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开启左侧

云轩读《中庸》之六:传四第三十一章至第三十三章

作者:四川文化网 | 时间:2015-8-5 15:39:39 | 阅读:1326|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我们读到第三十一章开始就有一个唯字,唯做只有讲,在全章有有个至关紧要的作用,只有天下的诚到了极致,圣到了极致。其实诚和圣是一体,诚偏重本身也就是体,圣偏重品。只有这样才能聪没有听不到的,明没有看不见的,睿没有想不通的,智没有做不好的。只有聪明睿智才足以临。临就是以上临下,君临天下。有了聪明睿智,然后细细分析出来还有仁义礼智四个呢。宽宏舒裕温和柔顺这个就是有容天下的仁。奋发强壮刚健严毅这个就是有执守大道的义。整齐庄严行为规范这个就是恭敬有礼。文章条理清楚精密详察这个就是可以判别万物的智。有了聪明睿智和仁义礼智的圣人做天下的管理者难道还有什么困难的吗?溥博是充满却不能测量,渊泉是深不可测,圣人充满了这些美德,而且随时发出。圣人的盛德充满的就好像天空,智慧深密的好像渊水,老百姓看见了怎么不敬仰,他的言语怎么不信从,他的作为怎么不让老百姓爱慕快乐。所以圣人的盛名充满中国,传播到周围蛮夷地区,有船有车人能到的地方,天覆盖地承载,日月照耀,霜露所坠的这些地方。只有是有血气的人,蛮夷不尊敬父母的。这个不是他的德行广大的和天一样吗?这个就是配天。
  现在看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这个章节说的是什么了,只有至诚的圣人才可以经纶天下。古代丝叫经,整理叫纶。经纶就是丝的整理。整理就是治理的意思。大经呢也就是前面说的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只有圣人才可以做好这个九个事情。大本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知化育就是前面说的赞天地之化育。圣人中正无私,哪里有偏倚呢?发自内心的仁,好像渊泉的深沉静慕,好像天的广大。若不是聪明睿智的,同达天道的圣人,谁又会发现知道他呢?这里的他指新的圣人。就好像尧发现舜一样的道理啊。
  第三十三章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个算是最后的一章。里面引用了很多诗经的话。开始就用诗经中的衣锦尚絅。这衣锦尚絅在今天诗经版本中找不到引用的句子。其中卫风硕人和郑风丰两篇有些出入。还有说是出在失传鲁诗里面。还有说清代俞樾说是是根据郑风丰篇的衣锦褧衣裳锦褧裳来的合来的。这里还是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意思,第一个衣读去声意。穿上锦做的衣服还要在外面罩上单衣,这个是因为怕锦的花纹太显著了。引申下来是什么意思呢。君子之道隐晦而深远,日子久了就会显现,小人之道表面光鲜日子久了就自然消亡。这个和日久见人心差不多的。有的人平常的时候普普通通在关键的时候才有大用处。有的人平常靠嘴巴自吹自擂把自己说的贺天人差不多但是关键时候他往往起副作用。真正君子应该的是淡薄而有意味,好像炒菜,不是在调料而是在食材本身。简约而又有纹理,好像穿衣,有的人喜欢颜色绚丽,有的人穿的简单,结果简单的人衣服上一个简单的点缀就衬托了衣服,衣服也就衬托了人。温和而且有条理。好像有的人平常慢慢腾腾,好像反应迟钝。但是做起事情把很复杂的事情做的很好。远的知道天下国家源于近的自己周围。知道外界很多源于自己的内心。知道内心细微的往往就是源于外界昭著的,若果君子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算是进德了。接着又再次引用诗经小雅正月篇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幽暗的虽然潜伏,但是确实时常表现的很明显。所以君子要注意慎独的功夫让自己没有毛病,没有惭愧于心的事情。君子真正让人达不到的,就是别人所不可以发觉的啊。诗经大雅抑篇说,看看你在内室的幽暗中,怎么可以自己没有愧疚仍然对得起自己的心。所以不动就可以让人敬畏,不说话就可以让人信服。诗经商颂列祖篇说奏假无言,时靡有争。祭祀的时候,君子显得肃穆庄重即使不说话,那些旁边的人也不会有不好的争执。所以君子虽然不赏赐,下面的人也会努力做事情,不发怒低下的也会感到比鈇钺还威严。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诗经周颂烈文篇说,大显之德,那些诸侯都自然效法。所以君子自己纯粹自然合乎天道,自己不刻意恭而自然谦虚,天下就会治理很好了。这样这里的不读丕,与丕通假,大的意思。诗经大雅皇矣篇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我心中存在天命之德行,不会用大声的号令,和明显的脸色表现。接着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依靠大声的号令和脸色去教化万民这个是很低级的,我们想对于儒家认为声色都是治理的末节,何况严刑峻法呢?继而又诗经大雅蒸民篇又曰,德輶如毛。假如说德轻若毛毛还是可以比的。那么诗经大雅文王篇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上天作为主宰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这个可以说到了极点了。可见君子治理国家天下必定要发自内心的至诚,而不是做表面功夫。至诚了天人合一,那么万民怎么不会感应呢。怎么不得到教化呢?下面附录第三十四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于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第三十四章是朱熹加的虽然说是单独的一章,其实仅仅是第三十三章的一个注解。反复叮咛是其第三十三章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读一下朱熹的这个章节。最后抓住朱熹给我们的两个字,尽心。不仅仅尽心的读中庸,我们还要尽心去做中庸。中庸全文的解读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