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7
四川文化网讯 2025年6月12日,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近都社区“青瓦・互鉴书院”内,一场融合高校智慧与社区实践的文化交流活动引发关注。作为全球第一个以“心心相通,文明互鉴”为主题的新型书院,同时也是四川大学推进校地融合的重要载体,互鉴书院携手近都社区首次开启“大学课堂进社区”的沉浸式教学实践,这也是川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近都社区的首次正式合作,标志着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双向奔赴、共同发展的文明互鉴模式迈出关键一步,为实现高校资源和区域治理的相互赋能、构建高校连接社会的文化网络提供了创新样本。 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主持了本次活动,空港十六区党支部书记谢荔,近都社区两委代表赵红霞、刘生,近都熊猫教学艺术团团长杨艾武、班长张志同等嘉宾出席了活动,参会人员还有数名社区自组织骨干、热心居民和川大师生。大家围坐交流,共话文化建设、文化传播等议题。 四川大学教授、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 社区书院活动现场 蔡尚伟教授介绍道,互鉴书院突破传统教育边界,以“高校连接社会、理论指导实践”为重要维度,已在全国及全球布局10余个分院。近都社区“青瓦・互鉴书院”因毗邻川大江安校区的地理优势,便于在校师生进行深度的介入,成为践行校地融合的前沿阵地,其核心目标是打造“社区书院典范”,让高校智力资源与社区治理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蔡教授指出,传统大学教育存在“场景封闭化”局限,而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走进社区恰是人文社科教育研究社会的重要环节。“真正的课堂在社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他强调,互鉴书院通过将高校课堂“沉浸式”改造,植入社区场景,让师生沉浸到社区的氛围与发展机遇里,助力区域发展,夯实高校学科内容,最终造福居民、市民、村民,乃至新市民等各类城区的老百姓,这对于川大师生更是有所裨益。 蔡尚伟教授做分享 “把书本知识搬到社区,让高校研究更接地气。”近都书画院成员、居民代表贾茂盛先生认为,蔡教授倡导的文化传播理念通过社区实践得到具象化呈现。另一位居民代表舒服先生则关注到社区生态圈的构建价值:“良好的社区文化能为居民提供情绪释放空间,这种沉浸式交流让教育真正服务于生活需求。” 社区居民贾茂盛发言 社区居民舒服(中)发言 接下来,川大校友李东海从“大学之道”解读高校和社区的互鉴意义,他谈到“大”是博学积广、厚积薄发,“学”是中西互鉴、融会贯通,社区实践正是大学精神向社会的延伸。李东海的心得为参会的川大学子指点迷津,引领未来学习发展的方向。 川大校友李东海分享“大学之道” 随后来自川大文新学院的本科生邹天乙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今天走进近都社区书院,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优秀社区代表畅所欲言,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这与四川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互鉴书院很好地传承了川大的风采和精神,川大学子在今后一定会积极参与互鉴书院的活动。 川大本科生邹天乙发言 蔡尚伟特别强调,“互鉴课堂”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就像我国夜校、军校的模式,只要有一技之长,大家皆可以是讲授者。”今后双方计划将此类沉浸式教学常态化,共同打造近都社区品牌,未来将推动艺术专业、法学专业等多学科师生深入社区,围绕治理难题开展“检验、实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目标是打造校地融合典范,为区域发展赋能的同时,让高校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 合影留念 撰文:邹天乙 董渤 校对:李东海 摄影:杨泂霆 严沛 梁雅祺 |
2025-06-25
2025-06-23
2025-06-22
2025-06-11
2025-06-10
2025-06-03
2025-05-21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