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1
墨涛 字迦,号源石,本海居士 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 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 青原行思禅院艺术顾问 杨岐禅宗文化书画院院长 师承于国画大家卢禹舜先生、杨彦先生、书法大家张锡良先生、皈依妙湛大和尚。 多年在北京、上海、杭州、湖南、厦门、江西进行书画教学与禅宗艺术探索,主要从事:佛象系列、意识流油画系列、佛手诠释系列、抽象水墨系列、名山胜景泼彩山水作品等艺术创作。喜游名山大川,静听天籁之音。平时淡泊名利。以书画结缘,缘中法圆。在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江西、武汉等地成功举多次个展和联展,同时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北京、上海、广州、佛山等地艺术博览会。艺术作品被专业机构及个人收藏。 解构泼墨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文|墨涛 《云游四方》52 x78 cm 金卡 2019年 引言 泼彩艺术,作为中国现代艺术中一种别具一格的流派,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技法与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普遍瞩目。本文旨在深究泼彩艺术的起源、技艺、发展脉络以及其对当代艺术景观的广泛影响,以揭示其深厚的美学价值与在艺术历史中的显著地位。 《圣境》16。5 x14。5 cm 金卡 2019年 泼彩艺术特指艺术家通过大胆地泼洒或喷洒颜料的方式进行创作,这种方法摒弃了传统绘画对细节的严格控制,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和色彩的自由运用。其特点在于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技法限制,引入了更多的偶然性和自由性,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无可复制的独特性。 《翠微庐山》78 x52 cm 金卡 2020年 研究泼彩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其作为艺术创作手段的独特性,更在于理解它如何反映和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此外,泼彩艺术的全球传播也促使东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了我们对于全球现代艺术动态的理解。 《泰山烟云》68 x45 cm 银卡 2021年 研究方法与目标 本文将采用历史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艺术史料的整理,追溯泼彩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视觉分析和美学评价,明确泼彩艺术的定义及其技法特点,探讨其艺术表现和美学特征;分析泼彩艺术对当代艺术场景的影响和价值。 《奇峰昇妙意》39 x109 cm 银卡 2022年 泼彩艺术的起源 在画史研究中,中国山水画之流派宗多,其对泼墨、泼彩之探索,亦源远流长。泼墨与泼彩技法的探索历史尤为悠久。唐王维对墨色变化推崇,王洽泼墨潇洒自如早在北宋时,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中已有记载,其中提到张将军(张图)擅长泼墨山水,其画风豪放不羁,动势犹如草书,其作品之精彩,可于洛阳广爱寺壁画残迹中窥见。北宋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父子,开创了“米氏云山”,以率意点墨,标志着泼墨山水早期风格的形成。至南宋时期,水墨画家如马远、夏圭以水墨晕染技法见称,而梁楷则以大写意泼墨法绘画。明清之际,泼墨风格在花鸟画中更是盛行,陈淳、石涛、徐渭、朱耷等大家进一步推动了花鸟画中泼墨技艺的发展。 《云溪访友图》48 x27 cm 宣卡 2021年 泼墨与泼彩画法,其本质在于熟练运用水与墨、色交融呈现奇幻意境,非浅绛彩墨重彩之类与之比美, 更难以展现其“泼”之韵。昔日画界,水墨浅绛作画习以为常,然而张庚针对此俗见斥之。彼时,因王时敏、 王鉴及王原祁之推重,元代画家黄公望之枯笔技法被奉为神圣。观当时画坛之风气,张庚认为湿笔作画多劳少获。然而,泼墨、泼彩画法之核心即泼墨泼彩与用笔入画,譬如现代泼彩山水画家张大千,其早年随曾熙、李瑞清学艺,即从湿笔技法着手。如此考察,可见泼墨泼彩在中国绘画史上由来已久,其变革与发展,均蕴藏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云涌武功》50 x50 cm 2018年 历来,多数中国艺术家致力于探求水墨之美,水墨画尤其重视墨色与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表达方式强调的是画笔与墨迹的自然流动,依靠水墨的扩散和渗透产生意象与氛围。故中国古画坛鲜见以泼彩法完成之山水画作,花鸟画领域亦少见泼彩之作,此情形虽因多种因素,亦令人惋惜。至清末年间,任伯年、吴昌硕等人在花鸟画领域创新独行,为画坛带来新气象。尽管如此,当时许多山水画家在大胆运用色彩上仍持审慎态度,未能完全释放其画中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烟云供养》52 x78 cm 银卡 2019年 在二十世纪中叶,泼彩山水画在众多艺术潮流的熏陶下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尤其是张大千等艺术家,在此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大千晚年致力于泼彩山水画的探索,创造了独特的画风,极大地推进了现代中国画的进程。尽管可借鉴的前辈经验寥寥,张大千凭借其非凡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仍旧创作出许多开拓性的作品,至今难有匹敌者。 《清逸烟涛图》77。5 x108 cm 宣卡 2023年 全球艺术景观的演变与文化的互鉴,推动了泼彩艺术的兴盛。在此期间,世界历经数次深刻的社会政治动荡,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带来的紧张局势。这些重大事件不单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版图,亦深刻塑造了艺术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观念。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艺术家们纷纷探索新的艺术手法,以表达他们对复杂时局的沉思与回应。 《奇峰妙境图》108 x77。5 cm 宣卡 2022年 此外,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艺术家逐渐向东方艺术汲取灵感,特别是在追求自由表达和抽象形式方面。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实验,为泼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养分。 《奇峰胜逸图》108 x77。5 cm 宣卡 2023年 继张大千之后,刘海粟的泼彩山水尤为人称道。他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自由奔放,大胆泼洒,以其率性的豪情彰显了画家的独特个性。刘海粟是现代中国画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他早年不仅积极参与美术教育的推广,还深入研习中西方绘画艺术和书法。晚年他通过改革传统绘画技法,创作了众多具有写意风格的泼彩山水画。在这些作品中,他以泼墨和积墨为基础,再通过色彩的叠加泼写,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清风烟云》68 x45 cm 金泊卡 2024年 张大千与刘海粟,作为我国泼彩山水画坛上的两位巨匠,虽同受张僧縣“没骨青绿法”的影响,却各显神通, 艺术路径迥异。张大千醉心于多样的技巧与图式,其作品常以仿古之姿,令人目迷五色;刘海粟则深挖古法之精髓,力求笔墨色彩均蕴含个性化的表现力。 《绚丽妙境》50 x50 cm 金卡 2023年 在泼彩技法上,两位艺术家的差异同样显著。张大千善用泼墨与泼色相结合的方法,先铺设抽象肌理, 再依据色墨变化巧妙调整,从而营造出充满东方意境的视觉效果;以无象而化之幻化大千世界,而刘海粟则倾向于先用墨线勾勒,后泼色,其泼彩覆盖于厚重的墨迹之上,虽浑厚但难以达到色墨交融的细腻效果,以具象而泼染出主体气氛。张大千之泼彩,多在熟绢熟纸上进行,巧借工笔画中的撞水撞色技法,进行艺术夸张;刘海粟则偏好在生纸上作画,其技巧上的挑战亦因纸质与墨色的独特反应而更为复杂。 《无上清凉》178 x98 cm 宣卡 2019年 从整体的艺术风格来看,张大千的画作流畅而优雅,展现出他对传统山水图式的深刻理解;刘海粟的画风则更为刚猛而自由,常带有粗犷的油画笔触,显示出其独到的艺术追求。 作 品 赏 析 《溪水秀可清》68 x45 cm 金卡 20239年 《神山圣水》68 x45 cm 金卡 2023年 《南岳圣境》68 x45 cm 金卡 2023年 《妙逸境界》45 x38 cm 金卡 2019年 |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3
2025-06-25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