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藻 | 文学的力量:由何武《行吟竹韵》所想到的

范藻 | 文学的力量:由何武《行吟竹韵》所想到的

四川文化网 2025-3-24 11:33 2423人围观 文学作品

我倒想起了两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无数个像何武一样的作家和创作,都证明了文学的力量犹如那亘古流淌的江河、浩荡前行的白帆和新春原野的绿树。 . ...


  何武先生这本散文集《行吟竹韵》放在我案头多日了,每每捧读,感慨良多。

  记得,2022年达州市巴山文学院一个活动结束了,几个来自大竹的文朋好友邀请我合影,其中一位身材壮实且面容敦厚的中年男士,说他就是何武,还讲述一件我都忘得差不多的事情。

  那是1999年,大竹县有关方面举行了一次庆祝建国50周年文学征文大赛,并邀请我出任评委,在几十篇参赛作品中,一篇来自当时觉得很偏远的天城乡署名何武的散文,至今还记得那流畅的文笔、真切的情感、清新的文风引起了评委老师的关注,我大力举荐,该文获得这次大赛的第一名,尽管当时参赛的还有我大竹师范几位得意弟子的作品。事后,我把何武的这篇复印给他们,弟子们也不得不服何武获得殊荣,当之无愧。

  第二年,我离开大竹到当时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教,这事早就丢到爪洼国了。2024年12月9日,他邀请我到大竹县做一次文学讲座。他在主持讲座时,又把那件事讲了一遍。讲座结束后,还特意送给我他新近出版的《行吟竹韵》,并嘱托我“批评”“鼓励”云云。

  说了一大段,归结到正题。何武这本散文集共分四章:人文纪实韵、诗和远方韵、励志笃行韵、即兴抒怀韵。以竹象征,写人精神,三十载行吟,四重韵律,将文学的力量书写得淋漓尽致。

  首先,为生存注入希望的动力。

  何武出身于大竹县山后明月山腹地,这里是四川与重庆的交界处,远离县城,信息闭塞。《少年文学梦》记叙了他家境贫寒却嗜文如命,自费订阅了《文学报》《中州书林》等报刊,他创作的诗歌被老师抄录后公开张贴,他还用文言文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发言,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学少年。那时祖辈和父母的最大愿望是跳出“农门”,吃上“皇粮”。初中毕业又违背父命,他坚决不“复读”。《懵懂少年迷茫心》里写道:“我决定放弃破碎了的升学梦,重拾乡土作家的文学梦。”毕竟理想与现实有着他所不能估计的距离,白天的劳作尚可消耗少年的体力,而夜晚的风雨却让少年辗转反侧。

  的确,文学是美好的,而生存却是严酷的。为了更好生存下去,他只好从文学的世界里吸取希望的动力。在《阅读就是生活》里说: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回到了广阔的农村。雨天、农闲和夜晚,成了我阅读的大好时光。”作者坚信路遥《人生》里说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不久发表了他平生第一首诗歌《求索》,以后他的诗歌散文和新闻报道陆续刊登了《通川日报》《四川法制报》和《四川日报》上,1990年还通过了四川省汉语言文学专科的自学考试,成了大竹县第一个农民自考毕业生。他的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代课教师、农技员、治安联防队员等。2002年入选“大竹县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担任乡长,2012年获得了“大竹县第二届十佳公仆”的荣誉。

  其次,为生活增加美好的活力。

  有道是“生活润泽了文学,文学斑斓了生活”,然而为了文学梦想跋涉在生存路上的生活常常是美丑相伴、善恶并存。由一个文学少年到乡村青年再到职场中年,如他在《醉忆似水流年》所感叹的:“不是生活欺骗了我,是我还没有看清生活的高度。”他不是没有看清这个高度,而是看不清攀爬路上的云遮雾绕背后的坎坷曲折。毋庸置疑,“美好”才是生活的现实而能够攀登的高度。为此,文学不断地为他的生活增加美好的动力。如果说,他曾经创作的文学是抒情言志的“纯文学”,而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和人生阅历的增加,那么,他逐渐将秉持求真向善爱美使命的文学融入到了生活的广阔天地。

  于是便有了触摸历史文化的《走进建川博物馆》、记录藏乡风情的《乡城,远方的家》、品味家乡茶文化的《在云峰慢煮时光》和美食文化的《东汉醪糟漫醇香》等,在拜访文学大师的《隽永书香贾平凹》里,作者由衷地感悟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都是最美丽的风景’。人在生活中的参与和创造,赋予了万物美的意义。”让文学为生活增加美好的活力,还体现在他的礼节应酬和礼仪讲话中,如《春天的爱情故事》里将春天与爱情融为一体,《志同道合绽“百合”》表达了“百合,百合,百年好合”美好祝愿,《唯美食不可辜负》用酸甜苦辣的美食比喻生活的五味杂陈,《阳光与健康》以这两个要素象征幸福生活。正可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最后,为生命赋予神奇的魅力。

  文学之于何武而言,不论是为生存注入希望的动力,让他在孤独无助时获得了雪中送炭的奋进之力,还是为生活增加美好的活力,使他在顽强拼搏中拥有了锦上添花的点化之力,这些都是在为生命赋予神奇的魅力。表现这魅力的有两个特别的载体,一是“水”。每当迷茫困惑时,他都要到家乡的响水滩走走,望着那翻腾跳跃的河水,他悟出了那“是生命之水、文化之水,也是精神之水,把少年的执着写入奋进的生命!”从家乡那条浅浅的御临河出发,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大河,他看到了江河的一泻千里,感受到了自然的勃勃生机,他感悟到了海纳百川的人生胸怀和上善若水的生命智慧。

  二是“酒”。说到水,必然要提到酒,如果说“水是生之源”,那么“酒为命之魂”。他们祖孙三代似乎对酒情有独钟,且有“杜康”的遗传基因。《爷爷的诗酒田园》里记载了,勤劳一生的爷爷终于在临终之际喝上了今生最高档的五粮液。在《人生如酒》里记叙了父亲高兴时要喝酒,悲伤时要喝酒,就是上课时茶杯里装的还是酒。“酒的热烈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酒喝干,再斟满!对事业的热爱亦然。”这与其说是在评说他父亲,不如说是在说明自己,作者何武的善饮和豪饮在达州市文学圈是小有名气的。他还把这一腔豪情倾注在了他从事的事业,这本集子里还收录了好几篇他用报告文学笔法写的调研报告,如《古州府地焕新机》《百里竹海话旅游》《以地为册绘新图》等。

  读罢《行吟竹韵》,放眼大千世界,和权势、金钱、美色,还有AI相比,文学的确无力与之抗衡,那它的力量何在呢?

  我倒想起了两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无数个像何武一样的作家和创作,都证明了文学的力量犹如那亘古流淌的江河、浩荡前行的白帆和新春原野的绿树。

2025年3月3日于成都清水河畔

  作者:范藻,现为四川文理学院教授,国内知名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

  何武,笔名邻山竹,四川大竹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达州市文学艺术院首届特聘作家,大竹县科普作家协会主席,大竹县作家协会顾问。《散文选刊·下半月》签约作家。曾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202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
原作者: 范藻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