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文化网—四川文化艺术门户网站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手机扫描直接访问
统计信息

四川清音:长于抒情,唱腔优美

来自: 非遗美学 收藏 分享 邀请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历史渊源可上溯至宋、元、明时期。来自塞北江南的杂曲、戏腔、小曲与巴蜀的俗歌俚调交融衍生,形成了清音早期词曲的基本形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拥有大量的城乡听众。演唱形式起初多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用琵琶、二胡等乐器伴奏,后来改为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唱等形式,伴奏乐器又增添了月琴、高胡等,这种形式更适合在茶馆、书场和戏院演出。四川清音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100多个曲牌,音乐样式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色。
  清
  ●
  音
  
  『清音简介』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历史渊源』
  四川清音,历史渊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

  四川清音《竹颂》
  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19世纪末,清朝晚期,重庆开埠,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时调。文商官家等人打词编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艺形式渐次成熟。
 
 清音表演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次重庆举行文艺演出,清音都是主打曲目,半年演出高达500多场。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清音艺术特色』                                              
  演唱形式
  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
  四川清音音乐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音演唱形式改由女演员站唱,用檀板和竹鼓(支以鼓架)来控制节奏,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由演奏员兼任配角与合唱。

  音乐曲调
  清音的音乐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3类。大调有8个,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曲牌有〔半边月〕、〔平板〕、〔夺子〕、〔叠断桥〕、〔罗江怨〕等;小调有〔鲜花调〕、〔玉娥郎〕、〔四季调〕等。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3种。

  清音演奏乐器——琵琶
  清音演奏乐器——月琴
  『代表艺人』
  李月秋,1925年生,四川成都市人。7岁拜师学唱四川清音,12岁出师后便在书场茶馆演唱,受到听众的赞誉。

  1957年她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了《小放风筝》、《忆娥郎》获得金质奖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丽,亲切委婉,对曲目内容的表述细腻,富有生活情趣。她将前辈创造的“呵呵腔”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哈哈腔”。

  程永玲,1947年生,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读于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从师李月秋。毕业后到成都市曲艺团演唱清音。她擅长演唱小调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丽,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

  『清音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四川清音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技艺的实践、经验的传授、理论的总结以及科学的提升,才能使重庆地区四川清音后继有人,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只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深入实践,积累总结,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四川清音传承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为四川清音的传承保护开辟新的途径,让珍贵的传统艺术世代相传。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粉丝8 阅读9755 回复0
上一篇:
唐巍:穿越古韵品读国乐泰斗杜长松教授民族乐魂发布时间:2017-12-16
下一篇:
传统戏剧唱响城乡市民满意过足“瘾”发布时间:2018-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