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网讯 群山环抱的布拖县,此刻成了大凉山腹地跳动不息的文化心脏。一场名为“彝韵天韵·四县同声”的大凉山民歌民乐非遗展演暨全国文艺名家采风活动在此盛大启幕。布拖、金阳、美姑、雷波四县的非遗瑰宝,第一次汇聚在同一方舞台,古老的歌谣与器乐在索玛花盛开的土地上碰撞出前所未有的交响。 当布拖县阿都高腔的领唱者昂首向天,那裂石穿云般的苍劲高音瞬间刺破云霄,如同鹰隼在群峰间振翅的呼啸,带着大凉山最原始的野性与力量。金阳县的姑娘们踏歌而来,裙裾间银佩铃的清响汇成溪流,她们口中飘出的《阿都高腔》则如高原上拂过青稞地的风,柔韧悠长,与布拖的刚烈形成奇妙的对话。美姑县毕摩世家的传人低吟起古老的诵经调,那穿越时空的神秘韵律,仿佛携着祖先的魂灵降临现场,令全场屏息;雷波县的月琴大师指尖轮转,《阿呷莫》的旋律如泣如诉,琴弦上流淌的,是金沙江畔千年不息的缱绻情思。 口弦的金属低语在静默中震颤,月琴的清亮弹拨如珠落玉盘,马布(彝笛)的呜咽回荡在山谷。四县传承人手中的乐器,早已不仅是奏响旋律的工具,它们是这片土地的心跳与脉搏,是刻在彝人骨血里的声音密码。每一曲终了,台下白发苍苍的歌者和台上年轻的传承人目光交汇,那无需言语的颔首与微笑,是文化血脉无声的确认与传递。 展演余音未散,来自全国的文艺名家们已迫不及待地扎进布拖的山水深处。著名作曲家蹲在田间地头,速记本上飞快捕捉着老农即兴哼唱的、露珠般转瞬即逝的旋律碎片;作家围坐在火塘边,昏黄的光晕里,竭力分辨并记录老人吟诵中那些行将消逝的古彝语词汇。在悬崖村陡峭的山道上,摄影家的镜头不仅对准壮阔的云海,更聚焦于牧羊人随口唱出的、与脚下土地浑然天成的歌调。他们步履所至,是湿滑的红土路,更是沉淀了无数代彝人悲欢离合的、无比丰厚的文化土层。 在布拖腹地的阿布洛哈村,一场未经编排的原野对歌如溪水般自然流淌开来。布拖的老歌者率先开腔,声如洪钟,震荡山谷;金阳、美姑、雷波的歌者随即应和,或清越,或沉郁,或婉转。不同的地域腔调,不同的情感表达,在四野的风中交织、缠绕、升腾,最终汇聚成一条奔腾不息的歌之河。这一刻,“四县同声”不再是一个口号,它是古老血脉在当下最鲜活、最澎湃的共振。 采风者风尘仆仆的身影,是对大凉山最深情的朝圣。他们俯身贴近这片土地,在每一缕升腾的炊烟里,在每一道沉默的山梁间,在每一处回响着古老歌谣的火塘边,屏息凝神,只为感知那从大地深处传来的、延绵不绝的文化脉动。这脉搏自远古奔来,从未止歇。 当四县迥异的歌腔在布拖的天空下完美交融,我们豁然领悟:真正的“同声”,并非消弭独特个性的整齐划一,而是对根脉的深情共守。它允许多声部的交响,它珍视每一种源自故土的独特表达。布拖、金阳、美姑、雷波,每一片土地的歌吟,都是这条名为“彝韵”的文明长河不可或缺的支流。它们从大山的皱褶里出发,带着祖先的魂魄与泥土的芬芳,必将穿越千山万壑,汇入中华文化浩瀚的海洋,成为其中永远奔涌、永远回响的壮美乐章。 |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3
2025-06-25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