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四川 | 桑眉:打马米易

名家看四川 | 桑眉:打马米易

四川文化网 2025-3-31 16:26 1059人围观 文学作品

是的,到处都是花。那些初见的、叫不出芳名的,我们且唤她“迷易”吧!唤出她的传说来,继续传说。米易,这座随时都可以捧出鲜花与果实的小城,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呵,总是无私地给人抚慰! ...


  成都至米易的火车上,他们免不了又探讨我的笔名,说我倔,说我笔名不吉利却不愿意改一改。如果名字真的可以改变命运,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叫:荣华、富贵、兴旺、发达……得了。我暗暗这么想,但最终还是应承改名,遂了他们心意。他们是朋友。

  我们一行,结伴同往的地方叫:米易。——多迷人的名字!他们说,这个名字也是改过的。在明清时代,米易是叫:迷易——迷,云雾;易,古为“阳”字,与“旸”一样;迷易之意即:日在云雾之上,通俗地解释就是:太阳从迷蒙的云雾中升起……

  如此说文解字,有着绘画的功效,眼前徐徐展开一卷画轴:青天碧水,远山如黛,隐隐绰绰行来一位女子,迤迤然,近了近了,露出真切容颜——米易!竟是这般明朗粲然、光艳照人呵。

  在这颗被雾霾包裹、土头土脑的地球上,在一年中三分之二白昼都灰茫茫、温吞吞,连花花(零碎)太阳都难得一见的四川盆地,盆地以西,兀自伫立这么一个动人之所在,着实引人“寤寐求之”,禁不住不畏“道阻且长”迢迢去寻访了。

  米易的虚:安宁河的隐喻

  立秋之后,米易的雨水多了起来。火车凌晨4点抵达,老甘夹着公文包在细雨中接站。嘿,夹个公文包的人(形象),一点也不像人们想象中的诗人(形象)。倒是那个叫麦子的女子,在雨丝斜织的灯影底,脸上漾着笑,招呼我们,声音明亮,果真像是积攒着有阳光的饱满麦粒。不知她是否出生在“东厢”?

  谚语云:一方山水一方人。《山海经·海内经》曾载:黄帝长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少江交汇后的一段河道,即现在的安宁河。)并生帝颛顼。今雅江自北而南,竖起屏风,东厢产米,西厢产盐……

  老甘是我二十多年的老友,我们是广安市(那时还是达县)复盛中学校文学社前后两任社长,在学校时还未来得及接上头,他就去了攀枝花。难道他是攀钢子弟?哪天问问他,并向他打探一下,那个曾与我并肩坐在河滩看月亮的陈姓少年,少年是灌篮高手,后来随父亲去攀钢开大卡车……而今,这迷人的青春主角,会不会定居在迷人的米易呢?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好在字宙高悬,星移斗转,当缘份的隐形钟摆指向某个经纬,该重逢的就重逢了。像我与老甘,某年某月某日,居然在飘渺网络世界,以诗歌的名义认出了彼此。

  老甘将我们安顿在安宁河畔。趁同伴们补睡眠之际,老甘、麦子和我像三个地下党,严肃认真地商量天明后的采风路线。这一趟,我邀约上一群中青年散文作家,是要来“捕捉”传说中的米易美色的。米易自2009年起,每年春夏之交举行诗歌节,许多诗人来过这里,为她写诗——

  “在撒莲的山岗上。羊子散漫,是仙人们说出的话语。/身着春天的女人,会巫术,怀揣要命的梨花帖。/须是上午。我用花白长发中发芽的阳光,勾画山色。/朝代依次铺开,我却不在……”诗人龚学敏《在米易撒莲的山岗上》转生为中了梨花蛊的孤王,他要去某个春天找到解药。

  而另一位诗人赵晓梦的《米易》里提到“在这里,只有很少一点生活/是需要香烟和啤酒来唤醒/多余的时间,都跟着崭新的阳光/迷失在草场、丙谷、垭口、撒莲的/每一道河湾、每一片灌木丛/每一块油菜花田里……”

  至于移居攀枝花二十余年的老甘(甘文良),也被米易被《普威的春天》迷了眼:“便坐在这一群鲜花们中间/梨花的白和桃花的绯红/多像女子呵,像隐在线装书里的琴声/水撩拨着船弦,吃吃的笑声便一瓣瓣飘落/………/二月,安宁河轻缓地穿过的县城/西边有金黄的油菜花开/……

  老甘诗中的安宁河,从二月流淌至九月,在我耳边彻夜低响。世上每一条河流都链接白昼与黑夜,流经古代流与现代,极像诗人们葱绿诗行轻盈又深邃的隐喻!

  天明后,并未按计划路线行动。时间关系,我们无法细赏米易八景:风流叠翠、玉墟积雪、黑龙彩幛、牧马松涛、宁河渔唱、澄池观潮、平阳晚钟。但至少要去一趟“龙潭溶洞”,在那里可尽览王文君文章所提及“四绝八景”中的“山、水、洞、天”四绝。搜狗百科称:(龙潭溶洞)罕见岩溶景观,纷呈的瀑布群,迷人的裂谷山颠风光等构成独有的景观神韵,以山体为骨架,以流水为脉络,以草木为容颜,以特有的蓝天、阳光、飞瀑幽峡、奇特溶洞为神采,以独具的民族宗教史迹、生态农业和浓厚的乡村情调为特色,自然与人文兼备。据说,溶洞在景区龙肘山脉中,海拔1200米至1500米之间,负氧离子高。“龙潭洞”若能成行,在这颛项帝的剔透宫殿,悠哉游哉,养眼洗肺,岂不快活!

  但天明后,时间只够前往一个地方,我们最终选择了去看看普威的秋色。

  米易的实:普威的秋色

  从米易县城,驱车至普威,需四十多分钟。换作骑马,估计得三两个时辰。毕竟,沿途格桑引路,近处草木繁茂,远处山色青翠,风从该来的方向来,沾着初秋的凉意却仍柔软、甜润如情人私语……

  车行至“草场”地界,县作协谭主席说,这里是“南丝绸”支线。试想,我们中的一员若换乘马匹,这骑手和马儿,醉心沿途风光,停停走走,怕是要穿越到古时候去了。

  一路上,谭主席自觉担纲向导。他说,普威海拔1200米1300米,属山区、河谷地貌,普威从前叫“普济州(府)”,隶属于会理,是少数民族积聚地;他说,米易称得上是长寿之乡,米易乡下,八、九十岁却思维敏捷的老人很多;他说,米易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气候,二是物产……

  事有凑巧,来米易前不久,我在成都47路公交车上,“偶遇”两个随子女来蓉的大妈。像是攀钢退休职工,其中一个家在米易,她俩为诉共同的思乡之情而数落成都的坏天气。一个说,夏天闷热得很,刚洗完澡身上都是汗答答的;另一个说,冬天又冷得遭不住,非得穿羽绒服,在米易我秋裤都不穿……她们的高分贝压住了公交车的IVR语音播报,我险些坐过站。心中思量,攀枝花或者米易到底有多好?

  现在我略知一二了。米易气候是立体式气候,每种植物适合在一种气候带生长,譬如:横山就适合种植核桃、板栗;黄草适合种植樱桃,结的樱桃又红又亮,落在地上的都比别的地方树上长的好……立体气候孕育的果实,连酸味也是有层次的,唯有美食家的舌尖才能辨识。据说(世上)所有的果树都能在米易落地生根,一年四季,米易都果香四溢。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

  谭主席在我的追问下,数着从1月到12月的瓜果,数来数去,我觉得他是在数天上的星星。“数来宝”还没数完,车在“晃桥”停下来。晃桥不晃,不再是古时候那一座。刨根问底,在古时候,“晃桥”似乎也是一个传说。传说那是一座神仙走的桥,只有早出晚归的勤劳的人,方能有缘目睹。如今的晃桥跨在河谷上,一侧拦着河水,河水是米易居民饮用水;另一侧没有水,河谷依稀有河床的模样,床底卧着石头,近旁有杂草,稍远有庄稼,与整个“草场”浑然一体。

  我们在晃桥上说说笑笑。谈笑间,古与今,衰微与欣荣,浮云与苍狗……仿佛在一座桥、一条河谷完成了一次驻足,与凝望。

  揖别晃桥,普威倏尔眼前。

  恰逢赶集日,一条斜坡,被公路拦腰切分为两段。下半段为市集,两侧摆放的多数是水果。有种比鹌鹑蛋还要小的坚果,要一粒一粒从软皮里剥出来,煞费工夫却只卖十元钱一斤。红脸的乡亲说它是“野核桃”,大家研究了半天,认为它是“榛子”。有人打算买点小榛子当特产捎回家,乡亲没有零钱找补,只好买下半担。

  市集上半段坡势陡些,不宜摆摊设点,愈往上走愈远离市声。爬完陡坡,就到了土司驯马场旧址,一棵大榕树,踞守在那里。榕树下散落些被雨水打下的籽,有些籽落在树下那辆像是被人丢弃的拖拉机上。榕树下不再栓着遮阳蔽霜、咻咻吁气的马驹。倒是半山腰分叉的乡间小路上,有一匹马,白马,但毛色晦暗、鬃毛杂乱……我都快怀疑它是一头骡子了。

  时间却如快马。转瞬已近晌午。大家吃过午饭,匆匆踏上归程时,同样是此行向导担纲的土司后裔卢老师,带我们去他家的果园摘梨子。从前我只知梨树通常种在自家院子前后,到了土司后裔家的果园,才知道梨树还可以种植在临近水渠的田间。卢老师说,今年雨水多,把梨浸得不好看了。我却仿佛看到,雨滴一滴一滴贮藏在梨的体内,一枚梨子,多么像诗人龚学敏诗中那送药的女子,小小的心房却藏起了整个春天。

  当我们打马而来,春天就捧出她的娇羞多汁,与甘甜!

  尾声:自然的抚慰

  是的,立秋之后,米易雨水多些。那有何妨?阳光和雨水原本互为姐妹。阳光雨露滋养万物。

  回到米易县城,雨收起针脚。下午四、五点钟,临近黄昏,太阳出来了,却披着朝阳气息,觉得没把米易看够,我邀作家L甲和L乙去城中逛逛。来的时候夜深,车也没经过市中心,当时尚且有些失望——想象中的攀西高原小城,至少应有庐山牯岭镇的诗意模样吧,却泯然如中国任何一个县城。

  这个如同清晨的黄昏,我们沿一条小渠进人小城中心。我们经过米易中学,经过市政广场,经过宾馆或疗养院……雨后的米易,洁净、娴雅如处子,街头上的人少得像是要为我们“让路”,好让我们将米易仔仔细细地端祥。

  啊呀!到处都是花。长在高挑的、树身长满锥刺的美人攀枝花;散在草坪中央、或公路绿化隔离带间的千日红;摇曳在居民阳台的红色和白色同枝的三角梅;垂挂在树梢如同火红凤凰羽毛的……

  尽管,这次米易之行,我们不曾流连于春天芳菲的草场、丙谷、垭口、撒莲……也不曾目睹诗人们诗中的梨花、桃花、油菜花……却邂逅了米易多汁的秋天,而那开在秋天的花瓣,我们也曾掬在掌心。

  是的,到处都是花。那些初见的、叫不出芳名的,我们且唤她“迷易”吧!唤出她的传说来,继续传说。米易,这座随时都可以捧出鲜花与果实的小城,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大自然呵,总是无私地给人抚慰!

  (作者简介:桑眉,女,原名兰晓梅(宝梅,祖上畲族),四川邻水人,现居成都。成都市文学院第六、七届签约作家;出版个人诗集《上邪》《姐姐,我要回家》;供职于《青年作家》《草堂》诗刊。)
原作者: 桑眉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