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蜀道》首发

省作协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蜀道》首发

四川文化网 2025-5-23 09:59 841人围观 文学作品

成都时代出版社总编辑王晋升在发言时表示,“选择出版《蜀道》,是因这是一部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个性鲜明、诗人主体意识强烈的作品。此书,章节独特,以川A、川B等车牌字母为章节名,不仅有利于引领读者从诗中寻找自 ...

  5月19日,由省作协创研室、成都时代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省作协2024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入选诗集《蜀道》首发式在成都举行。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省文联、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社长、主编龚学敏,省作协秘书长彭飞龙,省作协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成都时代出版社总编辑王晋升,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庞惊涛,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海兵,向以鲜、黄世海、彭志强、胡马、张万林等诗人,汇聚一堂,分享该书阅读感受。首发式由省作协副秘书长、《星星》诗刊副主编童剑主持。

  出版社:引领读者从中寻找自己的故乡

  成都时代出版社总编辑王晋升在发言时表示,“选择出版《蜀道》,是因这是一部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个性鲜明、诗人主体意识强烈的作品。此书,章节独特,以川A、川B等车牌字母为章节名,不仅有利于引领读者从诗中寻找自己的故乡,对于助力四川文旅,以诗歌的名义呼唤更多人走进四川也有现实意义”。王晋升说,为呈现一部诗集精品,该出版社编辑团队和作者黎阳先生从封面设计、章节分类、配图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不仅是服务于诗歌爱好者,更在于服务于大众读者。“除了成都首发,接下来还将去地市州跟着黎阳的诗歌踪迹与读者互动,我们也期待这部《蜀道》能有较为广泛的市场反响。”

  省作协:《蜀道》体现了诗人万物入诗的能力

  四川省作协秘书长彭飞龙表示,《蜀道》入选2024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反映出对“新地域文学”的倡导。他认为,《蜀道》是一部紧扣四川的诗集。从川A到川W书写了21个市州,让每一个市州榜上有名,打通东西南北。《蜀道》也是一部紧扣时代的诗集,这个时代中发生的事,见到的都有现体,见今思古,打通了古往今来。《蜀道》更是一部有独特个性的诗集。有从川外到川内的视角,有过客到主人的意味,把他乡当做故乡,让这部作品更加厚重,我们期待有更多热爱四川,书写四川的作品问世。

  省作协副秘书长、创研室主任杨献平说:“如果说之前出版的诗集《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和《西岭笔录》还带着异乡人的猎奇,今天首发的诗集《蜀道》则是诗人黎阳对四川深度观察后的思考,呈现的是入川十五年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位出生于北方的诗人,黎阳从北到西,做行路人,写天下诗,体现了他提炼万物入诗的能力。黎阳笔下的蜀道诗歌写作既带有极强的历史纵深,又紧密联系当下时代,具有很强的文学宽度和厚度。黎阳足迹遍及全川,从地理、历史、人文、草木等维度展现四川的独特魅力,诗行中沉淀着‘蜀’地文化的独特基因。”

  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世海说:“《蜀道》的出版,是黎阳在前不久刚出版《西岭笔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不仅是黎阳十五年蜀道文化诗歌探索的心血结晶,更是省作协推动本土文学创作、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成果体现。”

  龚学敏:黎阳笔下的蜀道是从爱情开始

  《星星》诗刊社长、主编龚学敏表示,蜀道这两年很火,旧的蜀道如何成为每个人心中当下的蜀道是个问题。“黎阳笔下的蜀道是从爱情开始,他是为追求爱情而到四川,然后走出一个诗人的新蜀道。可以说,他来了四川以后,把蜀道走的更宽了。”龚学敏说,更难得的是,诗人黎阳还把自己的工作也写成了诗,这是一个诗人必须要坚持的事。彭志强:他就是一个浑身积雪的人

  成都市作协副主席、锦江区作协主席彭志强说:“在成都,在四川各地,黎阳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能幻化为诗,这本是一个诗人的能力,但我更想说,他就是一个浑身积雪的人。他的诗,尤其是写给成都和四川的诗,会因雪的纯粹而闪亮。正如诗集中的那一首《浑身积雪的人》,黎阳给我的诗人印记,正是一个“浑身积雪的人”。某种程度上,因他来自东北,从黎阳出生起,“雪”就落在他的身上,而充满诗意的“雪”则一直在他心中累积。具体在成都,杜甫的眼中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黎阳的眼中是“星光如雪”,是“纯情的利息”,是“凝固在衣领的记忆和人情世故”,是千变万化的“雪”。于黎阳而言,在成都流失的青春是“雪”,在西昌经营的爱情是“雪”,在泸州豪饮的白酒是“雪”,在绵阳打捞的乡愁是“雪”,在德阳骑行的白马是“雪”,在南充咀嚼的凉粉是“雪”,在自贡追逐的盐水是“雪”。可以说,一个浑身积雪的人,每走一步,就是大雪纷飞,就有白发、白酒、白云与之共鸣。”

  据了解,巴金文学院副院长干海兵、四川大学教授向以鲜、巴中作协副主席张万林、四川社科院现当代文学研究生邹雨田等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也对该书发表了读后感。向以鲜认为,《蜀道》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文化内涵,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黎阳作为成熟诗人的文学才华,更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据悉,该书已被列入“四川当代文学文献档案库”,诗人黎阳将携本书在四川乃至全国举办系列“诗歌行走”活动。

  从成都到甘孜的“车牌号结构”:一场文学实验的野心《蜀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以四川21个地市州车牌字母(如川A成都、川B绵阳)划分章节的结构设计,构建起一部诗歌版“四川志”。“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种文化解码。”诗人黎阳在采访中解释,“车牌是现代社会的地理图腾,当‘川J’指向遂宁,它既标记方位,也暗示着这个地方在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坐标。”

  在“川AG成都”中,诗人身处东郊记忆,“在砖瓦的缝隙里,寻觅光阴的碎片”;“川T雅安”以“心在草木九宫间”呼应茶马古道的历史回响;“川E泸州”则用“玉碗盛来琥珀光”解构酒城文化基因。

  “川U阿坝”章节中,“飘下雪山的红旗”与羌族刺绣的“云云鞋”形成时空对话;“川V甘孜”则捕捉“一只雪豹从都市里捎来春天的温暖”的现代性震颤。这种全景式扫描,使诗集成为一部“诗歌人类学”田野报告。

  “碎片化本就是现代人认知地域的方式,这种‘公路片’式的叙事——每个章节既是独立景观,又通过诗人的行走连成精神版图。”本书责任编辑李卫平在采访中提到:“从编辑的角度看,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具创新性。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在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文字打磨和版式设计,让这本诗集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读者。比如在章节衔接和视觉排版上,我们反复斟酌,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诗歌营造的意境中。”

  十五年沉淀:从“他者”到“在地者”的视角转换作为东北籍的蓉漂诗人,黎阳在四川生活的十五年成为其创作的底色。“早期写四川总带着异乡人的猎奇,出版过《成都语汇:步行者的素写》《西岭笔录》两部诗集,”他坦言,“但《蜀道》是更深度的观察,想呈现的是‘溶解后的感知’——都江堰的水不只是风景,它流动的方式就是蜀人应对无常的历史隐喻。”这种深度观察体现在“川H广元墨痕”那一章节,写蜿蜒的古道,写在“尺八缝隙里听唐朝的吟诵声,作者将目光投向被时光侵蚀的摩崖石刻,那些模糊的字迹里藏着戍边将士的乡愁。在他笔下,蜀道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险途,而是一卷铺展的立体史书,每一道褶皱里都蜷缩着未被诉说的传奇,每一粒尘埃都在轻声复述着历史的回响。

  南开大学文学院罗振亚教授评价:“他的写作超越了地域文学常见的风情展示,触及了现代化进程中普遍的身份焦虑。”

  罗振亚谈道,在创作风格上,黎阳文字优美凝练,极具地方特色与个人风格。他善于捕捉生活细微之处,将个人情感与哲思融入自然景观描写,使诗歌兼具深刻内涵与艺术美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黎阳表示:“我希望通过《蜀道》,让更多人感受到四川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礼赞。”

  《蜀道》的出版,不仅为读者了解四川地域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也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诗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梦想、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生命力给予关注与肯定,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传播蜀道的精神内核系列诗歌行走活动将开启

  在《蜀道》中,诗人以人类学视角深入挖掘地方物象,揭示蜀道“不断堆积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特质,旧的历史在诗行间被重新翻阅,新的时代图景也悄然融入笔触,化作诗行跃入读者胸怀。

  以《川D攀枝花语》章节为例,诗人写下“千百年茶马古道的风尘/让南丝绸之路开出火一样的青春”,用凝练的语言将古老商道与现代活力交织,展现历史与当下的碰撞与传承。诗人黎阳认为,“蜀”是一个完整的意象,那些在岁月云烟中被不断提及的人、城、桥,共同构成了蜀道的精神内核。“从长江及其支流构成的天然水路运输网络,到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串联的陆上商道,再到高铁与航空突破盆地局限、双国际航空港勾勒出的发展新蓝图,蜀道的形态在时光中不断演变。”黎阳告诉记者,诗歌的使命,便是探寻并连接这些跨越时空的“密码接头”,让蜀道的历史底蕴与时代脉搏在诗行中共鸣。

  这种尝试得到学界关注。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华认为,《蜀道》提供了地域写作的新范式:“它用诗歌完成了一次文化拓扑,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情感坐标。”

  这部厚达300页的诗集,最终成为一场文学与土地的互文实验。正如黎阳在后记中所写:“我只是聆听者,蜀道,既是‘说蜀’,也是‘蜀说’。《蜀道》是我的踪迹史,也是我入川行吟的路线图。”
原作者: 省直(红星)作协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