒草丛生
一个里面装置了各式各样的尸体

爷辈的老人们都走了
坟茔蔓上了荒草
父辈的老人
傻的傻,疯的疯,死的死
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
都到城里带孙子去了
儿时的玩伴散落天涯
拼死拼活
挣一碗饭吃
争一口气活
我的晚辈们
读书,打工,操社会
锒铛入狱的,命案在身的
整个村子陷入一片陌生的恐惧中

我去曾经读书的村小
学校旁的两颗大柏树被蝗虫钻了好几个洞
自留地的庄稼不由自主地破土而出
跟随母亲多年的炊烟如今也足不出户
我去了祖上的坟地,挨个叩拜,
让他们认得我的模样
我去了晒场,曾经居住的人家已换了三茬
五谷欢腾,在这里的石板上躺着,
仰望天空,与乡亲们谈心
我去了流水不腐的小河边
这些流水像一根丝线
缠住岸的腰身,越勒越紧
直到失去引以为傲的纤纤背影

站在村口,回头再看看这庄故土
只有风是新的,从远方吹来
有的带着别人城市的雾霾
有的带着当年出走的消息
有的带着明目张胆的思念

那些辅佐日月星辰的云是新的
坦荡无私的雪是新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王
铁打的爱情,流水的爱人
那么铁打的故乡,流水的是什么呢

  多年的阅读习惯,使我很少被小容量的诗歌场景打动,但这首诗让我情难自持!我又重头看了两遍,确信,他的文字,击中了我思乡层面不可一世的脆弱立场,便立即加引言把它转发出去,试图让更多人看见这些游走在繁华与凋敝共存的故乡图景。
  诗人用440个字的有限篇幅,把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乡写得如此深刻,这在我读到的抒写故乡的诗歌中,极其少见!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还远不止于悲伤的情怀,它呈现了诗人心中更大的荒凉: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乡村的灵魂,该如何寻找归途?该到哪里去寻找归途?
  作为研究和解读,我需要探讨赵剑锋是如何用这四百多个文字,架通了他心中那个“诗志”和“我言”作为读者的心灵共鸣。我未敢确认赵剑锋的诗歌写作是否属于乡土诗歌或者田园诗歌,因为一个诗人一旦被他的标签所累,他势必将会束缚或捆绑在这个狭小的逼仄的空间里动弹不得。“当诗歌被归于一种类别,诗人被归于一种流派,这是一种悲哀,是诗人的手铐、脚镣”。但他的诗歌里频频出现对庄稼、土地、农村、农民的审美图案,这些原乡字眼成为他创作里的心灵密码,给人们阅读聚焦的同时也带来了回忆的精神食粮,心生感动。
  海明威曾说,“好的作家要写出前人没写过的东西,或者说,超过死人写的东西”。这句话至少包括两个向度,一是要撇开前人写过的题材,在已知而又新知的素材堆里寻找和开辟另一个的写作场域,二是实在绕不开前人的题材或者与前人的题材狭路相逢,你必须要超越他们曾经呈现的高度。,于是,批判和爬升成了赵剑锋诗歌面临的新的适应性选择。就近几年赵剑锋的创作范畴来看,几乎是围绕故乡(乡村)带给他的生命体验在展开,极尽复古式的攫取认识的事物的尺度,开始深度言说生命(生活)本真的状态,实现精神的皈依和思想的返乡。
  对于文字的理解和阐述,其实更多的是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引发出自己的情绪,我读赵剑锋,因为有了《看见故乡,就看见悲伤》作为基调,所以看到他别的诗时,总感觉他的诗像一把刀,这把刀的刀尖所指之处,破空而行,你能听到刀刃划过空气的冰裂之声和撕裂之感。如《一副棺材空空荡荡的存活在世上》:“黑漆的棺材/很有耐心/四平八稳地站在那里/等待/像老母鸡孵蛋一样圈住大地/它知道,主人一来,它就必须跟主人/一起走,步入伸手不见五指的土里/接受黑暗的拷问!”一个乡下老人抚过自己的棺材,就像抚过自己一生的命运,诗歌爬升的高度注定了诗人思想的高度。
  《爱笑的跛子》:“跛子见人便笑,白色的口沫紧贴在微笑的边缘/几十年不曾离去/没人的时候,跛子就坐在阶沿石或门槛上/与静好如初的阳光玩耍/偶尔脱下泛着油光的棉袄,捉虱子/运气好的时候,一下午能捉到十来只/他用指甲盖将虱子死死地顶在板凳上/直到虱子认输/遇上肥硕的虱子,他会放进嘴里/“噼啪”一声响,咀一口,将尸骨未寒的虱子皮囊/吐到地上,摔个半死/然后满足地笑上两声,恨他命短”这是一首近似散文化语言的描述,但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一个有点傻有点颠的农民形象呼之欲出。赵剑锋的诗歌里,呈现了众多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参与平中见奇,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一个隐喻的形成。村庄里的每个人都是丰硕回忆的参与者,表面波澜不惊名不见经传,但是,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有陡峭而耀眼的人生。
  火匣子是一个冷命题,很多地方叫法不一样,大抵意思是年轻的生命夭折后,装在一个小匣子里面放在野外的山崖下,由于长年累月空置,蜜蜂采蜜后喜欢停在匣子里面酿蜜。《蜂蜜有毒》写的是一个半疯的老伯经常到火匣子岩下去偷食蜂蜜的故事,最后一段十分精彩,也十分悲凉:“他掏出大把大把的蜂蜜/对着夕阳一口一口的吮吸/这是他一个人的幸福时光/有时,一不小心/会吃到半截小指头/他从嘴里取出来/摊在手里,端详/盯着那半截小指头/好像两只手在抢食”匣子里还有没有腐化完的小孩的手指头,参和着蜂蜜,被老伯抓住,像是“两只手在抢食”,读罢让人毛骨悚然,后背发凉。著名诗人吕历曾说过:“读他的诗歌,心惊肉跳”。
  赵剑锋的诗歌往往由平和、诚恳、渐进而起,深邃、节制、动容而收。真实得让你恍惚,艰涩得让人沉重,心动得让人心酸,乐观得让人悲观。他的乡土诗歌笔墨从容,“从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在缓慢的叙述中,波涛暗涌,精妙出彩往往就在最后一两句,将遥远的眺望般的人和事瞬间拉拢团结在一个主题的周围,成为思想的绝杀。
  文本的畅达与文字的机敏
  认识赵剑锋仅有两三年时间,之于他的经历知之甚少。向成都的朋友打听,他们告诉我,赵剑锋少年成名,读高中的时候就出版了诗集,之后被北师大中文系作家班免试录取,由于学费和生活费让他难以承受,便弃京城而守蜀中,四川大学毕业后到报社谋职,后又转事法院,直到2013年才从体制内彻底走出来,最近在他的一个作品简历里面看到,“赵剑锋,男性公民,城市庶人,不党不群,无门无派,栖身文字内,行走江湖外,两个半公司掌门人。”赵剑锋的幽默感与生俱来,翻检他的过往文字,这个从大巴山走出来的汉子扑面而来的全是笑看风云的闲淡和睿智。
  诗如其名,他在狭窄的文字空间里精心塑造诗歌外型与内核:它就是一把剑锋,它的每个字就是一把小刀,把乡村的肌理一条一条切解开来,让读者看见隐藏在肌理中的光辉与色泽。这颜色是惨白的,没有血色。
  诗歌是感官经验、生命情绪与健全心智相遇所产生的审美趣味,而不是僵硬的颂歌式的观念模式的推演,哪怕是无比“正确的观念”。审美趣味,也是一个诗人在文字里的机巧与智慧,这些趣味一旦释放能量,可以提升诗歌的辨识度和传播力。比如《孤独的父皇》:“父亲累了,将锄头拄在田地的怀里/抽一锅旱烟,双手叉腰/看着远处够不着的土地/他突然变得落寞/好比一个被篡了位的皇上/惶恐不安,而又无能为力。”青年诗人徐度川,对该诗有了精准的评价:赵剑锋在自然的写实中,却利用词汇的落差产生的张力,将一个视劳作为生命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父亲翻地的模样特别认真|像在替母亲寻找一枚丢失久远的绣花针”,翻地的一寸寸移动与“寻找”构成一个戏剧化的同置结构,但主角却并不是为了自己——这里的“母亲”即可以与“父亲”组成配偶关系,如此则后面的“绣花针”成为家庭美满的一种物象化;但同时“母亲”也可能是拟人化的土地母亲,如此,便在父亲的翻地动作中加入了某种西西弗斯宿命论的东西。诗人接下来将近与远的关系托出,“他突然变得落寞|好比一个被篡了位的皇上|惶恐不安,而又无能为力”。在与“皇”有关的名词中,似乎只有“皇考”是民间可以使用的,但这也意味某种失去(生命)|豁免(禁忌)。诗人在这里径直将力不从心的父亲比作“皇上”,正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赋予其至尊的称谓而使其获得一种名义上的力量。将父亲比作皇上,这个比喻是大胆而张狂的,但读起来并无违和感,反而将一个农民失去土地依靠的晚景刻画得惟妙惟肖。
  我喜欢调侃,越是我喜欢的诗,我越爱调侃,曾在群里调侃赵剑锋是个杀猪匠,因为他的诗像一把把杀猪刀!没想到群友们群起应和,说:“你这个比喻太形象了!”
  彼时我跟赵剑锋尚未蒙面,我在等待他如何反应,他回:“刀锋伤人哟”!对胃口!对脾气!按四川老家话说:“同一个鼻孔出得到气!安逸!”
  经闫明亨校长推荐,我进了他的QQ空间,读了他的中篇小说《仙人板板》以及他给王林先散文集写的序《他不想讨好这个世界》,我给他留言:“你的文字像钉子般锥人,又像锤子般有力。”这些诗歌之外的文字,赵剑锋很少拿来示人,但文字里随处可见的幽默感和才情四处流淌。

再后来我又读到他的《刀客》:
母亲用剪刀剪断脐带
我们兄妹三人成为刀下活口
母亲手握菜刀不闹革命
只闹饥荒,给一家人拼口粮
母亲用一把镰刀,按住大地的头
在有限的势力范围
与庄稼过招,单打独斗从未有败绩
母亲靠一把砍柴刀,在山林里寻找星光与柴薪
围炉烧火,温暖血脉

十年前,母亲遇见手术刀
她没有一丝害怕
这是她见过的最小的刀
一个优秀的刀客
从不惧怕能寻找生机的任何刀具

       赵剑锋对刀有其独到别致的见解!他赋予给刀辽阔无边的空间,弹刀而行,所到之处,异相淋漓,本心毕现!应该说,在传统意义的写作中,对父亲和母亲的描述,应该稳重、庄重、景仰,保持向上、感恩的姿势,但他剑走偏锋,语出惊人,用诗评家杨华的话说:赵的诗歌启承转合推演过程完美呈现的自然结果。诗人赵剑锋视母亲为“刀客",其视角甚是独特。女性以勇而立于世并非天意,但要生存、养儿育女不坚强则无以过冬。诗人三段式诗写塑造了母亲勇气过人的形象。一是写母亲以刀客的秉性与天地争斗,靠“刀"维系了一个家庭生存的环境,生动形象,跃然于屏上;二是写十年前,母亲遇见手术刀,这生命之中无可回避的一刀,刀虽小,但锋利无比;三是对母亲的赞赏,并对其生命的硬气作出评价:“一个优秀的刀客/从不惧怕能寻找生机的任何刀具”。刀是活路,是希望的物象。一般情况,“刀客”的角色是男人身份扮演的,在这首诗歌里,他却大胆地将此角色分饰给了“母亲”,且鲜活淋漓、丰富饱满,“母亲”形象再次凸显,无比高大!

       内心的狂妄与情绪的收敛

       诗歌,尤其是短诗,可追求空灵、宏博、深邃,但不能伤害诗歌本身的意趣,不能以趣味、智慧和技艺的让步为代价。记得著名诗人蒋雪峰评过赵剑锋的人和诗“有趣”。有趣味的诗,可以有效地避免了“滥情与说教”两大宿疾,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具有美好性情和心智的诗人眼里去看生活、看经历、看人生。他的几首短诗很有嚼头、颇具意味:

服软

钉子与墙最大的默契就是
墙服软了
就像父母喋喋不休的一生
都是父亲败下阵来

滚滚长江

长江说:我要走
宜宾说:滚!
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

一个有坚持、有梦想、有才华的诗人,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一个(抑或一批)经得住岁月磨砺的经典。以出世的眼光,写入世的诗歌。比如《出嫁》
她出嫁的时候
母亲在剥洋葱
一层一层褪去
洋葱和她的婚纱一样洁白

脱去嫁衣的那一刻
新房子在嘎吱嘎吱地笑
剥去洋葱的那一刻
老房子在呼啦呼啦地哭

       我以为,好的诗人,他从不呼天抢地硬生生地煽情,也绝不无节制、无限制地的抒情,赵剑锋的诗歌艺术和诗歌个性是发自内心的震颤,写者与读者往往会保持一种缄默的细致的沟通,心领神会后,会心颔首。短诗如匕首,它不允许有拖拖杂杂的口水泛滥其中,它要保持一刀毙命、一剑封喉的稳准狠,又要保持持久的韵味、优雅的腔调以及审慎的态度。及物式写作的本身给他提供了物的本真和自然之美,赵剑锋的短诗继承了他一贯的诗歌气象,以睿智和机巧安身立命。叶芝说:“有话语力量的诗人,要敢于重新处理被别人处理过的题材。”在赵剑锋所涉题材里,总是能读到摄人心魄的句子,总能梳理出出其不意的、个人化的、细腻而深邃的诗歌纹路。

       朴素的韵脚与内在的节奏

       写诗歌如同说话或发言,都必须自带节奏。诗歌的声音本身就是讲述,浅唱低吟、娓娓道来、铿锵有力、先抑后扬、左右逢源、轻言细语、呢喃自语等等,都有自己的节奏,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学识和学养,来进一步处理这种讲述和聆听的关系,让诗歌的呈现更有质感和美感。
       描写打铁和铁匠的诗歌有很多,其中不乏优秀的诗歌。但赵剑锋这首是典型的“三段式”写作,铁的作用,铁的遭遇,铁的思考。 

打铁

坐在时间靠近阴郁的一面
从火中取出钙质严重流失的骨头
打铁,我把铁打得稀巴烂
打成一把杀猪刀,一副犁铧
一把剪刀,一把镰刀
最不济,也要打成一把斧子
或者削铁如泥的水果刀

突然有一天,铁被冷落
它躲在阴冷的角落流泪
眼泪锈迹斑斑
我知道,它在恨我
嘲笑我
它用哀求的眼神通知我
恨铁不成钢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偶尔它也会用毕露的锋芒舔我一下
舔我的手指,舔我的小腿
甚至舔我的命运
舔我的铁饭碗,舔我的铁脊梁
或许还会舔我的铁石心肠

做个铁匠,是幸福的
看见世界上那么多的铁在行走
也看见那么多的铁在停战歇息

       诗人以铁的命运上升到冷兵器时代结束后的和平世界,从而实现一块铁给予世界的恩情,不再是一种战争苦难的关注和铁器生活的过度言说,而是成为“一种自由的想象与创造,一种艺术的审美与虚构”。
       赵剑锋的诗歌喜欢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展开写作,这种写作的自我参与性很强,有天然的在场感,在细节转换和情节指认的表达上保持着语感、语速的恰适性和奔逸性,在诗歌的抓地能力方面适应性卓越,有着前后照应的回塑力量。
  
把自己藏好

昨晚梦见,一群小伙伴做迷藏
轮到我,把自己藏到一副闲置的棺材里
藏得很深,像黑夜一样不可测

他们没找到我
都各自回去吃饭了
而我,一直饿到晚上
才一个人没趣的爬出来

那时,他们已经在做另外的游戏了
像之前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捉迷藏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藏在棺材里里是一个可怕的命题,但可怕的最后是一个非虚构写作的情景再现,除了一个简单的游戏场景,或许赵剑锋本人想试图揭示一个人与棺材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未尝可知。
       《脸开始浪起来》里面有两段让人深思:“我在脸盆里/看见自己的脸/一张存活在爱恨交织里的脸/由清晰,变模糊/然后,随风荡漾/出一朵布满皱纹的莲花/随后,伴着晨光开始浪起来//我惊慌失措/伸手去抓他/但我始终未能把盆里的脸救出来”
保罗策兰说:“诗歌从不强行给予,而是去揭示”。如果平实记录是一种告知的话,深刻揭示就是一种精神的再次认知,将鲜活多义的事物置于思想多角度的烛照之下,呈现它自身内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诗歌的意境再次登临上风,站在哲学表达的高度,回过头来与写作本身进行整体性呼应。这首《高一截》便是极好的例证:

花一开
就比树高一截

春风一吹
就比冬天的冷高一截

雨一下
就比大地的水高一截

你一垫脚
就比我的嘴唇高一截

你一笑
就比你脸上的桃花高一截

       诗歌写作不是描摹世界的表象,而是让真实的存在现身。诗人不可一比一的复印事物的面貌,像工笔画一样雕刻出另一个“我”来感动大众的目光,我们要对准事物的内核,梳理要义,阐释精髓,将对象“从它自身中解放出来”,“让他所创造的世界替他说话”,达到心与意,灵与肉相结合的天地同参之境。
       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发展至今,很多人都说恐怕再难翻越唐诗宋词的高度,我以前也有似类的同感,但看了一批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我改变了这个观点,使我改变的不是当下诗人们对汉字的纯正把握和诗歌驾驭,而是他们对命运的解读和对自我的反省,很显然,他们的声音在汉语诗歌的世界里无羁无绊,他们的灵魂在鲜活汉字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这是剑锋诗带给我们的独特之美。(原载《文艺报》2020年4月10,有改动)


原作者: 佛客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