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桅 | 蚕陵絮语

李桅 | 蚕陵絮语

四川文化网 2025-5-31 11:35 848人围观 文学作品

9月底,按照省组和厅人事上的安排,笔者第三次下派,到九寨沟灾区参加灾后重建工作。第一次,是“5.12”后到雅安石棉。第二次,是省委省政府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到康定。加上这一次,转业后,甘、阿、凉三州 ...

清代蚕陵重镇刻石

  2017年6月24日晨,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新村组发生山体垮蹋,近百人遇难。

  8月8日,九寨沟地震。

  8月9日,小女出生。

  9月底,按照省组和厅人事上的安排,笔者第三次下派,到九寨沟灾区参加灾后重建工作。第一次,是“5.12”后到雅安石棉。第二次,是省委省政府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到康定。加上这一次,转业后,甘、阿、凉三州,算是搞齐了。

  9月29日下午,到九黄机场下飞机后,茂县的组织部长把笔者接上,说还有一个德阳的兄弟,他直接去的九寨,与笔者都分到了茂县,“是他的人了”。

笔者岷山写意图



  从机场到九寨沟县城,还有近百十来公里的路程,坐车都还要2个多小时。到县上招待所的餐厅简单吃了个晚饭后,州组就开会,通报了灾情及工作安排,要求大家第二天早饭后,就到各自的单位报到并开始工作。

  第二天早上,搭德阳兄弟的车,一路向南,顺岷江而下,直奔茂县。

  答应到九寨沟来。笔者其实心里头是有个小九九的。因为笔者以前一直未到过九寨沟。心想,这不正好可以去九寨耍一下了么。

  当车过九寨沟的沟口时,不但不能去沟里耍,而且过沟口到茂县都不行。然后,德阳兄弟与县组的同志沟通协调了半天,守沟口的人才放行通过。

  到茂县后,就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去了。

2017年秋州委书记一行到蚕陵重镇检查灾后重建情况


  时,正好赶上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笔者与德阳兄弟,不但要负责蚕陵重镇的灾后重建工作,也联系叠溪镇,还联系了一个村,包了一户人家。

  当时,上面把阿坝州及甘孜、凉山等地叫深度贫困地区。在茂期间,还与从眉山东坡区来对口援建的兄弟一起,参加了省委党校的深度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班。于是,大家都开玩笑的相互说,咱们这都是“深度贫困干部”呢。

  当时,省统计局、州人行、浙江台州玉环都来了扶贫干部。温州有个兄弟,本在汶川挂职,结束后又转到了茂县继续挂。

  到茂县的第二年,经过国家、省、州的考核验收,茂县脱贫。觉得自己能够亲历这一伟大的事业,内心还是感到蛮荣耀的。

2017年秋笔者在联系户家里


  叠溪镇上到县城,还有好几十公里。为了便于工作,当时,县上灾后重建工作组,在镇上成立了前线指挥部。工作组的同志,都轮流在指挥部值班,吃住都在指挥部。公务之余,于蚕陵故实,亦略有考订。故有此絮语也。

  叠溪,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这个地方,以前叫蚕陵。叠溪,是因为那次著名的“叠溪大地震”,而致使其溪流折叠而成的么。那次大地震,毁了“蚕陵重镇”,而成了叠溪新镇了么。

  楼兰时,既参加过“人工地震”任务,也研究过天然地震。到九寨沟时,招待所的门口的路边,居然种着马兰草呢。蚕陵山上也有。蚕陵山上的马兰开时,煞是好看和幽香。马兰有坐伟人山。住蚕陵时,发现蚕陵山对面的藏杨令公金刀的山头,恰好也似伟人的头像。当时,笔者曾建议县上辟为蚕陵新景。不知蚕陵是新景,成了么。因此,到蚕陵,许是命运安排。

2017年秋茂县书法家欧成德老先生为笔者书“松茂道中”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也就是西元前111年的时候,朝廷在这里置县,因其地有蚕陵山,而名蚕陵县,属汶山郡也。

  蚕陵山,据说是因为是山为蜀王蚕丛氏陵墓葬地,故名蚕陵。山、县等,俱名蚕陵。

  蚕陵在西羌,即西陵也。传,黄帝元妃嫘祖,即西陵氏之女也。传,嫘祖始蚕,后来被封为先蚕娘娘、蚕神。蜀,即蚕也。故西陵氏、蜀山氏、蚕丛氏等,一也。故蚕陵,亦当为西陵也。

  嫘祖生二子,其一曰青阳,降居江水。江水,即长江。昔者,以岷江为长江之正源。故江水即岷江也。嫘祖之二子,名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而生高阳也。传,“弱水三千”之典,即自此昌意昌仆之爱情故事也。

  朕与屈大夫一样,尽皆“帝高阳之苗裔兮”。

1933年叠溪地震前的蚕陵


  笔者至茂县时,写过“致茂县县长”的诗的苍山牧云兄弟云,“5.12”后,他们安徽援建松潘,其著名作家之二姊曾率皖中文人至松,公干之余,尚追思才女校书之遗韵。又云,或曰黄帝为汶川人也。

  苍山牧云兄弟属意辞赋,于国学造诣亦深。知吾之茂,故特意嘱咐,多加留意。

  今小女近八岁矣,兄弟所属,似未有所成也。然,窃以为,黄帝元妃嫘祖、二子皆于蚕陵及其附近,黄帝之地岂远耶!呵呵!

  黄帝为有熊氏。此熊,熊猫耶!若此熊,即熊猫,有熊氏自然在蚕陵附近。君不见,蚕陵旁边,即国家大熊猫公园耶。

叠溪神龟


  传,黄帝、青阳、颛顼皆在穷桑登帝位,都(邑)于穷桑。《周本纪》张守节正义中说,“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帝王世纪》上记载,“青阳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颛顼始都穷桑”(《帝王世纪》)。蚕桑一体。穷此桑者,正与嫘祖先蚕之事合也。

  而今,多以为嫘祖故里为盐亭。笔者老家三台,与盐亭相邻,与禹里北川,皆属绵阳。而北川、平武等县,与汶川、茂县、松潘等县,皆依岷山而邻也。昔者,这些县大多属于湔氐道、汶山郡、茂州之地也。故,聚讼纷纭,岂有意义耶!

  或曰,我华夏民族,或非龙的传人,或很可能羊的传人。此说,莫须是也。

  传,禹为颛顼帝的孙子,生于西羌。

蚕陵点将台


  传,禹的父亲鲧,即颛顼之子,封于崇,为崇伯,称有崇氏。传,此崇,即崇庆,即今之崇州也。此地,昔名蜀州,即杜少府之任蜀州之蜀州也。州内曾有县名江原,古人或以为,此地即江之原也。鲧居江原,生禹西羌,因地之宜也。

  写到这里时,原省发改委副主任、西开办主任、杨遇春后人、崇州人杨世佐先生,恰好发来了他考证的他的祖父杨永浚先生山水画方面的一篇文章。世佐先生云,彭县起义中,刘、邓、潘三位将军写给时之彭县县长的信,正是他祖父写的。

  这几天,抗日将军潘文华的裔孙、师父仁公恰在崇州怀远的无根山房的植荫堂上治关于三星堆方面的系列印章。无根山,在崇州怀远,传与张三丰相干。怀远,昔亦江原县也。与师父同宗之苍山牧云兄弟,即皖之怀远人也。

蚕陵重镇新景


  传,禹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即在蚕陵。然后,禹带领大夏先民,沿江越山,治水建国,铸九鼎,定九州,而王天下也。

  在茂县时住的宿舍,每天早上起来,一推开窗户,就可看到常年积雪的五千米高的九鼎山的主峰。传,当年杜老夫子“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正是咱们茂县的九鼎山。噫!俺那时不正是“窗含西岭千秋雪”了么!

  太白公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据扬子《蜀王本纪》及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蚕丛居岷山石室中,其目纵。是室,即于蚕陵山中。后来,蚕丛氏发展到成都平原,于华阳国广都的瞿上城建都。

蚕陵重镇新景


  在茂县发现的波西遗址,距今6000年。营盘山遗址,距今5500-5000年。沙乌都遗址,距今4500年。与成都平原4500-3800的宝墩遗址及3500-3200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恰好连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列链。这个系列,正是从黄帝,经神禹,再到蜀王的系列。

  蚕丛被尊称为青衣神。笔者工作过的雅安,有江名青衣江。据云,早先是地有国名青衣羌国。传,是江,即若水也。是地之荥经,即颛顼故里。眉山有县名青神,坡翁的夫人即是地人也。太白公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即写是地之景也。笔者少时,见生产队的老人,头上都包有一个长条的青布,俗称“包脑壳帕”。此,当为青衣神羌王子民之遗风也。可惜,现在这些民俗都没有了。

茂县古羌城


  笔者的老师,写过500多本书的成都理工大学的教授,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地质地理学家、文史大家刘兴诗先生,于古蜀史地,研究甚深。出版了《古蜀文明探秘》、《三星堆的故事》等古蜀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数种。先生从地质学、考古学、古气候学等方面,论证了蜀人自岷(蜀)山来,蜀中古遗址尤其是三星堆中的象牙即产于成都平原,玉、金、铜等,都来自于龙门(蜀)山中,驳斥了那三星堆中文明中来、西来、外来等谬论邪说。

  先生前阵还与笔者谈到,史载蚕丛的“其目纵”的原因,应该是古代人类所食之盐甚为粗劣,含碘等杂质甚多,从而导致了古人“其目纵”。先生真的是奇思妙想,甚是有理呀!

  近来,特别火的濛溪河遗址,先生也写了篇《濛溪河遗址的前因后果》。先生认为,这个话题要从资阳人遗址说起。当时1958年,先生即提出,不但在资阳人遗址的对岸,应该还有人类遗址,四川其他地方也应该有。而今濛溪河遗址、皮洛遗址等的发现,正好印证了先生的预言。

茂县古羌城


  到阆中去后,才知道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姊妹于“渝水之渚”的地方,就在阆中。小时候,母亲讲过“伏羲姊妹制人烟”的故事。雅安的“三雅”,尤其是“雅雨”很有名。当年在雅安石棉工作时,每次过蒲江后,司机即言,又到“雨凼凼”了。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天漏”的传说,即在碧峰峡。师父仁公的师爷白石老人为雅安刻的“家在清风雅雨间”,现在即立于泥巴山顶。

  现在在阆中的嘉陵江边,立有一个很高大的华胥氏的汉白玉雕像。濛溪河、皮洛等遗址的发现,蜀国的历史又上溯到了伏羲女娲华胥的时代了。华胥,夏禹,这不就是华夏了么。

  在打箭炉工作期间,去稻城时,没有去看成皮洛遗址。今后有机会一定去谒习。老家在资阳的咱们雪山画派的肖代贵师兄,一直在喊,哪天去他老家看看濛溪河,还属余写篇关于濛溪河的文章。现在有了兴诗老的文章,咱们学习即可矣。

茂县羌碉


  传,炎帝姓姜,为列山氏,连山氏。姜,即羌也。列山,连山,蜀山也与。据说,最早的易,即《连山》。三星堆旁边之鸭子河,即名雒(洛)水。广汉城,即名雒(洛)城。其亦雒(洛)水之阳耶。今,广汉有镇,亦名连山。镇上的连山回锅肉,甚是出名。此连山,即炎帝连山氏之地耶。此连山,即《连山》易之连山耶。噫,炎黄,如华夏一样,皆在蜀中耶。

  刚从楼兰回到锦里时,即随家住棠湖公园旁边的品尝同学去过一趟牧马山。当时只知道牧马山与当年武侯于此地牧马有关,后来才知道那里竟然是蜀国最早的都城----瞿上城,是古蜀文明、蚕桑文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传,天下瞿氏,亦发祥于是地。或曰,孔子的学生商瞿,就是这里的人。或者,瞿上,即瞿商,即商瞿么。伟大的孔子传易于商瞿。难怪,伟大的程夫子都说,“易在蜀中”也。此定与连山、牧马山等相干耶。

茂县古羌城大门

  考古证明,小麦的最早驯化,是在西羌。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在浙江衢州。此衢,亦瞿耶。蜀、越一家,是矣。据《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后稷,为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的祖先。其葬于广都,葬得其所矣!去年开馆的广都博物馆,里面有许多考古上的物证,证明广都历史文化尤其是农耕文明的悠久。

  幸识了了君后,得入瞿上。去年,在瞿上城,有幸参加了一次瞿上会组织的祭祀蚕丛的大典。让笔者想起在绍兴拜谒神禹墓的情形来。

  了了君的应天阁就在地铁应天寺站出口处。上次去应天阁,为了了君治印后,君云,下次来,可去应天寺谒习。

  年初,去双流美术馆交年展作品。辗转半天,才发现是馆亦于应天寺旁边。而且,双流美术馆与李文信美术馆是两馆合一。咱雪山画派创始人兵师云,李文信也是咱们的师爷呢。

蚕陵重镇新景


  年前,随邑里一著名蚕茧画家去白云书画院。是地在花源,与应天寺亦近,亦在牧马山五津一侧。此亦瞿上之地也。花,即华也。花源,华之源耶。即若汉源,汉之源耶。这位著名的蚕茧画家说,当年右军的《兰亭序》就是用蚕茧纸写的。永和九年后,邑里乡亲又研制出了著名的蚕茧纸,成了四川著名的非遗大师。乡亲与右军,缘于蚕茧,缘于禹、越矣。

  前些天,温州的那位自汶川转到茂县的挂友兄弟发来一个关于近现代浙江名人的视频。笔者心里想,这不都是咱们茂县老乡么。

  近年来,浙江对口援建四川。当时,正好温州、台州对口援建阿坝、茂县。当时,一个“嫁”到崇州的温岭兄弟带了一帮他们温岭的小兄弟来茂县过组织生活,顺便搞点慈善活动。当时,笔者与他们说,你们是回“家”了。他们甚是诧异。笔者云,你们浙江不都是咱们茂县神禹的后代么。他们都觉得甚是有理。

九顶山


  写到这里,甚是怀念在浙大攻读MPA学位的日子,甚是怀念在玉环学习的日子,甚是怀念在浙江各地游历的日子,甚是怀念在浙江的同学、战友、挂友、乡亲……

  昨天,茂县文联主席通知,今天早上到县上文化馆观看《岷江边的女人》。刚才看他们发的照片,活动搞得不错。

  去年,加入了州羌学会,常常可在会中群里看到学到很多关于羌民族文化艺术学术等方面的信息、知识。刚才,一兄又发了一个视频,是茂县蚕陵隔壁的赤不苏镇维城村羌族的祭山会。这个维城,即当年蜀国大将军羌人姜维所筑。听到祭山的羌民唱的那高亢悠扬的羌族山歌,笔者似乎又回到了蚕陵……

笔者为茂县友人书“羌山”


  前几天,看到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说咱们蚕陵的牛尾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称号。真的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文明的。

  笔者父亲、四嫂、五哥五嫂,都在小金川懋功森工局工作过。三家兄在著名的看红叶的地方米亚罗的川西林业局工作过。六家兄在杂谷脑上过学。笔者又在茂县工作过。与蚕陵,真的是渊源颇深。

  四川文化网有个兄弟说,他们在汶川整了个大禹书院。让哪天去看看呢。

  “5.12”十五周年时,陪陕西社科联《新西部》杂志的师兄又去过一次汶川。听说当年在茂县的一个本家妹妹,也到了水磨。

  了了君说,他们瞿上文化的源头在茂县呢。说今后再去茂县,一起去。

龙泉《千年之变》中关于蚕丛庙的记载


  或曰,史上说的李冰,实际上并无其为李氏的记载,只说“冰”治水都江堰。“冰”即“鳖灵”。前阵看到谭老一篇讨论何时“巴”与“蜀”才合称为“巴蜀”的文章。或许,“冰”、“鳖灵”,就是巴蜀一家的最早的起源。

  在蚕陵,刻在一块巨石上的巨大的“蚕陵重镇”四字,即来自一个巴县的在蚕陵当县令的人写的。蚕陵重镇重建时,大家曾想把这块巨石搬到镇上广场去。但石头太大了,又在一个山坡上,根本没有办法搬。最后只好做罢。

  刚才看一则史料,在重庆的佛国关,昔日也是巴县的地盘,也曾有一个蚕神祠。真是凡事皆有因缘矣。

  了了君交待的写篇关于蚕陵的文章的任务完成了。

  看样子,是该回茂县,回羌城,回九鼎,回蚕陵……,去看看了……

梓州李桅

乙巳四月廿九于蜀都驷马桥一侧

龙泉《千年之变》中关于蚕丛祭祀的记载


  乙巳端午又记:

  上周一,写完是文后,即坐地铁去龙泉东安湖畔学习。在书房站下车之前,恰好过一站,叫连山坡。这个连山,不知与广汉的连山有无干系。或许这里只是山坡相连吧。

  到学校后,在图书馆见到当地组织部、党校、党史研究室编的《千年之变—龙泉驿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一书中,开篇即言龙泉的长松山上有座蚕丛王庙。认为庙里的蚕丛祭坛,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

  长松山上,有座唯仁山庄,是在我们三台驻防过的田颂尧的故居。昨天下午,中学同学文勇发来信息,说我们一个镇上出来的县上作协老主席邹开歧老先生走了。十多年前,曾与邹老说,想写本《田颂尧评传》。是《传》还动笔,邹老却走了。

龙泉《千年之变》中关于田颂尧的记载

  作者简介

  李桅,字樯,笔名二木、蔷薇,堂号立心。梓州人氏。中共党员,工程师。曾从军楼兰,事功康駹。成地学士,自考汉语本科,西政军硕,浙大MPA。疆、川作协会员。师从潘锡仁、李兵等先生。省美协老分会员,成都书、美协会员,军旅书画学会、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瞿上文化研究会、阿坝羌学会等会员。四川作家、西部中国、鱼凫等书画院创作员,华西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理论室主任,新文人画院副理事长,大地书画院执行秘书长,菁昕书画社长,蓉台书画社员,四川文化网编辑,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出版著作数册。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原作者: 李桅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 蔷薇花开 2025-5-31 11:53
    感恩文化网!
    感恩蚕陵!
    感恩瞿上文化!
    感恩邹老!
    感恩众亲!
    ……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