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立秋

已有 30143 次阅读2016-8-7 21:08

今日立秋,禾谷始熟,热气缠绵。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自然界的阳气变化已从“长”转向“收”的状态。山林里吹拂而过的微风已经变凉,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在低声鸣叫,夏日的热烈正在褪去,秋日已正式来临。






立秋三候


  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这是曹植诗。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 著)



立秋习俗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立秋美食,美味清凉

西瓜



  立秋这天,中国人有“咬秋”的习俗。江苏各地会在立秋日吃西瓜,因为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

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清凉糕



  在浙江金华,清凉糕为立秋必不可少的美味。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龙眼



  立秋时节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吃“渣”



  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立秋时节,这样养生

  立秋之后,暑去凉来,但炎夏酷热仍未消,天气逐渐转向干热,早晚凉爽,白天闷热。此时,人易倦怠、乏力,清热消暑要继续,但相对炎夏要有变化。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立秋正处于一个“一开一收”的过渡阶段。所谓的“开”是指身体要打开,把夏天堆积在体内的毒素排出去;而“收”的意思是我们要收敛,切忌像夏天一样向外发散阳气,平稳的度过接下来的深秋和冬天。在这“一开一收”之间,让身体自然的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样即是为了冬季贮存体能,也是为来年的春夏积蓄能量。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立秋是下一年阴阳平衡的开端,所以这段时间都尽量不要熬夜,最好能够早睡早起。情绪要安宁清静,保持平和。

山药薏米蘑菇汤:打开秋季的第一碗鲜汤

这碗汤以温和滋补为主,立秋正处于季节过渡的阶段,天气虽然热,但是饮食要收敛。不需要大补,清清润润的度过立秋。
山药是食材界的“老好人”,就是那种看起来相貌平平,土里土气的样子,但是和任何食材搭配在一起都会让身体感觉很舒服。山药性平,是任何体质都能用来滋养脾胃的好食材~
薏米能清热利湿,除风湿。今年夏天雨水多,湿气重,刚好能帮身体排排湿气。担心薏米性寒的朋友,可以先把薏米炒一炒,炒过之后性偏平和。另外山药也能中和薏米的寒性。

汤里的蘑菇能够“益肠胃,化痰理气”,选用当即的新鲜蘑菇即可。
食材: 薏米 一两 铁棍山药 一根
鲜蘑菇 适量 生抽 1小匙
盐 1/2小匙

做法:
1.薏米提前浸泡几小时,山药不去皮,彻底洗净并用盐水浸泡干净切成段。
2.将薏米、山药放入锅中,加足量水没过,开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盖上盖子煮20分钟左右。
3.再下蘑菇、生抽盐继续煮5-10分钟即可。
用这碗汤来打开整个秋天,真的太鲜啦。像这种清爽的素菜汤,完全不需要用多么复杂的手法和华丽的调料,就是贪图着山药,薏米,蘑菇简简单单的味道。做好以后,洒上一些盐,一小勺生抽,就清鲜的不像话了。

把身体打开,用刮痧排排毒

到了立秋的时候,经历了夏天的闷热潮湿,身体内积聚了很多湿气、热火一类的毒素。很多人就会长湿疹,牙痛,脸上红肿长痘痘,脾气也不好,心烦得睡不着。

这个时候,刮痧就是打开身体排毒的好方法。刮痧重刮为泄,轻刮为补,实则泄之,虚则补之。所以刮痧的时候稍微大力一点,尽量把痧斑刮出来(注意掌握力道,不要把自己刮伤!)


关于刮痧要抹什么油,后台一直都有姑娘在问我。我觉得抹油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刮痧时你的毛孔张开,既是排出毒素,也是吸收精华的好时候。普通的橄榄油用来润滑皮肤当然足够,但是更大的功效就没有了,刮完痧一摸背,全是油腻腻的感觉……有很好的中医朋友建议我,可以用用艾草精油。
刮痧的时候用艾叶精油,除了可以润滑,还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起到驱逐寒湿,温经通络,缓解失眠的作用。

材料:刮痧板 艾叶精油
刮法:
1.把艾草精油倒在手心,搓热以后涂抹在刮痧的部位。一般常刮的部位是背部脊椎旁边,这里是肌肉最厚实的部位。膀胱经向下走,所以刮痧一般是自上而下刮。
2.刮的时候,要把整个后背分成上中下三段。先刮上段,然后是中段和下段,每一段都从左边刮起,用点劲反复刮。一般每条线刮15~20遍。
注意:
1.严重心脑血挂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和孕妇,皮肤有破溃等不能刮痧。
2.刮痧时,不能吹空调风扇,出痧后2个小时以内忌洗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

市面上的艾叶精油不好分辨真假,我们用今年收割的新艾草自己制作了一批艾叶精油。
蕲春的艾叶,和其他产区艾叶相比,微量元素含量、燃烧放热量、挥发油含量等都更高。选择今年蕲春端午的新艾来做精油,相比于陈艾,挥发油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都更高。
利用蒸馏提取法,让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艾精油和营养物质携带出,再进行冷凝,分离出了精油层。这样的方法,1公斤的艾叶才可提取8滴的精油,真是来之不易……

把艾叶精油抹在背上热乎乎的,我贴三伏贴抹的就是艾叶精油,比生姜温热感持续的要久……

如果有人懒得刮痧,也可以使用艾精油贴。先把艾叶精油涂抹在身体穴位上,按摩让皮肤吸收。再把艾绒贴撕开,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上。能维持6~8小时的热度,起到和艾灸相同的作用。帮助身体温经散寒,行气血,逐寒湿。



润肺柔肝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另外,肺盛之时易影响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养阴清燥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防治感冒

立秋后,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开始变得清凉起来,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繁感冒。专家提醒,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尽量少用空调。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调养起居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适量运动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运动过于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