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一 记得去年七月,应溪云书院特邀,要为我举办一次书画展,于是我开始为展览做前期准备,清理作品撰写前言。做展览总得有个说法吧!特别是在确立展览主题上很是费心费神。结合当今书画创作中的病垢及自身的创作状态,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大胆提出了一个理念——“以意孤行”,以示与“大众误乐”区别开来。我以为“以意孤行”既是人生修行的境界,更是书画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 于是,2024年7月10日这天,“这次画展的开幕式别开生面:不请领导来剪彩,不要’权威’来捧场,不拜码头排座次,不拉山头来助威,不玩圈子耍套路,不虚张声势拉大旗,不趋炎附势找靠山,用作品说话独立特行。面对慕名前来的观众,孙友军简要介绍了自已的心路历程,即时迎请大家自由参观。观者以画会友,平等交流,轻松自在,随缘不攀缘,且玩且珍惜,给书画界注入了一股难能可贵的清流。 我们正在迎来一次中国的’文艺复兴’!在文化多元的当下,选择正确的文化立场成为首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树立中国画的发展观和学术主张,才不至于走歪路邪路。诗书画印一体的中国画,在西画改造中国画的多少年来,中国画逐渐失去了以笔墨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的写意精神。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以意孤行’,坚持以写见意,风格独立,回归中国画学原本应有的状态,师古人不泥古,师造化得心源,师自已明性见意。” 国家一级作家孙建军,在参观完画展后,即兴赋文:“文朋诗友孙友军,求索诗书画印三十余年,尤其是凝心聚力于画竹,从一丝不苟习练前人手法,到自创水墨佛竹,风格几经变化,日显匠心别裁,更似孑然兀立,所以书画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他的独创。有人赞之,云标新立异大获成功,亦有人怜惜,叹离经叛道遁入旁门。 有人现场评说,这次孙友军亮相的作品展,是从’大众娱乐’到’孤芳自赏’的亮丽转身。我认为这个定位,不仅是肯定了从他自身角度心无旁骛地执着于艺术探索的精神,也表明他所创作品从大众审美上升到了更高维度的小众审美。但我还认为艺术创作,不论如何赋予别开生面的形式,成为精品者,必将与尘世众生之人性共情,同生存命运之思想共鸣。所以,我从孙友军的水墨佛竹创意和心路历程中,更多看到的,是他一直在追求独僻蹊径的艺术形式和简约质朴的诗意境界的相融相化相成。 正如现场又有行家所评:’孙友军在艺术追求中坚守自我,特立独行,其用意是坚持水墨书画回归中国文化原本应有的形态,师古人而不泥古,师造化而得心源,师自已明心性,这是他的坚守。’ 而我不仅赞同这个看法,而且从’以意孤行’中也收获:’以意’是创造力的纵横,活力得以激扬;’孤行’是禅境的独悟,精髓得以凝炼。所以,我希望孙友军持之以恒的坚守下去。” 二 古往今来,书画大家皆深谙“意”之精髓。“意”是情感的倾诉、灵魂的投射,它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世间万象深刻的感悟。当画家展纸挥毫,所绘之物并非单纯摹写眼中所见,而是融入自身心境与情思。一山一水、一花一木,皆因“意”而灵动鲜活。郑板桥笔下的竹子,瘦而不弱,节节高升,那坚韧挺拔之态,何尝不是他一生清贫守正、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意趣体现?他以笔为媒,将对风骨气节的追求尽融于墨色晕染间,让观者透过画作,直抵其内心世界。 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从古代的书画大家到近现代的艺术大师,无一不是在“以意孤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才成就了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王羲之,这位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巨匠,他的书法作品堪称经典之作。然而,在他所处的时代,书法界盛行着一种追求华丽、雕琢的风气。但王羲之却并未随波逐流,他坚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以自然流畅、洒脱飘逸的笔触,书写出了《兰亭集序》这一千古名篇。他在创作中不受传统笔法的束缚,大胆创新,将个人的情感与意境融入到每一个笔画之中,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行书。这种风格的出现,不仅为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让王羲之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史册上。 同样,在绘画领域,“以意孤行”的精神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陈子庄是二十世纪既典型又非典型的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和他的人生一样,在别人懂与不懂之间,肆意书写。陈子庄先生说:“学画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艺术思想。我们作画,其社会的作用是牵引民族思想。只有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家方可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陈子庄先生的创作里,他在秉持真、善、美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创作思想体系。他认为“平淡天真,为不易之境,余心向往之”。所以,看陈子庄先生的作品,既有文人的味道,又有民间的精神。他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认为艺术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要达到对生活的启示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艺术家就必须要真诚地生活,然后再进行反思、理解与感悟。与此同时,他又提出“艺术是创造,是无中生有!”只有创造了艺术的真“理”,才能生发出真的美来。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他提出“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真正的达到自由的境界。陈子庄先生认为艺术不单是绘画,更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他把自己的精神境界归于“理”境。这就是说,作为画家必先是一个思想家,绘画作为艺术,其技巧势必退居次要,即只有当绘画脱离绘画的本身,有了思想的高度,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 陈子庄先生认为中国书画的创作是一种极具哲学意味的思考,是一条心灵求索之路。他告诫门人:“学画要深究哲学。”在他的作品里,人们可以感知到庄周、佛家思想、易经、新儒学、西方哲学等的融合。陈子庄先生的艺术实践证明,传统绘画体系并不能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新也不是与传统决裂,而是一种认知上的解放,并能把它加以实施。冯其庸说:“石壶的画,初看似乎是貌不惊人,但是只要你稍微仔细看看,只要你对中国的绘画传统略具备一些常识,你就会发现,你面对的是一位惊世骇俗、高出于自己的时代的卓越画家。”他的画作,可以说是他全人格、全生命的表现,摆脱了绘画模式的羁绊,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表达方式。 陈子庄以其“以意孤行”的创作理念,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以意孤行”于书画艺术征程中坚守自我、独立特行,意味着不被世俗潮流裹挟,不盲目追随时风。在信息爆炸、风格多元的当下,书画市场琳琅满目,各类风格争奇斗艳。但许多创作者在这喧嚣中迷失,盲目模仿名家、追逐热门题材与技法,作品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真正有追求的艺术家,会静心聆听内心声音,回溯自身成长经历、文化积淀与审美偏好。在当今社会,书画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书画艺术要想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坚持“以意孤行”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创作者要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和创作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在面对各种流行趋势和商业利益的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地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另一方面,创作者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使书画艺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以意孤行”代表着一种不被世俗所羁绊,坚守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独立特行地去追寻艺术真谛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书画艺术拥有了无尽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使得每一位创作者都能在这片艺术的海洋中,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于书画艺术的创作者来说,“以意孤行”并非易事。它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更需要有一颗勇敢无畏的心。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如创作灵感的枯竭、作品得不到认可等。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锻炼了创作者的意志,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只要创作者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够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以意孤行”是书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宝贵精神。它激励着创作者们在坚守自我、独立特行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为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弘扬“以意孤行”的精神,在书画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岁次甲辰腊月二十六日於海南金典柴门) |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
2025-05-15
2025-05-12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