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8
四川文化网讯 4月12日下午,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成都故事》主编凌仕江携其散文集《微尘大地》走进成都天府新区蓝顶艺术区,与蓉城读者面对面聊人生,讲写作、谈感悟、聊文学。 文学是人生路上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结晶,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说事、讲理、抒情,吸引并激励着无数喜爱它的人们,用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若没有文学营养的调剂,生活将是多么的枯燥无味。 此次读者见面会以作者与特邀嘉宾对谈方式展开。 “在大地上行走,谁能洞悉时间的秘密?”是散文集《微尘大地》对每个人的追问,而文学创作更是一条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河流,当流淌式的悲伤逆流成河的那一刻,一个人远行的孤独才慢慢浮出水面。凌仕江如此,他的文学梦萌芽于懵懂少年时期,成长在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军营驰骋青烟散,谁将佩剑赋豪情”,从处女作诗集《唱兵歌的鸟》开始,他的诗与远方便伴随孤独的雪山哨卡成长,先后创作出版《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说好一起去西藏》《天空坐满了石头》《西藏时间》《藏地孤旅》《蚂蚁搬家要落雨》等众多名篇代表佳作。 “我不知一个人在大地上走了多远,回头眼里尽是苍茫,唯有命运转折处的喜马拉雅,屹立在世界高处,看着我渐行渐远。”凌仕江在《微尘大地》自序中如是说。当年他沿着父辈足迹,远征青藏高原不光是去当兵的,带着文学的热爱,他一边行军,一边扎实体验雪域充满藏元素的异质生活,与当地牧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积淀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然而,一个战士的人生改写了“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的悲壮,同不少边关将士离开西藏那样,凌仕江并没有回到自己来时的故乡,而是在古今文人墨客云集的成都扎下了根,文学创作路径也从喜马拉雅到成都平原开始了文本切换,曾经西藏没有给予他的,经年以后却以另一种隐形的智慧统统加倍还以他的人生。有人认为这是传奇,但这的确是实至名归。第四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老舍散文奖、《人民文学》游记奖、首届丝路散文奖、第十届四川文学奖等众多奖项,纷纷降临他手上。一个作家有一篇作品成为百万考生的试题欣喜称得上传奇,可作品不断入选全国高考及不同省市语文考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公务员考试试题,成人高考试题,这不是传奇,这简直是现象级作家的作品奇迹。 作为鲁迅文学院第九届高级作家班学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凌仕江从未满足于过去荣誉,而是不断行走在崖山向内的难度写作上笔耕不辍。《微尘大地》是继《蚂蚁搬家要落雨》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凌仕江作品精心打造出品的又一部散文力作,收录了他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四十篇,分列为“隐谷秘史”“锦瑟笔记”“花树箴言”“纸上流云”四辑。每辑作品都聚焦特定的人或事,花鸟虫兽与自然的神秘对话,这些看似毫无关联而又相互牵扯,用大地和微尘的意念统领,一字一句自然呈现。 作为特邀嘉宾,曾经与凌仕江共事多年的军史专家金勇先生向来宾们介绍了他眼中的作家凌仕江:“凌仕江老师将青涩岁月熔铸成边关哨所的洁白雪莲,让军旅记忆绽放成一条绚丽的高原彩虹。因其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被亲切誉为‘用灵魂贴着西藏地平线独语的写作者’”对于他所取得的成绩,金勇表示:“这不仅是凌仕江老师个人成就,也是我们在西藏工作过的广大文学热爱者与创作者们共同的骄傲。” 在读者互动环节过程中,来宾们围绕发现与表达的文学人生,踊跃发言。四川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蔡子奕读了《微尘大地》,惊异于一个作家笔下作品之外的民间民俗文化。而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刘栩铭则对《微尘大地》中的乡愁文化表达了新生代读者多数没有乡村体验的缺失与遗憾,凌仕江则鼓励其读读鲁迅、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不是坏事,有了输入才有比较和输出的言之有物,以及情趣的灵魂。 见面会上,来自新津、金堂、青白江、龙泉作协等单位的作家、文学爱好者纷纷发言,他们既谈了读《微尘大地》作品后的感想感悟,也对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困惑提出了探讨。凌仕江积极与来宾们热情互动,解答了大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解与困惑。 此次读者见面由樟丘之上美术馆、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主办,成都市文化馆协办。参与者有企业管理者、红学专家、作协主席、大学生、海归、职业写作者、退役军人等50余名。见面会现场气氛热烈,凌仕江老师金句频出,赢得观众掌声阵阵。 摄影:冯荣光 向雏 |
2025-04-24
2025-04-16
2025-04-16
2025-03-30
2025-03-26
2025-03-07
2025-03-06
202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