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瓷胎竹编大师游伟:老手艺的新传承

2017-8-21 16:43 1989人围观 四川文旅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工艺传统,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的手艺传承人之一,游伟负重前行,不改初心。瓷胎竹编,又称竹编扣瓷,百 ...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工艺传统,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的手艺传承人之一,游伟负重前行,不改初心。

瓷胎竹编,又称竹编扣瓷,百斤原竹,抽丝八两,扣住一杯瓷,清冷的瓷,柔软的丝,瓷与竹的结合,堪称天造地设的绝配,走进游伟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的中华百年老字号店铺,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瓷胎竹编工艺品,包含茶具、花瓶等,其外观精美,色彩艳丽,吸引着往来游客的目光。通过对他的采访,川农食践小分队的队员们对于游师傅二十多年的编织经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艺数载,终成大家

游伟,邛崃市平乐镇金河社区6组居民,自幼生长在竹编之乡,耳濡目染,瓷胎竹编的高雅艺术熏陶了他的童年。他15岁就开始学艺,师从于李万东门下,俗话说:“家有良田千顷,不如手艺在身。”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学习瓷胎竹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十年来,游伟以“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为准则,持之以恒,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水平。2005年6月,游伟成立瓷胎竹编工作室,同年自主创业成立邛崃市平落双溪河竹编工艺厂,带动200余家庭就业;2007年10月,游伟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2009年,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专程前来拍摄采访; 2009年9月,游伟被成都市文化局命名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瓷胎竹编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2010年4月,其瓷胎竹编工作室被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定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传习所。同时,游伟师傅近年来多次参加省、国家级比赛,均技冠群雄,屡获殊荣。店铺中随处可见获奖证书以及与各行各业的人士合影,其中不乏新闻界的工作者以及政府官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匠人不难,匠心不易”,学好一门手艺需要的是时间,但想要学习这门手艺所蕴含的“匠心”精神实属不易。21世纪无疑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的时代,许多手艺人在这样的洪流中难免受到一定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瓷胎竹编,如果一味固执守旧,注定适应不了市场,终将面临失传的威胁。面对这一现象,游伟不断的学习,不断摸索尝试,其间摒弃了粗粝的瓷胎,选择了高白泥瓷器;去掉了花花绿绿的工业油漆,选用德国进口的食用级木蜡油作为竹编保护涂料;又结合现代化人们返朴归真的生活理念,保留了原竹本色…游伟将现代设计、后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一个濒临消亡的非遗手艺焕发出了耀眼的青春。

不忘初心,薪火相传

游伟除了是瓷胎竹编的手艺传承人,还擅长竹丝画帘的制作工艺,他的店铺中陈列了几幅美轮美奂的竹丝画帘,其中一幅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最新的也有近20年了。由于手工竹丝画帘价格昂贵,许多人偏向于更为廉价的替代装饰品,导致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他坦言:“现在身怀传统技艺的人难免在文化水平上有所欠缺,有文化的人难得有精通于一门技艺之人。”尽管如此,他仍做着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积极向其所属文化局申请专项资金重现竹丝画帘的手工生产工艺流程,目的不在制作,而在于展示。

除此之外,瓷胎竹编相较于蜀绣、剪纸等传统工艺,在中国的知名度较低,更罔论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了。目前,游伟带有学徒张光香、刘大兰、杨慧等七人,对于瓷胎竹编的手艺教授,游师傅坦言只要有人真心愿意学,他就愿意教,绝不藏私。他也表示欢迎各大高校大学生前往他的工作室参观学习,希望从大学生入手,人们能够重新了解瓷胎竹编的文化,保护瓷胎竹编的手艺方法,传承瓷胎竹编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

原作者: 王敏 来自: 四川农业大学食践小分队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