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省民协文艺志愿者赴阿坝甘孜调研报告

谦谦 2016-8-28 09:40 1198人围观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与藏羌民族民间文艺考察相结合 继续新常态下工作——省民协文艺志愿者赴阿坝、甘孜调研报告图为省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成员在甘孜县民俗非遗馆前合影周阳/摄依据四川省文联的工作要求,四川省民协在以 ...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与藏羌民族民间

文艺考察相结合 继续新常态下工作

——省民协文艺志愿者赴阿坝、甘孜调研报告


图为省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成员在甘孜县民俗非遗馆前合影 周阳/摄

依据四川省文联的工作要求,四川省民协在以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为抓手的基础上,结合四川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传统节日)考察工作,以期为我省民族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服务。
       为确保省民协民族民间文艺保护与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省民协成立了以中国民协副主席、省民协主席沙马拉毅为组长,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孟燕为副组长的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队,同时与协会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相结合,启动了今年第二次传统村落考察和调研。

2016年8月6日至14日,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志愿服务队由沙马拉毅,孟燕,以及四川省民协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王川,四川省民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李祥林,四川省民族民间美术艺委会副主任、教授甘庭俭,四川省民协理事、乐山市民协副主席、作家徐杉等我省历史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之邀与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所带领的中国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一行等二十余人,深入羌藏地区,到桃坪羌寨、卓克基官寨、西索民居、观音庙、棒托寺、确尔基寺、仁康民居等地,对我省民族民间文艺(文化与工艺)进行了考察与调研,行程1623公里。调研组跋山涉水,在高原环境下依旧秉承着严谨的学术原则对当地民间文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并提出了宝贵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民协、四川省民协与壤塘县委政府共同主办的“壤巴拉节”文化论坛上,省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壤塘县“壤巴拉节”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的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得到了当地县委政府的高度认可。


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自启动以来,据统计,在已公布的三批传统村落名录里,我省需立档调查的传统村落共计84个,包括28个少数民族居住村落。由四川省民协牵头的四川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于2013年启动,通过省民协工作的开展与地方党委政府的配合,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拟先期记录20个古村落原始信息, 以及不同地域的物产、风俗、宗教、游艺、手艺等。
阿坝理县是四川省文联精准扶贫点。理县桃坪羌寨是省民协今年立档调查的村落之一,位于四川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始建于公元前111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代聚居着羌族同胞,并保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 在鲜明的地域文化上发展起来的羌寨生生不息。但是,也因为山高地窄的地理自然环境与相对四川盆地落后的物质生活水平,常年居住在山里的羌族人民慢慢地走出大山,奔向现代都市的怀抱,以至于不少村寨被遗弃,传统村落保护进入刻不容缓的地步。
 调研组考察桃坪羌寨碉楼建筑

在理县文联主席黄涛、省文联下派佳山寨书记张英的带领下,中国民协、四川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一行考察了桃坪羌寨历史建筑的保存情况与村落发展现状。据介绍,自汶川地震后,理县羌文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支持,许多走出大山的村民也回到村寨,加入家乡建设的行列。桃坪羌寨是在确保村落原生态之后,进而实施的以文化为主导发展旅游的村寨保护模式,集村民居住、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为一体,给予村寨以鲜活的生命力,也为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提供动力。
专家们一致肯定桃坪羌寨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桃坪羌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集村民居住、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为一体的村寨保护模式,延续了当地浓郁、淳朴的民风,保存了历史积淀深厚的羌寨建筑,传承了已有千年历史的羌族歌舞、民间工艺羌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多声部……县委书记记依当措、县长王世伟专程看望了大家。


传统民居(西索民居、仁康古民居)重在原生态文化传承

西索民居地处阿坝州马尔康县, 距离马尔康县城约8公里,是整个马尔康乃至嘉绒藏区中最富有嘉绒藏族建筑特色的民居群落。整个民居就地取材,房屋墙体均用当地青石板、黄泥砌成,上窄下宽,重心向内,到碉楼处四角成角峰,从高处俯瞰,整体村落状如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与西索民居隔纳足沟相望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宏伟壮观,不仅亲历了土司制度的兴衰,也是红军长征精神的见证者。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代表中国民协、四川民协向西索民居赠送了《守望古村落》《四川省民间工艺百家》《四川省民间工艺制作流程》。
调研组考察卓克基土司官寨

仁康古屋坐落于甘孜州理塘县,始建于十六世纪中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理塘县保存最为完好的二楼一底的家土木结构藏式家庙建筑。这座建筑见证了十三位活佛诞生,收藏并保存有七世达赖喇嘛用过的手鼓、袈裟和亲手所塑的自身像,以及元代唐卡,明清的汉式铜镜、青花瓷器等文物。仁康古屋内不仅有活佛仁康扎西绘制七世达赖诞生故事的壁画,还有形式多样的藏传绘画(壁画、唐卡、装饰画)。为助推当地藏传绘画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代表中国民协、四川民协向活佛仁康扎西赠送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希望该书能够有助于当地唐卡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行。


论坛研讨“壤巴拉文化”,文化扶贫为地方发展添助力

壤塘,藏语意为“财神的坝子”。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四川西北部,东边与马尔康县、阿坝县毗邻,南边与金川县毗连,西边与色达县,南边与炉霍县、道孚县相望,北边与青海省的班玛县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康巴、嘉绒、安多藏族的集中处,积淀了藏族不同支系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同时,壤塘也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汇聚地,尤以中壤塘的觉囊文化为典型,极具民族地域特色,至今仍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流传于当地的“壤巴拉节”,俗称“黄财神文化节”,它是集当地传统仪式、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旨在祈祷“幸福昌盛,六畜兴旺”。

8月8日至9日,以“文化•和谐•奔康”为主题的壤塘县“壤巴拉节”暨文化发展大会顺利开幕,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壤塘县文化发展大会、财神迎请仪式、壤巴拉节文艺演出、壤巴拉文化发展论坛、藏戏汇演等。

9日上午,“壤巴拉文化发展论坛”在壤塘县召开。此次论坛由四川省民协牵线,中国民协与壤塘县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从事民间文艺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当地学者齐聚一堂,专门就壤塘县壤巴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积极对话。壤塘县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秀珍在会上表示,这是壤巴拉节暨文化发展大会第一次举办文化发展论坛,其目的是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一方面向世界展示壤塘的风采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打造壤塘县“黄财神文化”“觉囊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名片,实现文化扶贫、文化壤塘、全民奔康的发展梦想。论坛上中国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四川民协文艺志愿服务队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王川、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郭建勋、阿坝州文联副主席庄春辉等先后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意见:

第一,属性。针对“壤巴拉节”期间,当地百姓自发庆祝的程度与形式,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第二,独特性。壤巴拉节中财神迎请仪式三幕剧的形式呈现:1、庙会藏族家庭和睦;2、展现藏族家庭幸福生活;3、吟诵财神对藏族同胞的祝福。总体表现出藏家的和睦和幸福,特别是吟诵财神对人们的祝福表现出当地百姓喜迎黄财神的喜悦。

第三,文化多样性。1、多种活态文化的展列,包括唐卡的现场绘制、酥油花的现场制作与雕琢、酥油茶的现场制作、藏族服饰工艺静态展示、坛城沙画的现场描绘等,从不同民间工艺类别展现了壤塘丰厚的民间文艺底蕴。2、藏戏。藏戏源自八世纪藏族宗教艺术,到十七世纪分离出宗教仪式,渐渐成为以唱(朗达)为主,并含有表(朗菊)、舞(晓卓)、技(吕则)等元素的一鼓一钹伴奏民间表演。壤塘县藏戏以雄浑的唱腔和独特的乐舞将历史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3、梵音古乐。觉囊的梵音古乐源自印度佛教音乐,吸收藏族传统音乐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第四、保护、传承与发展。1、在文化的活态保护方面要在遵守我国非遗法及地方法规基础上保持它的原生态性。2、在文化的传承方面,不仅要重视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还可以建立和完善传承人档案,支持他们创建工作室,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避免青黄不接的传承人现状。3、壤塘县着眼全县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以文育人,以文兴产的发展路径需要平衡文化资源与经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论坛对话与交流,中国民协四川民协的专家肯定了壤塘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对民间文艺的保护的积极态度与投入,并对壤塘县文化资源如何向文化产业转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启发了当地在特色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发展上的新思路。


四川民族民间文化千姿百态

此次考察成果富有实效。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民协名誉顾问罗杨等专家认为,此次考察收获颇丰,走访了桃坪羌寨、西索民居、卓克基官寨、壤塘文化传习所、觉囊唐卡传习所,格萨尔艺术馆,甘孜民俗馆,新龙药泥面具等地,目睹了城镇化进程中地域多样、文化多元的四川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现状。在消费浪潮袭来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省民协有效地承担起了挖掘和传播民间文化使者的责任。 

四川民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孟燕表示,四川省民协于去年在省美术馆举办了“看四川——民间文艺创作工程优秀作品暨入围作品展”,藏族民间工艺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展览上深受欢迎。此次对藏族民间文艺的考察也是对过去参展工艺的一次回访性调研。值得一提的是,藏族绘画艺术唐卡。唐卡,是藏民族独有精神生活的展现,以其深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宗教文化内涵成为藏传佛教特有的艺术表征和文化符号。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唐卡,2011年四川省民协的心血力作《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八邦卷》面世。当下,藏传绘画以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过去单一的藏传绘画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何在文化资源在转型过程中保障社会经济利益,又不压缩文化底蕴将会是藏传绘画发展中关键问题。四川民协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组织者、保护者、推广者,将会继续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藏区,给当地带去有效和持续的文化支持与帮助,贯彻党中央“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示,进一步推动“走基层”工作的常态化与持续性。

调研组考察唐卡艺术   周阳/摄

原作者: 魏宏欢 来自: 四川文艺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