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
——咸阳东洲武术学校国学研诵校本课程探索实践纪实 咸阳东洲武术学校立足时代需求,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多措并举深耕国学沃土,多维赋能培育文武全才”为引领,深入推进国学研诵校本课程建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溯源立本,厚植课程根基;擘画蓝图,明确育人方向 (一)寻根历史,挖掘课程源泉 三原正谊书院,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老学府,由清代关学大家贺瑞麟创办。贺瑞麟一生将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在关学传承中功绩卓著。他以正谊书院为重要阵地,广收门徒,传播儒家经典,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文化教育高地,声名远播四方。咸阳东洲武术学校坐落于书院旧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资源,为国学研诵校本课程提供天然根基。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名人效应,不仅赋予课程丰富素材,更使其成为学生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的精神之旅。 (二)顺应时代,确立课程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部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模糊,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而国家又将传统文化传承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其视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咸阳东洲武术学校开发国学研诵校本课程就尤为必要。学校以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通过国学研诵课程让学生汲取古人智慧,塑造品德人格,培养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同时结合“文武兼修”特色,将国学精神融入武术课程,实现文化与体魄双重培育,为民族文化传承培养文武全才。 二、精心筹备,汇聚各方力量;未雨绸缪,搭建课程框架 (一)组建团队,凝聚专业智慧 为确保国学研诵校本课程能够高质量地研发与实施质,学校精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素养高、结构合理的课程研发团队,成员涵盖语文、历史等学科骨干教师,他们专业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且热爱国学研究。学校还邀请高校国学专家、正谊书院文化研究者及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顾问,为课程研发提供指导。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密切合作,骨干教师从教学实践提出需求,专家从学术高度给予专业建议,确保课程兼具严谨性与实用性。 (二)编写教材,构建课程体系 教材是课程实施关键。研发团队结合学生特点与学校特色,编写国学研诵校本教材。内容以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历史故事、传统礼仪、武术技法等为核心,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编排,分为低年级启蒙篇、中年级拓展篇和高年级深化篇三个层次。在编写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解读经典,融入正谊书院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完善制度,保障课程实施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深知,完善的制度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学研诵校本课程的管理制度。在课程管理上,明确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标准,将其纳入整体课程体系,确保规范性与系统性。在教师管理方面,建立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每周开展国学与教学方法培训,提升教师素养;定期考核教学效果,与绩效、评优挂钩;设立奖励基金,表彰优秀教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三、精细管理,规范课程运行;协同推进,提升实施效能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国学研诵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课程的发展方向,制定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与年度计划,协调各处室之间的工作关系,确保课程实施有序推进。 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课程的决策与管理,定期组织召开课程工作会议,听取课程实施情况汇报,研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副校长具体分管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教研工作,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活动;教导主任负责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工作;学科教研组长则带领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分享。 (二)优化教学安排,确保课程落实 为保证国学研诵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夯实每周两节的课程安排,将其纳入学校的正式课表,严禁随意挤占或挪用。在教学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分配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推行"基础课+拓展课"双轨模式,低年级侧重经典诵读与礼仪启蒙,高年级聚焦文化思辨与实践创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采用诵读感悟、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实践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诵读经典环节,教师通过配乐诵读、分角色诵读、表演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与生动的表演中感受经典的韵律美与情感美;在讲解经典内容时,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深入理解经典的内涵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绘画、诗词吟诵、武术技法、传统礼仪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国学文化的魅力。 (三)丰富活动载体,拓展课程内涵 学校坚持“一周一载体”的活动理念,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学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深化学习的平台。每周一,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的国学诵读”活动,学生们齐声诵读经典诗词,在庄严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力量;每周三下午,开设“国学文化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或校内教师为学生进行国学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每周五,组织“国学社团活动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书法、绘画、、诗词、武术等国学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提升技能、培养特长。 此外,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如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写春联、剪窗花、包饺子,感受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在端午节,举办包粽子比赛、屈原诗歌朗诵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秋节,开展赏月吟诗、制作月饼等活动,传承中华民族的团圆文化。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将国学研诵课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拓展到家庭与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国学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深耕教研,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探索,促进专业成长 学校实施"青蓝工程驱动策略,构建"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教师成长体系。每周开展"国学教研沙龙",围绕"经典文本解读"、"武术与国学融合教学"等主题展开研讨;成立专项课题研究组,开展《文武兼修视域下国学课程开发实践》课题研究,制作《正谊书院文化微课集》教育资源库。 学校设立"国学教育创新基金",对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给予重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选派教师赴三原弘道书院、关中书院、山东曲阜书院研修,邀请知名学者开展专题讲座10余场,打造精锐师资队伍。教师自主研发的《诗词跳绳》、《少年中国说武术操》、《弟子规太极舞》,成为校园特色文化品牌。 五、硕果盈枝,彰显育人成效;载誉前行,谱写教育新篇 课程实施三年来,学校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学校武术队在国、省、市传统武术锦标赛中成绩始终名列前三;校园内形成"人人诵经典、个个习国艺"的浓厚氛围。学校先后被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陕西省孔子学会、孔子学堂、陕西省散文学会等开辟为实验基地;并成为陕西省武术后备人才基地、四星级社会体育俱乐部。 学校创新实践成果获社会广泛认可,先后接待省内外教育考察团10余次,接待研学千人次。课程体系被纳入区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相关经验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学校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等殊荣,真正实现了从课程特色到品牌效应的华丽蜕变,为新时代国学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
2025-05-15
2025-05-12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