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
4月11日《四川政协报》 第3版刊文截图 这一殊荣是对刘卫兵践行“传统聚落保护+绿色低碳设计”理念三十余载的认可。 多年来,刘卫兵以林盘为纸、文化为墨,书写着生态文明的时代长卷,开创性构建传统生态营建体系与现代低碳技术融合范式。其探索成果不仅为成都公园城市勾勒出独具东方意韵的生态肌理,更以“林盘+”模式为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贡献“四川智慧”。 创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 辽阔的川西平原像一幅蜀锦,在天地间延伸展开。在斑斓的大地上,在蜿蜒的河流旁,大小不一的“绿宝石”星罗棋布,那便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形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已有几千年历史,其形成及演变过程带有非常典型的蜀地特征。 “田、林、水、院”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川西林盘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一般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绘就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不仅是蜀地乡村固有的一种生存居住模式,而且承载着生态平衡、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情怀寄托等多种功能,是传统农耕时代的文明结晶。 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是刘卫兵结缘川西林盘的初衷。 自幼喜欢去乡下外婆家的刘卫兵,对林盘印象深刻,他说:“高大的竹林间,是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不远处是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农田。” 在刘卫兵看来,林盘是四川人独有的乡愁,但让刘卫兵真正接触并参与设计林盘的,是灾后重建项目。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市多处农房受损。刘卫兵所在的团队,接到了都江堰市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灾后重建设计任务。 川西林盘的“林—宅—水—田”同心圆结构,曾是农耕文明最优雅的生存方程式。刘卫兵在都江堰的改造实践中,为这种古老的农耕文明注入了科技的力量:他用IESVE生态建筑集成化软件分析传统穿斗式木结构院落,以期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所用建筑材料中,竹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堪比钢材,3D打印的竹纤维连接器可以让建筑像竹子一样柔韧,还有竹骨泥墙,可随昼夜温差“自主呼吸”…… 获第十七届中国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川西林盘更新·南溪遥》 在川西林盘修复现场,刘卫兵团队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每座院落建立“生态档案”——从竹丛密度到地下水位,137项参数构成建筑的“DNA库”。 竹丛围合的院落夏季室温比开阔地低3.8℃,湿度高22%。于是,刘卫兵设计将竹纤维导气管植入外墙,利用气压差实现被动通风,这种“会呼吸的立面”让空调成了多余的存在。更令人称道的是檐廊的现代转型,拓宽后的空间不仅是晾晒场,更成为社区剧场、星空茶室和露天课堂。 材料的革新则是一场“向自然偷师”的修行。刘卫兵团队发现竹子有可能代替水泥, 实现“以竹代石”。这种“可持续生物质竹骨料混凝土”可减少碳排放,一旦得到大规模应用, 那么建筑行业所面临的碳排放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这种竹筋混凝土材料的秘密在于“不完美的完美”——竹纤维的天然弯曲反而形成抗震缓冲层。 当国际建筑界为绿色建材标准争论不休时,林盘的竹筋混凝土已默默支撑起川西林盘低层乡土院落的改造工程。由此证明,最可持续的材料,本就生长在脚下的土地里。 这些创新背后蕴含着刘卫兵团队对建筑设计的颠覆认知:真正的建筑革命,不是推倒重建,而是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 刘卫兵指导修改林盘更新方案 2012 年,这一原址重建和环境修复的设计实践——中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 新 项 目 ,在 联 合 国 可 持 续 发 展 大 会(Rio+20)上获得了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刘卫兵也因此赢得国际生态建筑界关注,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 内核:淳朴乡情写就“田园诗” 川西林盘所呈现出来的美,是还未走近林盘,就映入眼帘的那一笼笼茂盛的竹林,苍翠欲滴;是沿着田间小道感受鸡鸣狗吠,恬静怡然;是淳朴亲切的农家小院,飘来袅袅炊烟。川西林盘下的人家,小到三五十几户,大到上百户聚集而居,妇女们在林盘围合的宽敞院坝中一边话家常,一边浆洗缝补。孩童们则在林盘里玩弹弓、捉竹虫、斗蛐蛐。川西林盘承载了田园生活的精神内核,在温饱和小康之余享受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感受家庭和睦、邻里友爱。 在刘卫兵看来,林盘更像一首“隐逸的田园诗”。在都江堰的项目设计中,刘卫兵将传统“院坝”改造为可伸缩的社区舞台——白天是农事广场,夜晚收起竹制屏风便成露天影院。这种“模糊边界”的设计哲学,让功能随着生活需求走。 在林盘,公共空间是部自带温度的社会学教科书。水渠边的洗衣台成了信息交换站,老槐树下的石凳自带议事功能,连晾晒玉米的竹架都在无意间编织着邻里关系网。这些看似随意的设计,实则是经过千年验证的社区操作系统。 每月初一,村民会在祠堂前的古井旁召开“竹筒会议”——每个人向竹筒投入写有建议的竹签,由乡贤主持公开讨论。这种源于明清时期的议事传统,如今融入了数字技术:重要议题通过村务App同步直播,外出务工者也能远程投票。当城市社区为物业费收缴头疼时,林盘人用“以工代费”模式,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抵扣部分费用,既强化归属感,又降低管理成本。还有竹林本身,也是部立体的社会契约。每户按需取竹,但必须补种新苗;公共竹林收益的30%用于教育基金,助力林盘高中入学率达95%。 刘卫兵表示,川西坝子上大大小小、郁郁葱葱的林盘星罗棋布,它们是四川人的乡愁所系,也是生态宝藏所在,因此要走出一条具有独特传统地域文化特征、具有现代文明元素、具有可持续发展产业支撑的川西林盘聚落不断更新之路。 实践:探索“近自然”生态价值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刘卫兵敏锐地捕捉到川西林盘这一传统聚落的生态价值。他认为,川西林盘不仅是蜀地千年农耕文明的载体,更是一个“近自然”的生态碳汇系统,其植被、农田、水系、民居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碳循环网络,能够通过“减源”与“增汇”双向作用,助力碳中和。 刘卫兵通过长期调研发现,川西林盘的碳汇效应远超单一植被的固碳能力,其农田、湿地、沟渠等要素协同作用,形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刘卫兵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情怀,在与时俱进中得以更新。 “川西林盘的保护和优化利用,是公园城市中乡村表达的方式之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本土文化属性。”刘卫兵说,“林盘里的水、田、院、林、山构成的微气候,以及经由传统营造的环境友好性,还需要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因此,在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刘卫兵提出“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的更新策略,将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应用融入林盘改造。 只有不断探索,才有新思路、新模式。为此,刘卫兵远赴英国深造,获得可持续建筑硕士学位,目前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是可持续建筑。他的设计理念独树一帜,倡导“回望过往、着眼前沿、与自然和解”,这种理念在他的系列代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呈现,承载着他对绿色建筑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 今年2月,CCTV-9纪录频道播出共四集的大型纪录片《公园城市》。第二集节目《塑造》聚焦由刘卫兵带领团队创作的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眉山园(以下简称“眉山园”)。该片高度肯定了眉山园的诗意西蜀园艺叙事和简约的当代全竹建构的生态设计理念,展示了传统川西林盘的生态人居文化和成都人积攒的生活美学,称赞眉山园是绿色、宜居公园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样本,将不断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眉山园荣膺世界设计组织(WDO)和德国绿色产品奖(GPA)联合颁发的“2024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设计建筑金奖”。 眉山园以“一个可以被阅读的自然生态人文馆——东坡视角下的生态画卷”为主题,承袭千年历史文脉,通过诗意的空间叙事向世人展现了苏轼故里的乡愁文化载体——川西林盘,还有蜀地延续数千年的独特生态人居和非遗文化。 获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设计金奖的2024成都世园会眉山园 在眉山园设计中,运用IES绿建软件的先进分析能力,深入探索眉山园所在场址的特定环境、精选的建筑用材以及拟建空间的布局,旨在揭示在当地独特气候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营造出一个既体现东坡文化精髓,又融合现代建筑科技,且具备卓越微气候调节与热舒适度的林盘空间。 眉山园主入口位于场地北侧、绛溪河以东,正对主要人群游览路线。根据园区道路,在东、南方向规划两个次入口。主体建筑顺理成章地布置于场地中心区域,并用自身轮廓围合出景观庭院空间、游览步道。纵观场地全貌,地形整体平缓,坡度呈东南沿西北方向缓降。布局时通过场地日轨、主导风向分析,不断调整主体建筑朝向、尺度,最终使主体建筑与主入口在空间上互为映衬。 眉山园主入口脱胎于瓦屋山,以红砂岩的温润质感塑形。主体建筑以低调的姿态融入园艺博览会的氛围之中,屋面取意两片“竹叶”飘落岷江为语汇,将古老的非遗竹艺与现代建筑美学巧妙融合,构筑起一座专属于眉山的人文地标。竹,赋予眉山园一种独特的气场,使其仿佛是从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自然而不突兀。 主体建筑完全采用现代构造做法,整体更显灵活轻盈。同时,屋面因不规则轮廓而变得格外丰富,两层屋面呈现一高一低、一前一后、互有部分重叠,屋面不规则面一方面是为了形态的丰富,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提升室内热舒适度。 建筑之外,提炼于川西林盘“天人合一”的设计思路,糅和东坡林、瑞莲池、无竹亭、橘颂园、东苑、西苑、梅园七景,营造具有四川林盘元素的原滋味更是各有千秋。在这一方天地间,眉山独有的诗情画意与人文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竞赛室外展园专项竞赛中,由刘卫兵主持设计的广安展园荣获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四川城市展园组委会大奖,这也是此次四川城市展园竞赛的最高奖项。 获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四川城市展园组委会大奖的广安园 广安展园以“伟人故里·人文广安”为主题,融入“亮山亮水亮文化”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广安本地建筑语言和园林造景元素为依托,精心打造一馆三区(人文展示馆、石林园艺区、两江水景区、广安植物园艺区)特色展区。其中,人文展示馆围绕古韵绵延、秀美画卷、文物瑰宝、璀璨非遗4个板块,全方位展现了广安的历史沿革、历史名人、秀美山川、特色景点、历史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展示了广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魄力,并搭配龙安柚、广安蜜梨、武胜大雅柑等本土特色农业产业树种以及100余种景观乔木和花卉植物,生动描绘了广安山脉、水脉、人脉、文脉交相辉映的秀美画卷,充分凸显了广安“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的城市人文定位。 刘卫兵表示,“亮山亮水亮文化是这座山水城市向世界展示的独特低碳生态发展理念,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海内外的观众沉醉于广安特色传统文化散发出来的淳厚乡韵中,并感受到充盈这片红色沃土的文化气息和创新活力!” 责任:护航绿色发展 如今,刘卫兵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建筑师范畴。 刘卫兵曾是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青羊区政协常委,现在是一名省政协委员。自 2015 年起,刘卫兵将专业洞察转化为提案,推动绿色理念从技术层面上升为制度设计。他连续8年提交川西林盘保护的相关提案,内容从“建筑修复”逐步升级为“生态价值转化”“碳中和路径”等。 2022年,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刘卫兵提交提案《重视川西林盘生态价值助力公园城市迈向碳中和》。提案中提到,推动建立“公共—企业—个人”三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将林盘的碳汇能力、生物多样性等“无形价值”转化为可交易指标。这份提案入选大会发言材料。 一年后,刘卫兵的提案建议得以实现:促成相关条例修订,明确将碳汇指标纳入林盘考核体系。2023 年 2 月,天府新区川西林盘碳汇线上交易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正式达成,企业可通过购买碳汇额度抵消排放,收益反哺村民,形成“保护者受益”的良性循环。该模式成为四川省级政策创新的典型案例之一。 为更好提升政治素养,刘卫兵主动学习政协工作相关理论知识,坚持立足本职工作领域,踊跃参政议政,积极为四川经济发展、行业有序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建言献策。这些年来,刘卫兵积极参与考察、调研、座谈等履职活动,在实现“双碳”目标、公园城市打造、节能减排等领域踊跃建言。 刘卫兵认为,在高质量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忽视了地域生态文化特色,不仅造成城镇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消失,且未体现生态服务价值。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以信息化、绿色化和生态化推动产业转型,促进四川“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助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刘卫兵积极呼吁,加快建设数字生态园林,有效提升碳中和潜力;建立城市公园生态价值评估系统,不断提高生态效益;将地域特色文化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彰显人文特色;加强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适度预留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守护川西林盘“绿色能量”,护航四川绿色发展,秉持这份责任与初心,刘卫兵认真履职,并荣获四川省政协“同心共建现代化四川”专项行动2024年度先进个人。 多年来,刘卫兵积极联合科研机构、企业、社区成立“川西林盘生态联盟”,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例如,他在西南财经大学开展“绿色生态建筑”授课,向莘莘学子传播先进生态理念和传统人居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腾讯合作开发“林盘碳足迹”小程序,公众可实时查看个人行为对林盘碳汇的影响,推动普及低碳生活方式。 在绿色低碳领域,刘卫兵的探索之旅并未止步于四川。他带着川西林盘的案例走上联合国等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低碳转型的基层智慧。 在 2018 年的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刘卫兵以林盘更新为例,提出“生态产业链”概念,强调城市更新需兼顾生态效益与文化认同;2023 年,他在联合国人居署演讲时指出:“低碳城市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引发国际学界对“东方生态哲学”的重新关注;今年3月28日至30日,第九 届 能 源 与 环 境 科 学 国 际 会 议(ICEES2025)在重庆召开,刘卫兵的论文被大会论文集收录,刘卫兵本人也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引发国际学界关注。 刘卫兵在第九届能源与环境科学国际会议发表演讲 除了“硬实力”,刘卫兵还向世界展示了文化软实力。今年的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年会暨布鲁塞尔峰会上,刘卫兵凭借其在绿色设计领域的卓越贡献,荣获2024年度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这一成就不仅为中国建筑界赢得了国际声誉,更为全球绿色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与崭新机遇。刘卫兵对低碳人居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思考和实践,还成为英国雷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高校的教学案例。 日前,2025江苏绿色低碳建筑国际博览会成功举办。在这场聚焦“双碳”目标的盛会上,刘卫兵携其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研究成果—TISE系统设计思维理论和PEN评估体系,以及斩获了第十七届精瑞科学技术奖的实践案例,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智慧的“中国方案”。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推翻传统,而是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刘卫兵所说,以川西林盘为底色,巴蜀大地上一幅绿色减排的新诗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2025-04-24
2025-04-16
2025-04-16
2025-03-30
2025-03-26
2025-03-07
2025-03-06
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