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4
近日,别具匠心、构思奇巧、笔触苍劲的《晚清传奇朋友圈》——中国最牛“朋友圈”隆重登场。不一样的洞见,感觉每一章节都是重点,一本书,被我画得面目全非。厚厚的鸿篇巨著,将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分为:交际、性格、处世、人才等八个篇章,展开了全方位客观公允地论述和总结,挖掘得深入深刻,提炼得炉火纯青。其中,关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方方面面都有涉猎,实属一本难得的教科书。 两年前,在金牛作协活动时,我刚刚认识了冯俊龙老师,从此,便看到他的大作在网上遍处开花,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书评。写书评不同于一般散文,必须领会书的精髓,然后加以精准提炼,评论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最重要的是要让读者明白所推荐的作品如何。而冯老师如此神速,莫非有三头六臂不成?原来他是商人逆袭,完美转身成为文化名人、评论界翘楚。我一直以为他是横空出世的存在,纵观《晚清传奇朋友圈》,方知,世间哪有横空出世的优秀,而是十年磨一剑,千般付出后的得偿所愿。天才加勤奋,使他如虎添翼。短短的弃商从文十年间,文学成就斐然。 《晚清传奇朋友圈》是知名作家马青尘、冯俊龙强强联手,呕心沥血的精诚力作,是他们对晚清史,对晚清三杰曾左李的比较研究心得。他们一个搭建骨架,润色文本。一个注入血肉,负责具体创作。历经数载披沙拣金,多次增删批阅而成。全书古、今用语穿插,浑然一体。凡文言文处皆翻译成白话,通俗易懂。“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此书可用“平淡”著称,这种平淡赶超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是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版解读。附录中,《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左宗棠评传》《落日孤臣李鸿章》等参考文献密密麻麻。可以想见,他们是一路降妖伏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修成正果。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呈现大历史。成功的秘诀是多读多做,行成于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红楼梦》是小说,可以虚构。《晚清传奇朋友圈》以史实为依据,句句有来历,且言之有益,言之有趣,更是“十年辛苦不寻常”。 对于晚清重臣,主导历史走向的风云人物曾左李,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晚清官场上的不倒翁曾国藩,绝对是不老的传说。他的始祖曾参为圣贤先师,他一直被作为修身齐家的楷模,正人正己的典范,史上完美的圣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曾国藩荣升为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官运亨通,权倾天下,可谓蓬荜生辉。可他不只一次立遗嘱,两次自杀,其中艰难苦恨可想而知。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是何等的壮怀激烈!评价最差的是李鸿章,因为“浪战”闻名,因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背负“卖国贼”的千古骂名,因当代作家张爱玲是他的曾外孙女,所以就更加“知名”。然读《晚清传奇朋友圈》,大凡人们的评价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一叶樟木,不见泰山”。曾国藩虽是正面典型的存在,他的家书、家训成为千古美谈,但他也不是完人,早期行事有瑕疵。之所以有“曾剃头”之名,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和争权夺利时也表现得老谋深算、锋芒狠辣。关于左宗棠,虽收复新疆功劳卓越,但他刚愎自用、狂妄自负的性格,绝对是硬伤。20岁的曾国藩还在为考取秀才挑灯夜读,20岁的左宗棠才刚中举人,20岁的李鸿章已经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壮诗句,走上“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的征途。早年春风得意,不曾想大半生为朝廷奔走救火,代替清廷“背锅”挨骂,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自叹“半生名节”被后生“描画殆尽”。晚清名人经元善评价李鸿章∶“前半生勋业,后半截世故”。 由此看来,谁的人生都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有时失去也是另一种拥有。曾国藩自小“以笨闻名”,科举考了7次才中,还被考官以“文理欠通”,将文章作为“反面范文”。平定太平军,给他带来荣耀,但也因此失去太多太多,两个弟弟阵亡,让他悲痛不已。自知是汉人掌握兵权必慎行。自以为才华超过诸葛亮,以“今亮”自居的左宗棠,在数千人的乡试中,试卷被批为“欠通顺”。幸好有湖南老乡相助,才榜上有名。随后,在6年间参加了3次会试,次次不中。因家境不好放弃科考,转而钻研“经世致用“之学,为他日后大展宏图做了铺垫。和曾国藩及左宗棠不同,年轻的李鸿章像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命运宠儿。在17岁考中秀才之后,就被在京中做官的父亲接到身边,不但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而且继续在科考场上一帆风顺,年仅24岁就高中进士。然而,世事难料,人的一生永远是在得与失之间,祸福相依。 一个人真正的成就,的确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有人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曾国藩。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既没有祖上的靠山,又没有突出的资质。左宗棠说他“天资稍欠”。他读书慢,慢读书,一点一滴地积累,循序渐进,成为了晚清著名的学者和哲人。他以诚为本,小心谨慎,毕生致力于“经世致用”,像一头埋头躬耕的“倔牛”。曾国藩写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他一生践行修身哲学: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他为官几十年,谦逊低调无逾矩。他为人宽厚,凡事具有责任感,“仁”是他的性格特征,“稳”是他的行事风格。之所以成为“最后一位儒家大师”,是与他做事持之以恒分不开的。30多岁,因不懂官场规则,被同事领导排挤,多次想要辞官。太平天国起义愈演愈烈,百姓受蹂躏。40岁,作为文官的他,连马都骑不好,却临危受命,组建湘军。开始打仗屡战屡败,求助无门,他几次写好了遗书,两次自杀被救。之后,他反思反省,坚持不放弃。他深谙“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精髓,严于律己、顾全大局、刚柔相济。教将士们读书识字,传授《四书》《五经》,宣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不拘一格广收人才,精心培养人才,不遗余力爱护人才。有人说,他之所以能成大事,是由于其幕府幕僚群策群力互相建功也。千锤百炼终成钢,他的军队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他力挽狂澜,平定了太平军,为大清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曾国藩还提出了“读书三要”的论点:“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一生文治武功都做到极致,位极人臣,顶级自律,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隐忍。原本普通人,却靠着“守拙”和“格局”四字,成为比肩孔孟、王阳明的“半个圣人”,有“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之美誉,被后世推崇为“千古完人”。他珍惜拥有,坦然面对得失。人说,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败家子。正是他的行事风格,美好家风,使曾氏家族兴旺数百年。 左宗棠,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生性颖悟,少负大志,卓然能自立。20岁乡试中举,后屡试不第。留意农事,博览群书,熟读史籍,钻研兵法。曾为骆秉章幕僚,后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收复新疆,论功被封为二等侯。他性格耿介豪迈,为人坦荡,做事实在,毕生致力于“经世济用”,像一匹负重性倔的“犟骡”。他充满锐气,一贯雷厉风行,“韧”是他最大的优点,“傲”发自他的内心。六十多岁的他,带着湘军挂帅西征。不到两年时间,把新疆除伊犁之外的大部分领土收复。之前,伊犁一直是沙俄占领,百病缠身、六十九岁的左宗棠又请命出征,将士抬棺前行,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左”字大旗猎猎飘扬,必须把新疆收回来,少一寸都不行,大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以必死的决心,大敌压阵,沙俄被迫吐出了侵占的土地,伊犁回到祖国怀抱,左公彪炳史册。“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左宗棠一生对内清廉自好,对外不畏强暴,为国无私付出,大义凛然。1885年,病逝任上,谥号文襄。李鸿章在挽联写道: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翁同龢:其豪迈之气,俯仰一世。光绪帝: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梁启超: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好评如潮!李鸿章和左宗棠虽龃龉不断,“和而不同”把他们之间三十年来的恩恩怨怨轻轻带过。而“为天下惜公”却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曾国藩则是吃苦要趁早,而李鸿章则是当官要趁早。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小小少年努力耕耘,以文载道,他不负众望,蟾宫折桂。气宇轩昂、狂放干练、机警独断,仕途一路畅通的李鸿章,春风得意马蹄疾,是晚清熠熠生辉的一颗政治新星。他最重江湖义气,狠辣霸道,“智”是他的人生底色,“滑”成了他的人生标签。晚清天下,风雨飘摇,李鸿章无疑是大清国的能臣,他为腐朽没落、内忧外患的大清鼎力支撑,他带领的淮军立下赫赫战功,他参与了晚清一系列重大事件。虽对内巧饰善变,对外惯打痞子腔,但他维护清廷有功,为中华民族尽力了。他重“海防”轻“疆防”,毕生致力于“经世实用”,之所以不主张收复新疆,是担心实力不足,劳民伤财。大清的时势造就了李鸿章这样的“英雄”,李鸿章这样的“英雄”救不了大清这样的时势。作为晚清股肱之臣,他像一匹所向披靡的“快马”,但他却无法跳出时代的束缚和自身局限。毛泽东曾评价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以一己之力搏一国之力”。梁启超为之作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纵使中堂大人有鸿才远志,却生活在末世,英雄末路。慈禧对他特别倚重,他去世时,慈禧老泪纵横,给予其美谥文忠。 《晚清传奇朋友圈》真实再现了历史,曾左李三杰的比较贯穿始终,同为晚清重臣,皆是书生带兵,他们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尽显风采。应该说他们也都不尽完美,但他们身上却都有太多值得我辈借鉴的优点。1872曾国藩年去世,朝廷为之震悼,辍朝三日,追赠其太傅,谥号文正。一时间万众同悲,哀荣何极。素与曾交恶的左宗棠送来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元负平生。左氏可谓君子之风,他一生孤傲,却给予曾公以高度的评价。他决不是因死者为大,而是直抒胸臆。李鸿章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李氏则是感恩栽培,对老师的旷世奇才大加赞颂。千人爱不如一人懂,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中的曾左李,一生知己知彼、亦师亦友,既为保大清江山相互支持,又在庙堂上相互攻讦。他们之间互相欣赏倾慕,又彼此忌恨倾轧,一生都在博弈。但他们都是君子,彼此不是懂得而是太懂得,他们惺惺相惜。曾国藩爱才惜才,不遗余力举荐左宗棠和李鸿章,使他们各执掌一方军政大权。不管他们个人恩怨如何,他们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他们是洋务运动的先驱,愿孝犬马之劳,做一番事业。他们共同肩负救世之责任,竭尽全力为国家排忧解难。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胸怀大志,在国家大事上鼎力相助,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殊途同归,正像李鸿章所说的“和而不同”。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人中龙凤,但他们都从内心佩服曾国藩。左宗棠对曾国藩的骂,应不是无理取闹,不是心术不正,而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利益,是激将。骂李鸿章是恨铁不成钢,同样也是为了国,为了大清,为了百姓的利益。 《晚清传奇朋友圈》带领读者穿越那一段尘封的晚清岁月,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之一,意义远超寻常。旨在让更多的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正如作者冯俊龙所说:“本书绝非戏谑写史的水煮晚清,而是雅俗共赏的生活指南;既非盲翁演义的传统读史,而是鉴古知今的职场参考。”历经十年的艰辛创作,凸显了创作周期的漫长与殚精竭虑的坚持,其中的字字句句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不仅是智力劳动,更是情感与生命的倾注,其深刻性与艺术性独具。通过了解晚清三大杰出人物,也可以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晚清这段民族历史,更能从承载历史的人物身上,学习到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让更多的后来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力借智睁眼观世界。编撰《晚清传奇朋友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世界风去变幻的今天,显得更为有意义。让我们学习曾国藩严以律己、左宗棠忠诚实干、李鸿章精明务实和善于变通,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也从中吸取教训,让我们的国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发展得更强! |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
2025-05-15
2025-05-12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