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为了未来不能忘却历史——纪念川军出川抗战80周年

原作者: 饶毓琇 来自: 四川文化网 收藏 分享 邀请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蓄谋已久的“七·七”事变,这是旨在灭亡我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我国8年全面抗战即由此兴起。
  今年适逢全面抗战80周年,亦即川军出川抗战80周年。也是先父饶上将国华烈士牺牲80周年。谨以此文,表达我一个四川晚辈,一个川军后人:
  对所有为国牺牲的抗日川军英烈的缅怀;
  对所有抗日川军将士的崇敬;
  对所有健在的抗日川军老兵的敬意。
  14年抗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是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里,历次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8年全面抗战又是14年抗战中最重要的阶段。而川军出川抗战,正是这8年全面抗战中的华彩篇章之一。
  往事不能如烟。为了未来,我们要记住这场卫国保家的民族战争;为了未来,我们不能忘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正如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他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的前言中所说:“无论我们如何富,也永远不要改变国歌中的这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  也曾告诫说:“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一、川军出川抗战是大公无私的体现
  1937年,川军将领们正在重庆参加整军会议期间,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将领们无不义愤填膺,都以民族大义为重,挺身而出,纷纷请缨杀敌,要求率部出川抗日。刘湘将军在南京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四川愿首先出兵30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抗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此时战火硝烟虽然距大后方的四川远而又远,值此国难当头之际,广大川军官兵,出于国家大节,民族大义,顾全大局,组建30万川军。急急忙忙于1937年9月5日,在少城公园(即今人民公园)举行盛大誓师大会,尔后,兵分水陆两路出川奔赴抗日前线。邓锡侯将军所部45军、李家钰将军所部47军……等部队由陆路出川到阎锡山将军任司令长官的第2战区作战;潘文华将军所部23军、唐式遵将军所部21军……等部队由水路出川,到刘湘将军任司令长官的第7战区作战。先父饶国华将军所部145师属21军建制,归刘湘将军兼任总司令的23集团军指挥,任务是到达安徽广德、泗安一线迎敌作战。川军不仅武器简陋、陈旧,且出发前未及换装,将士们是穿着单衣草鞋长途行军的,到达前线天气已凉。先父所部145师11月中旬到达广德、泗安一线,接中央军11师彭善师长部的防务时,彭师官兵们已经穿上卡叽布棉军衣,而145师官兵们仍是单衣草鞋。彭师长见状,实在不忍心让千里行军来打鬼子的川军兄弟们受冻,令其军需官留下一些给养物资给饶师。为此,先父专程到11师师部向彭师长致谢。邓锡侯将军所部45军官兵的处境就更不妙了。原本邓将军手中握有手令,说是到了2战区换装,可到达后阎长官就是不发放,为了不至于还没有和鬼子交手就被冻死,无奈之下,部份官兵不得不自己去到仓库,强行取走些棉衣御寒,又被告上军事法庭,还被辱骂川军是土匪。而川军士兵们心系国家民族安危,全然不计较这些。抗日斗志未受影响。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了抗日川军广大士兵肚量大,胸怀宽广,无私心。
  抗日川军的大公无私,得到了作战区域老百姓的认可。这一点可以从这几年川军后人重访川军抗日战场的一些事例里得到印证。李家钰、饶国华、郭勋祺……等将领后人,这几年都曾经先后重访先辈抗日战场,尤其是郭勋祺将军的女儿郭开慧副教授,在他先生王顺金教授的陪同下,三走父辈抗日路。他们或祭祀,或采集血土,或收集阵亡川军名录,或发掘作战经过……所到之处不尽相同,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各地老百姓都交口称赞川军作战勇敢,死得悲壮。一致感谢川军大公无私,离开生养自己的家乡,别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远赴作战地为他们守土保疆,说他们这片生存之地是浸染了川军兄弟们的鲜血的呀!当地百姓没有忘记川军,川军的故事在几十年里代代相传。走访中,有的老乡说是听父亲讲的,有的还是听爷爷讲的。
  正因为有老百姓的铭记,才有了今年清明节举行首祭的,分别位于安徽泾县和黄山市的两座川军阵亡将士公墓的重建落成。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几年里郭开慧和一些川军后人曾数次重访皖南,从老乡口中得知了当年阵亡川军的埋葬地,也曾在黄山区新洪村等地实地察看,确见用手就可从地下扒出白骨,又从民间听说了“千人坑”“万人墓”的事。经过当地志愿者和在川的川军后人们几年的努力,找到了确认两处川军墓的证据。2016年又在黄山村民夏四林家见到了他在淘洗自家水塘时从淤泥中发现并保存下来的石碑,上面有“抗日烈士公墓”“万县”等字样。进一步证实附近确有川军墓。从2014年起,郭开慧等川军后人与皖南人士一起,奔走呼吁,积极筹划重建川军阵亡将士公墓,让阵亡将士灵魂安息,让抗战精神传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在2015年5月左右,黄山开始动工修葺川军墓,紧接着泾县的川军墓也开始修葺。川军后人们为尽一份孝心,共捐资20万元用于重建这两座川军公墓。两座公墓均于今年清明节前竣工。清明节将举行首次祭祀,于是,郭勋祺、饶国华、唐式遵、严章虎、王振庸、张朗轩……等川军将士的后人又赶赴两地,与当地健在的老兵、热心人士及有关单位的代表等一同参加分别由宣城民革和黄山市民革主持的祭拜。当地还请郭开慧副教授作了南京保卫战之广、泗战役的专题演讲。足见老乡们永志不忘川军的恩情。
  二、川军参加南京保卫战意义非凡
  南京保卫战是8年全面抗战中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之一。川军参加之广德、泗安战役是南京保卫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军出川抗战打响的第一场硬仗。川军参加保卫南京的功绩,长期不为人知。直至近几年一些学者、专家和民间人士,提出了自己多年调查研究的观点和认识,社会各界对于川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事实和意义才有了解和认同。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终于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亦即可以让逝者瞑目安息了。这真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
  研究表明:南京保卫战的开始时间,应该定在1937年11月13日,而不应以日军12月1日下达“攻占敌国首都南京”的时间为开始。实际上在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南京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从地域上看,南京保卫战发生地也并不是只限于在南京。而是以南京为中心,东西250公里,南北180公里的范围,跨越江苏、浙江、安徽3个省份。川军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任务是负责扼守南京东南大门,迎战分3路进逼南京的第2路日军。在太湖西岸长兴、芜湖和广德、泗安一线阻击日军第18师团等精锐部队向南京的进攻,并掩护守城友军的后撤再部署。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成厚杰的考证研究也表明: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的司令长官部就设在南京赤壁。虽说所属部队中有中央军也有川军,但除川军外,都是由松沪战场上退下来已元气大伤的队伍,刘湘实际上能指挥的也就只有川军了。他把川军划分为两个战斗集群:一个集群以144师、146师和148师为主,部署在太湖西岸长兴南北一线,阻击沿太湖西岸和经太湖水面攻击的日军114师团;145师、147师等部队部署在广德、泗安一线公路两侧,打击由太湖向芜湖攻击的日军第6师团和第18师团。这就是说,友军在向后撤集中,川军在向前冲,也就是说把流血和牺牲揽在自己身上。《长兴县志》中,对川军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广泗战役也有清楚的记叙:“1937年11月,淞沪沦陷,苏、常相继失守……潘文华率5个师、两个旅共5万人……开赴广德、泗安应战。布防如此:144师担任左翼,由泗安向长兴方向挺进;145师、146师担任右翼,守广德;147师、148师守泗安;独立13、14旅守广德……”
  广德、泗安战役中日军投入3个师团及1个联队,虽说也是5万人,但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按照南京保卫战研究专家张定胜形象的比较,那就是:“根据当时的国力和军事,中央军与日军的对比应该是5:1,即5个中央军才能对抗1个日军,更何况是被称为‘草鞋军’的川军。也就是说,川军当时如要守住南京东南大门,至少需要30万人。”
  5万川军承担的是要几十万人才可能承担得起的任务。压力之大,战斗之惨烈就可想而知了。例如先父所部145师首先与敌交火的饶均连,一仗下来点名还不到20人;守广德机场的一个团,一天打下来伤亡三分之二……在这场保卫南京的广德、泗安战役中,川军将士伤亡太多太多,高级将领也一重伤一亡。
  144师师长郭勋祺在追击敌人时左腿负重伤,仍坚持不下战场,带伤指挥作战。145师师长饶国华,两次担任断后,掩护部队后撤集中。一次又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危险和死亡留给自己。一直打到孤军守危城,交通中断,弹尽粮绝,援军无望。145师伤亡殆尽,腹部已经受伤的饶师长,仍指挥着不到一营的兵力坚持着。敌人又频频喊话诱降,饶师长宁死不降,宁死不当俘虏。危急之际他不忘从容下令焚烧机场和物资,绝不留给敌人用以进攻南京,遂于11月30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他是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17位将军中现职军衔最高的一位,也是川军出川抗战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当年中央日报和上海的报纸均报道说:“此役战事之激烈,是中国军队退出淞沪以后所仅有。”《长兴县志》对此役也有记叙:“25日,郭(勋祺)部为前锋……与日军大队遭遇,发生激战,士气振奋……郭腿部负伤,郭师伤亡甚多……”“日军4000余人……遇守军饶国华师、田冠五旅(独立13旅)顽强抵抗,激战二日……日军遂于29日占领广德。饶师长愤而自戕。”
  然而,令敌人万万想不到的,就是这5万装备简陋的“草鞋兵”阻滞了他们进攻南京的脚步。刘兆黎将军所部146师在狭长阵地上巧妙布局,借炮消灭敌人并缴获大批物资,还夺得大炮3门。郭勋祺将军所部144师战术灵活,以少胜多,伏击敌军辎重联队,击毙日军100多人,包括队长户田在内。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川军士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可说是平凡生命极致绽放。川军士兵们以高昂的斗志,视死如归,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明知不可能守住,也要死守,明知没有援军也要顶住。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日军向南京的进攻。从11月26日坚持到11月30日,以每牺牲1个人拖延1分钟的巨大代价,赢得5天宝贵时间。这就是他们的青春之歌,这就是他们的生命之歌。虽说最终南京未能保住,而这来之不易的5天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5天不仅对保卫南京城的准备和部署,而且,对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和中国军队的战略转移与再部署,以及为日后正面战场保存下8年抗战的兵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南京城的百姓们逃离战乱,免遭屠杀,争来“了不得的5天”。
  所以,南京保卫战研究专家张定胜高度评价说:“毫不客气地说,没有川军,南京会更早沦陷。”华西都市报壮士出川——重走抗战路寻访川人抗战足迹南京站特派记者罗道海,从南京、长兴发回的报道更是确切地认为:“1937年,若没有3位师长(他确指的是144师郭勋祺、145师饶国华、146师刘兆黎)的奋勇杀敌,南京也许会提前沦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可能会让更多国人遇难。”
  三、只有战死的川军没有投降的川军
  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川军转战南北,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都有川军参加。而且总是在极其惨烈的战役中担任主力。例如,为台儿庄大捷奠定基础的固守膝县之役,惨烈程度不亚于滕县的老河口之役,被称为人肉磨坊的大场之役……等都是川军在坚守,而且都是苦守数日。因而川军伤亡最大,达64万之多,其中阵亡人数就是26万,占阵亡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在2014年国家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300名中,四川就有12名,李家钰、饶国华、王铭章、许国璋、赵渭滨……等数名川军上将、中将名列其中。2015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600名中,又有川军将领周绍孟、解固基……等名列其中。
  不仅如此,8年抗战中,四川人口每17人中就有1人上前线。先后有350多万巴蜀儿女背井离乡走上抗日战场。即是说,在8年将近3000天里,平均每天有1000人出征上前线,而且是天天走,持续走,不间断走,占到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所以享有“无川不成军”之赞誉。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川军没有出汉奸,没有出伪军!川军参战人数这么多,作战时间这么长,作战区域又这么广,付出的牺牲又这么巨大,就是说得起硬话——只有战死的川军,没有投降的川军!这真正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多么了不起的事啊!这是川军永远的荣耀与自豪。真的是:厉害了,川军士兵们!
  四、川军是一支有信念的队伍——打国仗
  川军能有上述表现与作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川军广大官兵都有着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打国仗。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蜀中内战连连,各部川军都曾经卷入内战。对此,将领们都有一种内疚甚至负罪感。众所周知,王铭章将军生前就明确说过负罪感的话。先父饶国华也曾在邛崃民众欢送川军出征大会上坦诚地说:“我过去打过内战,对不起蜀中父老,此次为国而战,定当以死相报。”所以,当全面抗战兴起,面对外敌入侵,将领们都感到是御侮报国的时候到了。广大川军官兵都把出川抗日叫做打国仗。打国仗就是为国打仗;打国仗就是为不亡国打仗;打国仗就是为民族生存打仗。即是说,这支抗日川军队伍的广大官兵都清楚自己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川军将领们又能以身作则,冲锋陷阵总是身先士卒。平时治军也很严谨。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在8年抗战中,川军彰显出的爱国奉献,团结御敌,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等精神和品格,绝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些崇高品格和精神就是先辈们留给我们这些后人的精神财富,一笔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传承、宏扬、光大,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最后,借用印度诗人泰戈尔和我国诗人藏克家的诗句,作为对抗日川军的礼赞,也作为此文的结束。
  生如夏花之灿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
  ——泰戈尔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已死了,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仍活着。
  ——藏克家

  2017年5月

鸡蛋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该文章已有2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上一篇:
走进云朵上的藏寨-松岗土司官寨发布时间:2017-09-28
下一篇:
唐巍:穿越古韵品读国乐泰斗杜长松教授民族乐魂发布时间: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