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 予我以“书”,习您之“法”

赵伟 | 予我以“书”,习您之“法”

四川文化网 2025-6-16 13:39 222人围观 文学作品

今天收到通江著名书法家杜学锐先生寄来的书法作品集《醉墨斋书法集》。说实话,收到书后,我心里生出一丝愧疚:数年前,我曾托通江的朋友,为杜老写一篇文章,宣传杜老的书法作品,但文章一直没有给我,后来便不了了 ...


  今天收到通江著名书法家杜学锐先生寄来的书法作品集《醉墨斋书法集》。说实话,收到书后,我心里生出一丝愧疚:数年前,我曾托通江的朋友,为杜老写一篇文章,宣传杜老的书法作品,但文章一直没有给我,后来便不了了之,那位向我约稿的编辑追问稿件,搞得我左右为难,只能敷衍塞责——既负了“如来”又负了“卿”。

  作为一个宣传工作者兼艺术爱好者,我对我身边所有从事艺术的人,都抱以崇敬的情怀,尤其是家乡的艺术家们,每每看到他们的作品,我更是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我完全能从他们的作品里闻到故乡山水的气息,以及流淌在血液里那乡土乡音的温度。

  我第一次看到杜学锐先生的书法,是他为我写的“望乡台”三个字,作家出版社再版《望乡台》时被我收录于扉页,后来他又写了:“佛客画牛”,也被我高悬在我的工作室里。或真或伪的艺术家们来工作室吃茶品墨,总要对杜老的字欣赏品评一番,也有人以为我跟杜老关系多好多熟,想托我问杜老要字,被我以杜老已经八十高龄为由拒绝。

  时至今日,我尚未与杜老见过面。去年回通江,想跟他见面,微信里问他,他说他在成都,作罢。今年回通江,原想约他与我高中语文老师一起相聚,但又考虑到他们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又不在同一座城市,思忖三番,还是取消了。

  这便是我愧疚的由来:未报先生半点情,已得书法两大件。带着愧疚的心情慢慢翻看杜老的《醉墨斋书法集》,便有了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心境:杜老予我以“书”,我习他之“道法”。杜老这部《醉墨斋书法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书法作品集,不如说是他一生的时光凝聚,那每一字,每一个笔画,每一根线条,都是杜老的生命痕迹,或者说是他的足迹。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杜老的作品,那么,《醉墨斋书法集》便不仅仅是一部书法艺术了,它还是一部人生艺术,它是杜老这一生沧桑岁月的行为艺术,笔墨、线条、结构,无一处不是杜老对生活的把控,对时光的阅读,对生命的阐述。

  我们从杜老的书法作品中,能看到他一生“持之以恒,处惊不乱、荣辱不惊”的态度——而如我等现代后生们,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心态,我们在快速变化的节奏中寻找不到属于自己固定的叙事方法,也很难坚持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向,把随波逐流当成生存的美妙借口,把得过且过当成懒惰的哲学指导。于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安慰中一事无成,我们的笔墨里再也看不到厚度,再也闻不到芳香,再也不敢留与后人。

  向远在故乡的杜老致敬。

  予我以“书”,习您之“法”。

(2025年6月13日午于郎清园)
原作者: 赵伟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