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何民《川西手艺人》出版 |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都江堰

2017-11-28 12:56| 发布者: 谦谦| 查看: 1726| 评论: 0|原作者: 奎光书院|来自: 四川文化网

摘要:   2017年,都江堰市作家协会的作家们创作勤奋,成果丰硕,继马寿宇的《巴颜喀拉的黄河》,杨奇旭的《七里村之恋》,余理梅的《浮云牧场》,王国平的《灵岩山传》,文君的《迁徙的红柳》,文佳君的《迎面而来都江堰 ...
  2017年,都江堰市作家协会的作家们创作勤奋,成果丰硕,继马寿宇的《巴颜喀拉的黄河》,杨奇旭的《七里村之恋》,余理梅的《浮云牧场》,王国平的《灵岩山传》,文君的《迁徙的红柳》,文佳君的《迎面而来都江堰》出版之后,何民新著《川西手艺人》日前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在川西坝子都江堰,千百年来,一直活跃着一群兢兢业业的手艺人,他们日复一日,精益求精地钻研着各种技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而《川西手艺人》就是一部中国民间手艺人的传奇缩影。所谓手艺人,就是在各行各业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在四川西部特别是都江堰的农村和乡镇就活跃着一批这样的能人,人们称之为匠人,如木匠、石匠、泥水匠、铁匠、篾匠、打更匠……这一群手艺人或游走于乡间,或设摊于街道,既是社会的最底层,又是中国民间技艺的传承人。他们以一技之长赚取生活,养活全家,同时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

  本书作者从小生活在都江堰生活,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手艺人。他历时两年,以人物为载体,通过人物和故事将川西的民情风俗展现给读者。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书中的文字领着读者重新去体味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追忆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与乡愁。
  本书由民俗画家张法插图,全书40篇,每一篇文章都附有一幅插图,更是直观地将那些旧时风俗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图配合,相得益彰,使本书不仅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日前,《川西手艺人》已在京东网、当当网、天猫网及部分实体书店陆续上架销售。我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灌州书屋实体店(都江堰市蒲阳路559号后二楼)和网店购买。
  新书简介
  作者:何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开本:大32开
  定价:48元
  ISBN编号:9787568034043
  关于作者
  何民(1950—):诗人、作家。四川都江堰太平场人。老三届知青。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业余时间喜欢读书作文,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散文、文学评论等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法制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文学》《大众文艺》《华西都市报》《人民代表报》等报刊,长期在《龙门阵》开设专栏。现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书试读·打鼓匠

  张打鼓是灌州河西川剧玩友欣悦社的鼓师,他那个鼓点打得呀硬是巴适,“咚锵咚锵咚咚锵”,一通鼓罢,茶铺子中的茶客都知道,好戏要开始了,赶紧端起茶碗扯一口茶,清清嗓子,准备帮腔了。
  川剧以前叫川戏,是四川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剧,上至达官贵人,绅士粮户,下至平头布衣,讨口要饭的,只要一听到川戏的锣鼓一响,就开始摇头晃脑了,即便是在走路,也要停下来,伸头张耳听几句,过把瘾才走。
  旧时唱川戏,有正规剧院演出的,如成都的“悦来茶园”等,是少之又少,大部份都是草台班子,由班主领着游走于各地城乡演出。而在川西乡村,更多的是川戏玩友性质的戏班子,平日里没事就在茶馆里坐唱,乡邻中有红白喜事,十个八人凑在一起,敲锣打鼓拉胡琴,又打又唱又帮腔,遇有堂会或比较大的场面,也会披挂上阵,粉墨登场。
  川剧的唱腔虽然和京剧差不多,主要分昆、高、胡、弹、灯,角色主要分生、旦、净、末、丑,但其特点却是十分的突出,最主要的就是川剧的锣鼓。川剧锣鼓一响,无需张口,就知道是是川戏了。因此川剧自古就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而这半台锣鼓中,鼓又是整台戏的灵魂,整台戏的节奏自始至终都是由鼓点在调度,故打鼓的师傅就是整台戏的指挥。
  在欣悦社,张打鼓就是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物。
  说起这个张打鼓还真有点龙门阵。

  张打鼓原先也是个粮户人家的子弟,家中有几十亩水田,还有几十山地,就他一个独子。张打鼓自小就对川戏情有独钟,但凡有戏班子到村里唱戏,他是早早的就挤到台前去,散场了他都还跟在那些唱戏的后面,不时还要哼唱几句。十八岁那年,河西来了一个叫欣悦班的戏班子在关帝庙演出四本连台大戏“狸猫换太子”,张打鼓是从头看到尾,一场不拉。戏演完了,张打鼓鬼使神差地跑去找到班主,要跟到戏班子学戏。班主听他唱了两句,说,你这个烟锅巴嗓子还唱戏,回家种地去吧。正好戏班中一个唱旦角叫秋红的女子在一旁替他说了好话,说唱戏不成,可以学打鼓嘛。张打鼓心想,打鼓就打鼓,天天有戏看,就留下来了。
  张打鼓刚开始学打鼓,脑壳上没少挨师傅的鼓槌敲打,只要张打鼓的鼓没打在点子上,或是眼睛瞟到秋红走了神,师傅的鼓槌就会“啵”的一下敲到他的头上,那鼓槌是打在头上刚好有点痛,痛而不起包,可见师傅鼓槌的轻重是拿捏得十分精准。就凭这点,张打鼓对他师傅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可是好景不长,那年月四川军阀天天为争地盘打仗,毗河之战,波及全川,到处都没有个安宁的地方。张打鼓跟着欣悦班东奔西跑了几年,最后欣悦班撑不下去了,只好解散,大家各奔前程。临分手时,师傅把一对紫檀木做的鼓槌送给张打鼓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你好自为之吧。张打鼓握着已经被师傅的手磨得油光水滑的鼓槌,不住地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临走时张打鼓找到秋红,说,我家住在灌州河西,想唱戏就来找我,我等你。说得秋红眼泪汪汪的。
  张打鼓回到灌州河西,卖了几亩田,置了一套川戏锣鼓和唢呐、胡琴等乐器,又找了十来个川戏票友,自任鼓师,在河西中兴茶园唱起了围鼓(座唱),取名“欣悦社”,意在纪念和承接欣悦班。
  川人喜爱川剧,但真正能进剧场看戏能有几人,故乡间的川剧围鼓便成了老百姓的最爱。
  张打鼓鼓槌一举,一通排鼓下来,茶园里早已是座无虚席。今晚的曲目是折子戏《古城会》,锣鼓声中,当关云长唱道“过五关斩六将归心如箭”时,茶园中帮腔声一片,声浪震得油壶子上的火苗左右摇晃,气氛十分热烈。一通幺台锣鼓之后,演出结束,茶客们还不舍离去。
  张打鼓和欣悦社名声日盛,连号称川剧司鼓泰斗的成都鼓王也托人捎来帖子,邀张打鼓到成都“悦来茶园”同台献艺。张打鼓竟然不去。
  话说有一年川康巡防军的一位团长驻防灌州,此君也是个川剧超级票友,慕张打鼓之名,派人来欣悦社联系,要张打鼓和欣悦社到驻防地演出,并要客串一个角色,过把戏瘾。张打鼓一口就给回绝了。这个团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携礼前来,最后还动了灌州袍哥大爷,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想和张打鼓合作过把瘾。张打鼓最后实在推不过了,只好答应,心想,就是你们这帮家伙天天打仗抢地盘,把欣悦班给整垮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天演出的是《捉放曹》,地点在关帝庙门楼的楼台上。这位巡防军团长出演主角曹操。一通排鼓之后,“曹白脸”出场了。这团长还真不愧是个超级玩友,唱、念、做、打都有些功夫,像模像样的。待“曹白脸”跨上马背,叫了声去也,张打鼓的鼓点就密集如雨如打沙丘,一口气打了半袋烟功夫,这“曹白脸”就在这小戏台上足足转了半袋烟功夫,直转得他晕天转地,大叫一声,天要灭曹,“咚”地一声栽倒在地。
  张打鼓这下算是把人家彻底得罪了,事后差点丢了小命,在灌州呆不下去了,只好把欣悦社解散,一拍屁股远走他乡。好在不久灌州就解放了,张打鼓又回到了灌州老家。土改时家中划了个富农成份,从此夹起尾巴做人。有玩友来邀他入伙,张打鼓表示从此金盆洗手,不再玩票友了。
  一晃几年过去了。有一年张打鼓赶马祖寺上九会,听到一茶铺内锣鼓喧天,正在唱川戏《情探》,禁不住停下脚步往里张望,这一看不打紧,看到那演唱焦桂英的女角正是多年不见的秋红。待散场后,张打鼓找到秋红,二人泪眼对泪眼,唏嘘不已。原来欣悦班解散之后,秋红就嫁到灌州,一河之隔,竟然二十年后才相见,此时双方都是有家室,有孩子的人了,只能泪眼相望,互道珍重。
  眨眼就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川剧从濒临灭绝又开始渐次复苏,特别是那些中老年人中爱好川剧的人纷份组织起各种玩友会,川剧锣鼓又开始在城乡间敲打起来。一时间鼓师琴师奇缺,人们就想起曾经是名动河西的打鼓匠张打鼓。此时张打鼓已年逾七旬,有玩友会请他,张打鼓揉揉手指说,老了老了,不肯出山。来人一走,张打鼓立马从箱子底下找出那对紫檀木鼓槌,就着笋壳盖子“啵啵啵”地敲起来。
  一日张打鼓家来了一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秋红。秋红说,你说过,想唱戏就来找你,我今天来了。张打鼓沉默良久说,要是欣悦社还在多好,秋红说,找你就是想重组欣悦社。张打鼓一听顿时两眼放光,当下就提着那对鼓槌跟秋红走出家门。
  不久,川剧玩友会欣悦社就在江安茶园开张,那些川剧老票友们又听到了久违的张打鼓的川剧锣鼓声。
  奎光书院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坐落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奎光塔下,是一家集读书、交流、展览、讲座为一体的公益书院,以挖掘、梳理、传承和弘扬都江堰水文化、道文化、熊猫文化,西蜀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培养阅读兴趣,倡导阅读精神之工作。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