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19
文化网讯 随着“玉指金缕编长韵”全国首届非遗编织艺术大赛及作品邀请展巡开幕,一场非遗编织如何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建立品牌创新传承和发展的研讨盛会在众多专家、非遗传承者、高校师生以及媒体的聚焦下,生动的展示了非遗创新传承的时代活力。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国家高级职业督导师、国家注册创业指导师(ICEI)港蓉青年交流协会指导教师陈熹;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数码媒体艺术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专家高中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穆兰,国家级非遗项目新繁棕编传承人刘俊英与参加研讨会的非遗传承人,爱好者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交流,1.25万人同时在线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陈熹教授就“非遗编织如何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进行了分享交流。陈教授指出:非遗编织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编织失去兴趣。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引入新元素:通过引入一些新元素,如现代设计、新材料等,来打破传统编织的形式和风格,使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比如,在棕编制品中加入彩色的线材,或采用现代设计元素来创新传统的编织作品。通过设计独特的包装、精美的宣传资料和各类活动来营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新销售模式:通过创新销售模式,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购买非遗编织作品。可考虑在线上平台上开设专门的销售渠道,或者将产品放置在年轻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如咖啡馆、书店等,以增加产品的曝光度和销售机会。推广文化内涵:通过宣传非遗编织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年轻人更加了解和认识非遗编织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可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工作坊等活动,向年轻人传递非遗编织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打造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IP品牌形象:通过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让年轻人更容易认识和接受非遗编织艺术。(2)非遗编织艺术如何创新的传承和发展:非遗编织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为了推进非遗编织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整合现代设计元素:非遗编织可以吸收现代设计元素,将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比如,尝试将传统的编织技术应用到现代时尚品牌中,打造出有别于传统编织产品的新型产品。开发新型材料:可以尝试使用新型材料来进行编织技术创新,如塑料、竹子、棕叶等材料混搭使用,以扩大产品类型和领域。同时也可以探索将传统编织技术应用于新型材料上,实现编织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推广编织文化:通过宣传推广编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编织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此推动编织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开展编织文化体验活动、编织文化主题展览等活动,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和了解。引进新技术:可以尝试引进一些新的科技技术,如3D打印、激光雕刻等,结合传统的编织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制造,实现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多样化。打造编织品牌:建立民族的编织品牌,打造出具有中国元素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编织产品,提高编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推动编织产业的发展。助推非遗编织的数字化发展:数字化是推动非遗编织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随着ChatGpt4和AI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编织艺术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面临发展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保护非遗编织技艺的同时,拥抱科技。一是数字化是推动非遗棕编传承和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以下是几个助推非遗棕编数字化的建议: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一个专门的数字化平台,将非遗编织的历史、技术、工艺、产品等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和展示。平台可以包括网站、手机应用、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以提高非遗编织的可见性和影响力。利用3D技术:应用3D扫描技术,将非遗编织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同时,可以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非遗编织作品的复制品,便于研究和传播。运用互联网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非遗编织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等,开拓海外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消费者。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非遗编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实现非遗棕编的智能化生产与传统手工相结合。综上所述,非遗编织可以通过整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新型材料、推广编织文化、引进新技术、建立品牌等方式进行创新传承和发展。在保持传统技术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传承和发展的双赢 高院长就本次“玉指金缕编长韵”全国首届非遗编织艺术大赛及作品邀请展巡展陈以及如何运用AI技术赋能艺术展览进行了交流。 高院长对此次展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展场布置考究:“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逻辑合理、板块井然,动线有序、光色和谐”,具有美感。 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让展陈更具时代感,如何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赋能展陈形式更丰富些:例如同步播放代表性的非遗编织专题纪录片。我建议拍摄视角的重点要更多的放在作品制作中传承者所具备的匠心,突出匠心赋予作品灵魂和所要传递的精神要义,而非流于展示作品本身,削弱作品具有的人文内涵。从而更好的传递出作品的哲思与温度,引起情感共鸣,达到非遗作品浸润心脾的效果。 可通过AR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赋能作品的展示,让其动起来与活起来,并通过编辑使其成为酷炫的短视频在网络移动终端,即手机上传播与推送开来。中国有九亿多短视频的用户,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个族群的传播量绝对不可小觑。 ChatGPT与AI技术的到来不可抗拒,我们不必感到恐慌,要研究它、迎接它,它会赋能非遗作品的多维度传承与成果创新性转化,这是当下我们必须具备的格局与胸怀。 本次研讨盛会的成功举办是不仅是非遗编织艺术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艺术交流的盛会。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吸引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技艺者、爱好者以及文化推广者、传播者共同参与非遗,激发年轻一代接力、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推动非遗与“青年一代”的双向奔赴,带动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美学之中,为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赋能,为乡村振兴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非遗力量。 |
2024-10-01
2024-09-29
2024-08-21
2024-08-12
2024-08-07
2024-08-03
2024-07-25
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