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4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环伺的严峻外部压力,国家处于艰难求存的境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左宗棠以独特的"孤勇者"姿态,成为近代中国领土主权捍卫的代表性人物。马青尘、冯俊龙所著《晚清传奇朋友圈》,通过梳理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的互动情况,揭示了其"经世致用"思想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之间的深刻关联。本文谨就《晚清传奇朋友圈》左宗棠收复新疆、抬棺出征、驱逐外敌、守疆固土四大功绩,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与思想脉络,论证其作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的历史价值。 一、弃科举而取经世:展现左宗棠的孤勇底色 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 道光十三年(1833年),21岁的左宗棠首次赴京参加科举,路过河北燕台(今属河北省易县,传说燕昭王曾在此筑台以揽才,又称黄金台),写下这首《杂感》。此诗感于时务,欲有所作为,显露出了他的远大志向。 左宗棠一生科举三次,均铩羽。第二次已被录取,因当届湖南考生多绩优,超名额限制,左宗棠的进士又被撤销。25岁时,左宗棠放弃科举之路,39岁时,逢咸丰皇帝登基,重开孝廉方正科(始于雍正,规定新帝登基时举办一次),由官员举荐,过试即授官,较普通科举容易,好友郭嵩焘愿举荐,左宗棠却拒绝了。 左宗棠早年三次科举落第,但他并未陷入传统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固定模式。他转而深入钻研地理、农学、军事等被视为"末流之学"的领域。他绘制了《读史方舆纪要》地图,撰写了《朴存阁农书》,其中《区田图说》更被后世赞誉为"农业改良先声"。这种"弃虚文而务实学"的选择,实际上是晚清士人转型的一个典型缩影。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评价道:"左氏之学,以天下为己任,非以科第为荣。"左宗棠的孤勇精神,正体现在他突破科举制度的桎梏,以"救时宰相"为自我期许。 二、塞防之争:凸显左宗棠的国家主权论 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爆发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海防优先",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随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失主权的卖国协议,主要包括《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俄密约》等30个条约,其中18个被明确界定为不平等条约,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其中《辛丑条约》使我泱泱大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左宗棠则按照《左文襄公全集》中的观点,力主"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对李鸿章之流进行严厉驳斥,强调新疆作为"西北屏障"的重要战略价值。 说具体一点,那就是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罕汗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并建立伪政权,史称"阿古柏之乱"。对此,左宗棠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于是,在一次上朝时,左宗棠提出出兵收复新疆。没想到,李鸿章竟然跳出来反对,"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勃然大怒,"166万平方公里,说不要就不要了,你可真大方!" 一时间,2人在朝堂吵得面红脖子粗。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到能够拍板的慈禧身上。可当时,41岁的慈禧太后正沉浸于掌权的好心情之中,对国土完整并不上心。再加上朝中大臣们,大部分都支持李鸿章,觉得新疆没有什么可用的资源,夺回来还得浪费兵力去防守。他们甚至觉得只要守好海防,就万无一失了。可左宗棠却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新疆不重要,沙俄会悍然出兵,巧取豪夺吗? 新疆位于亚欧腹地,自古有着"亚洲枢纽""亚洲心脏"的美誉。左宗棠出于民族大义的考虑,再次恳求慈禧出兵。可他没想到,慈禧却耸了耸肩,"左公啊,打仗需要很多银子,可咱们现在国库空虚啊。"左宗棠一听,气得牙根发痒。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钱,我出。" 左宗棠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不惜出钱出力的拳拳赤子之心,在满朝文武中实不多见。《晚清传奇朋友圈》中指出,左宗棠的坚持源于其"地理决定论"思想,他亲自手绘新疆地图并标注山川要隘,将伊犁、喀什等城池视为"锁钥之地"。这种"主权不可分割"的立场,与林则徐"鸦片不可一日留,疆土不可半寸失"的遗训一脉相承。 三、抬棺出征:军事行动中的政治象征意义 1876年,左宗棠仔细研究部署,制定了"先北路后南路""缓进急战"的战略,率领大军兵分三路进军新疆。 他用兵如神,很快攻下古牧地,收复乌鲁木齐。随后攻克玛纳斯城,掌控北疆。紧接着大军进军南疆,迅速拿下达坂城、托克逊,顺利收复吐鲁番等地。之后,左宗棠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一个月内连克南疆东四城。随后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和田等地重回祖国怀抱。 1880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与激昂的一年,左宗棠自筹钱财,抬棺出征,发誓不全部收复新疆誓不生还。 因为这一战,左宗棠成了名副其实的且威名远扬的封疆大吏。他抬棺前往哈密的壮举不仅对俄国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这一举动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成为晚清外交博弈中的标志性符号。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左宗棠,我们现在去新疆就有可能要办理护照,吃哈密瓜也需要进口了。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评价:"左公之棺,重于泰山,使俄人知中国尚有不屈之魂。"马青尘、冯俊龙在《晚清传奇朋友圈》中分析认为,左宗棠通过"军事威慑+外交谈判"的双轨策略,迫使俄国在《伊犁条约》中归还特克斯河流域。他"以战促和"的智慧,与毛泽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思维有着相似之处。 四、守疆固土:新疆治理的系统工程实践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开展了一系列治理新疆的工作。他推行"屯田制",兴修坎儿井,推广棉花种植,使得新疆农业产量在十年内增长了三倍。他还设立义塾、刊印书籍,推动维汉文化的交融。此外,他采用"剿抚兼施"的政策瓦解阿古柏残余势力。 在此基础上,左宗棠采取了多项治理方针来巩固和稳定新疆的局势。首先,他实施了"剿抚兼施"的政策,即军事打击与政治招安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分化瓦解敌人势力,减少收复新疆的阻力。具体措施包括对阿古柏入侵者及其追随者进行军事打击,同时对支持清军的各族民众进行安抚和招安,对被裹挟的各族平民进行妥善安置,不滥杀、不扰民,以赢得各民族的真心拥戴。 其次,左宗棠建议清政府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强化中央对边疆的管控。这一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采纳,进一步巩固了新疆的治理和稳定。 马青尘、冯俊龙在《晚清传奇朋友圈》中特别强调左宗棠的"民族政策",他尊重回部习俗,严禁士兵扰民,甚至为被误杀的维吾尔商贩向将领追责。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方式,正如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军事胜利转化为地区的长治久安。 五、精神遗产:孤勇者的现代启示价值 左宗棠的功绩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英雄主义层面,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国家主权"意识,为近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坐标。毛泽东曾称赞他"一生为国,两袖清风",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左公柳"所象征的"坚韧不拔"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当下,左宗棠的"孤勇"精神启示我们,在国家利益面前,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在维护领土主权时,要秉持"寸土不让"的坚定信念。 马青尘、冯俊龙的《晚清传奇朋友圈》通过展现左宗棠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思想碰撞,描绘出晚清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左宗棠以孤勇的姿态,成为近代中国捍卫主权的"最后一块硬骨头"。他的事迹表明,历史的转折点往往是由少数人的坚持所铸就。正如左宗棠自题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所表达的精神,至今仍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激励作用。 六、风云际会:左宗棠的核心朋友圈 (一)左宗棠与曾国藩 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冲突再到和解的过程。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湖南人,自咸丰二年起,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时,两人开始交往。当时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中任职,两人因公务书信往来频繁,关系逐渐密切。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尤其是在1859年,左宗棠陷入"樊燮京控案"困境时,曾国藩收留了他,并派他招募楚军,前往浙江发展,并向朝廷推荐他为浙江巡抚。 但是,尽管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但两人的关系在晚年变得紧张并几乎决裂。左宗棠在朝中上奏折参劾曾国藩,这一事件导致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左宗棠的骄傲和自信使得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与曾国藩意见相左,甚至在军中形成了一种每天早晚辱骂曾国藩的奇怪规矩。尽管如此,曾国藩在得知左宗棠的参劾后,并没有计较,而是继续支持他,并在左宗棠出征新疆时给予资金和物资援助。 左宗棠的主要成就包括成功收复新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此外,他还主持了陕甘回变的善后工作,稳定了西北地区的社会秩序。 曾国藩的成就则主要体现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他组建并训练了强大的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此外,他在晚清政治中也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稳定措施。 (二)左宗棠与李鸿章 《晚清传奇朋友圈》用翔实的资料、史学家的眼光,精准梳理了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关系。二人同为晚清名臣,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面,既有合作也有摩擦,既存在惺惺相惜之情也不乏相互下绊之举。 一是合作与共同贡献。左宗棠与李鸿章在晚清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都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为清朝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推动洋务运动方面,两人虽然出发点和目的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强化国家的实力。他们的共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的现代化进程。 二是个人交往与相互影响。李鸿章曾送给左宗棠一幅挽联,内容为:"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这幅挽联不仅表达了李鸿章对左宗棠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也概括了他们之间长达三十年的交往和关系。在交往中,两人既有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一面,也有因政见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和争执。然而,尽管存在分歧,他们始终能够以大局为重,保持一定的合作和默契。 三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分歧。尽管左宗棠与李鸿章在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存在显著的分歧。例如,在军事上,左宗棠全力营建国家安全防御,而李鸿章则积极筹备海战;在外交上,左宗棠践行针锋相对、力行"主战",而李鸿章则践行"笼络"、推行"和戒";在商业上,左宗棠实践"商资商办",而李鸿章则推行"官督官办"。这些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战略眼光。 《晚清传奇朋友圈》聚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晚清重臣,通过对比他们的家世、成长轨迹、政治作为及历史影响,填补了现有研究中缺乏三人系统性对比分析的空白。书中以"朋友圈"为切入点,揭示了三人在晚清变局中既合作又博弈的复杂关系。就文本来说,该书以独特视角重构晚清历史叙事,既是人物研究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范例,不失为一部值得认真阅读和收藏的史学专著。 |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
2025-05-15
2025-05-12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