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7
一、古时候中江没有公共图书馆 中江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古有北宋中江广福的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铜山三苏”。明代有中江古店的宋氏三兄弟进士宋继祖、宋兴祖、宋述祖和才子喻茂坚等,他们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是“铜山三苏”,还是“古代三兄弟”,他们从小喜欢读书都是受了《励学篇》的影响,因古时候是没有公共图书馆的。 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为了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他写了一篇《励学篇》。全诗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此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天下人传达了读书的重要性,鼓励读书人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从而获得财富、地位等。 《励学篇》这首诗,是为了劝勉天下学子勤奋读书,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也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抱负。 二、民国时期因“新文化运动”,中江成立了公共图书室 在战乱的民国军阀混战时期,1915年袁世凯任总统时,民国政府提倡反对封建王朝,“新文化运动”。1915年10月袁世凯颁布了《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了市县设置公共图书馆,使中国图书从传统的封闭式藏书室、藏书楼、藏经阁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使图书馆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地,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并明确了图书馆的经费和管理机关,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制度和保障。 那时候,因中江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拿不出钱来发展公共图书馆。1927年,中江来了个日本留学的何利生回中江,被新县长李景骅任命为中江警察局局长。 何利生向县长李景骅建议新建公园,成立公共图书馆的事。李景骅非常务实,他急忙向中江驻军的军阀头子29军2师师长曾南夫建议;为了发展中江新文化运动,方便公共讲演活动,应该新建一座公共公园,因政府经费困难,只有利用灵皈寺的用地新建公园。 师长同意后,李景骅召集警察局局长何利生,建设局局长邓英三。监狱长等部门协商规划和资金的事。灵皈寺外原大会场至南的广播站上千亩庙产,化为公园用地。修建了荷花池、万花楼、拆除了灵皈寺前殿,利用拆除“灵皈寺金刚殿”条石八阵图的花台、金刚殿作为放电影及群众文化场地。接著新建凉亭子、讲演台......公园的打造一直延续抗日战争,新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新建中江公园的事延续了数十年。 1928年,中江成立了第一座公共图书室,起名为“中江县通俗公共图书室”。因经费困难,只有图书400册,地点设在东街考棚内(原来的大东街小学),这是中江穷人富人都一视同仁的首座公共图书室。 为了丰富中江文化活动,1928年,中江成立了“三用馆”。什么叫三用馆?就是管理社会文化活动;学校教育和图书馆的机构,地点也设在大东街考棚内。因这座考棚是古时候集中“县试”的古建筑,属于官方房屋。 1931年,中江成了“通俗教育馆”,公共图书馆室从东街考棚迁移到公园万花楼。 三、1932年中江在文庙成立了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根据中江籍的一个台湾老兵《回忆录》记载;1932年,民国县政府为了发展新文化,买了1000册《万有书库》,《万有书库》一套4000册,内容包罗万象,与现在的《十万个为什么》差不多。因政府经费困难,所以只购了1000册,加上一起的700册,共计1700册新书。 警察局局长何利生为了做点成绩,他觉得大东街公共图书馆地方狭窄,为了扩大地方,擅自决定将灵皈寺最后的观音殿用于开设图书馆。于是派人将灵皈寺的古围墙开了扇简易木门,想让公园参观的人方便入庙学习新文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谁知,他派人把大殿的菩萨搬迁出去,泥菩萨被移动后竟个个散架了。因此,灵皈寺引发了一次轩然大波! 县城的农民成千上万涌入县政府要求恢复菩萨。政府出动军阀部队封锁县城四大门,只许出不许进,县太爷承诺;尽快成立公共图书馆,不在灵皈寺设立图书馆,将中江县公共图书馆设在中江文庙大成殿东庑,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一块五米长的香樟树黑漆木匾,刻着“中江县图书馆”六个大字。至今这块1932年刻制的大木匾,还存放在中江图书馆的杂物室里。 县城成立公共图书馆后,中江各乡镇也开始成立公共图书馆,如中江的仓山、万福、冯点、黄鹿、永丰等地,都成立了图书馆。 1937年6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图书馆合并教育局管理后,业务就断断续续开展。因灵皈寺和文庙成了国民党部队的军事驻扎之地,老百姓哪里敢来文庙借书。 四、抗战胜利后,中江图书馆没有固定的馆址 1946年4月,成立了“中江县参议会”,县参议长谢柏城等人,向国民党驻军师长曾南夫建议;重新成立图书馆,丰富老百姓文化知识,将公共图书馆从文庙迁移到公园“万花楼”。师长同意后,同年8月,谢柏城再次在万花楼成了中江图书馆,并任馆长。中江藏书者纷纷捐赠图书近万册。 1950年2月。中江县文化馆成立,图书馆从公园万花楼搬迁与文化馆合并,文化馆设在中江县中市街十字口的“老衙门”内。邓铉任文化馆馆长,老衙门内只设了图书室。 1951年,中江县各乡镇公共图书馆撤销,所以图书移交县图书馆,从此,乡镇文化被薄弱。 因土地改革运动开始,这是富人悲哀的运动,因地主、资本家凡富人的财产是土改运动打击和没收的对象!在此之间,涌现出大量“富人装穷”的现象。因古书、古字画及文物古董成了无产阶级没收的重点!富人害怕土改工作队到家里来查收,中江小南街李炳英教授,担心自己读过大学被查出,把自己数代人保存的30多箱楠木装的珍贵古书1012套,全部捐献给图书馆。中江凯江烟厂的厂长刘干候,捐赠1020套古书,也是连同书箱捐赠中江图书馆的,中江老百姓捐赠给当时的文化馆,全县达就数十户!文化馆的古书突然收藏了25000多册!珍贵的名人古字画近400件!价值连城! 可惜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1966年10月造反派要求全部焚烧!文革工作队安排文化馆的“九类分子”学术权威李舜初和赵勤负责烧毁。 文化馆火气冲天,一万多册珍贵古书和名人手稿及档案全部被烧毁!图书馆的老领导及职工心痛万分,谁也不敢反对,因这是破四旧政治运动! 这两位“坏人”负责烧书的都是中江著名的《英雄黄继光》剧作家。二人趁工作队下班的晚上,转移了一半珍贵古书到附近农民家。如今,这些保存的古书成了中江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而保护文物古藉的李舜初老师,1968年被造反派批斗,折磨得死去活来,上吊死在文化馆他的办公室。如今,谁还记得这些悲伤的事情? 1953年文化馆和图书馆设在小东街原邮电局,中江地下党罗敏任馆长。图书馆馆址迁至县老衙门。1958年,文化馆和图书馆再次迁移文庙。 1964年文化馆再次从文庙迁回老衙门,罗敏调离,吴全武任馆长。 文革结束后,为了贯彻中央“建立市县各级图书馆”的精神,1978年11月7日,县革委决定图书馆再次从文化馆分离,馆长吴全武,副馆长李仁义,地点暂时与文化馆内。 1984年11月,黄继光纪念馆新建迁出文庙后,图书馆再次迁移到文庙大成门一带。 五、中江图书馆终于成立国家三级图书馆 2006年11月,图书馆从文庙迁移到魁山黄继光纪念馆相邻(原来中江电力公司新建的“明珠山庄”),是座仿古建筑。这里依山傍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安静优雅,是个读书看报的好地方。改革开放后,县政府投入数百万资金多次打造为现代化图书馆,中江图书馆积极推行数字化建设,如电子图书、电子书刊、数据库等。最近十多年,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不断增加,各种书籍数十万册,电脑100都台。 2007年争取国家保护古迹资金数十万,修复了大部分古书,添置了40多个保护古书的香樟木书柜书架。2023年中江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它收藏了大量的书籍、期刊、报纸、手稿、视听资料等不同形式的文献资源,它涵盖了哲学、文学、科学、历史、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容。 图书馆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它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最近,中江县民间艺术家协会,由廖昌友主席,陈锡杰、邱毅筹副主席与中江图书馆馆长冯小红一起,联合组织了几次活动:一,为中江图书馆收集中江地方文史和文学资料及作品活动。二,在图书馆二楼诗词创作讲座、及诗书润中江,文脉永流芳。三,聘请涂继承国学大师举办国学讲座,吸引了周边市县爱好文学的学者参加,非常有意义。 中江图书馆的发展,它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它有波折,更重要的是成绩,从无到有,从贫穷到繁荣,从几百册书发展到数十万册,甚至发展到电子科技管理的国家级图书馆。这是政府重视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希望中祥图书馆继续努力,尽快晋升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照片由中江县民间艺术家学会刘建江和邱毅提供。 2025年5月10日稿 |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
2025-05-15
2025-05-12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