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宛唐翠羽诗歌作品欣赏(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8 15: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律*海滩漫步
  更上层楼眼界宽,涛声过海枕沙滩。
  西山夕日千帆静,东岳辰星万壑寒。
  穿石分明印麟爪,傍云惊诧作波澜。
  狂名是处留诗著,信美沧浪兴未阑。
  七律*游北戴河
  联峰旖旎涌鲸波,魏武挥鞭盘槊过。
  词赋一家嗟不见,英雄千古感偏多。
  曹操地割终炎汉,司马年余属永和。
  共禹论功浮碣石,浪淘沙里夏都河。
  注:
  联峰,指北戴河联峰山。
  夏都河,指北戴河。

  七律*游老龙头

  鼎湖兴望老龙头,子女相陪是胜游。
  雷起仙山时涨雨,风迎渊薮欲横流。
  花开古戍三关险,声咽悲笳六月秋。
  澄海长城穿地脉,??泰宁盛世誉神州。
  七律*参观“天下第一关”

  神州锁钥古雄关,铁骑云屯重此间。
  一自虎狼行朔漠,顿教鹰犬下燕山。
  长城虽坏天难问,半壁偏安主厚颜。
  临碣诗心千里外,九衢楷写递追攀。
  山海关[2]古称榆关,也作渝关,[3]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关楼古建筑。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设卫,因设关在山海之间,故称山海关。关城东、南、西、北阳门分别称镇东、望洋、迎恩、威远。原四门均筑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即“天下第一关”门楼,面向关外,设防三重,即罗城、瓮城和城门。“天下第一关”城门楼重檐歇山顶,设68个箭窗。2001年,国务院将山海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区。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山海关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宽五丈,深两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其外。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填夯土,高约十四米,宽七米。有城门四个,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四门俱存,东门即为“天下第一关”,保存最为完整。城门台上座有天下第一关城楼,实测城台高十二米,城楼高十三点七米,楼东西宽十米零一,南北长十九米零七,楼分两层,上覆灰瓦单檐歇山顶,楼上、下两层,北、东、南三面开箭窗六十八个,平时关闭,用时开启。西面屋檐的正中悬挂黑字白底巨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字迹苍劲、雄浑,为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肖显所书,现真迹藏于楼下,楼外所悬为一九二零年摹制品。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山海关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长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风景如画。
  巨匾之谜
  这块举世闻名巨匾。它大约6米长,1.5米宽,写有“天下第一关”五个正楷大字。其笔力之凝重,骨气之遒健,气势之豪壮,一看就知道,应该是出自某位书法大家之手。但匾上除了五个大字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落款,让人不免有点遗憾与费解。
  有关这块巨匾的书写人,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说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此说见于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这就显得不十分肯定了。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我以为,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老龙头 二说是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但有人遍查明清两代的各种地方志,全不见有关严嵩的记载。也许,因为严嵩是臭名昭著的奸相,世代精忠报国的山海关人,对此全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吧?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