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近期,崔向君、王亦农书法作品展在四川省诗书画院展出,源自楚汉的湖山云梦与江南的文人逸气并置一堂,为群山环绕的巴蜀大地吹来一股新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回溯历史,从楚辞到楚简,从怀素到何绍基,李白吟啸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壮语,可见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观测,楚文化总是带有诡谲神秘、浪漫奔放的特点,这与楚地的巫祭信仰体系息息相关,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加上掌握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在作品中对鬼神的烘托,催生出这片沃土上与中原文化迥异的奇幻审美。 再观近现代,诸如齐白石、谭延闿、毛泽东等湖南籍书法家,其作品无一不显示出纵情恣肆、古拙苍茫、洒脱豪放的特征,这是流淌在每一位湖南人血脉中古老的精神密码。出生于洞庭湖南畔的崔向君先生,他的作品也翻涌着涵虚混太清的真气,其篆书圆润饱满、线质老辣、点画精到,线条边缘的斑驳如同钟鼎铭文的铜锈,结体在端庄中略带动势,笔画之间兼具正书的沉稳与行草的流畅。其行草寓帖于碑,字形大小错综、字组摇曳生姿、字法通今融古,唐太宗有言:“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崔向君先生书法作品的精神,在于湖湘文化的滋养、在于深耕传统的虔诚、在于融会贯通的魄力、在于潇洒豪迈的性情……种种内因外因,归结于一根墨线,方碰撞出足以打动人心的“线外之音”。 若将崔向君先生的书法形容为顾盼神飞,王亦农先生的作品则为沉稳安静,作为卞雪松先生的弟子,他承袭了老师空灵俊秀、散淡天真的气质。 从哲学层面来说,崔向君先生深受楚辞中蕴含的“道可授兮不可传,其山无内兮其大无垠”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而王亦农先生的书风则显然流露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宗境界。王亦农先生深谙留白之道,他的作品纯净空灵,耐人寻味,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对于非空之空曰妙空也,中国艺术极尽虚空的妙处,如文学上有“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之说,苏州园林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中国画讲究无画处皆成妙境,音乐中谈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皆与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论相通,正如苏东坡诗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在王亦农先生逸笔草草的墨痕中,白云依岫起,流水自淙淙。在笔法方面,王亦农先生承袭黄宾虹、林散之,取秦汉金石的朴拙与唐宋行草的率性,法度精严,从容淡定,这是他“渐悟”的积淀;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在顺应自然中实现个人风貌的彰显,这是他“顿悟”的慧心。他的作品一派江南才子的书卷气:字形简洁疏朗而气息绵长,线条沉稳迟涩且饱满厚拙,内容孤洁寂定兼世事洞明,意境无觉无知又风规自远,他以“涉事归空”的胸襟,将书法升华为一场明心见性的修行。 字如其人,通过作品可见崔向君先生为人仁厚洒脱,但如何在行草书目前较为刚直的连带中增其韧性与圆润度,平衡收锋时的抒情与稳健,对于此种性情的书法家来说是值得思索的一组矛盾,而王亦农先生醉心传统、淡泊名利,如何在平淡冲和中增其变化、有取舍地融入当代审美,则是另一个难题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作者简介:刘源元,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书画专委会秘书长,现供职于四川省诗书画院。 |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
2025-05-15
2025-05-12
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