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森 | 自然的魅力和惩罚——成都自然博物馆观感

何映森 | 自然的魅力和惩罚——成都自然博物馆观感

四川文化网 2025-6-27 10:07 1265人围观 文学作品

  站在成华大道十里店路旁,举目望成都市政府和成都理工大学合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正如地壳运动的遗迹矗立眼前,其外形好似几块巨石般的几何体块随意堆叠,又像蜀山崩裂后凝固的瞬间呈现。水景环绕馆身,倒映 ...
  站在成华大道十里店路旁,举目望成都市政府和成都理工大学合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正如地壳运动的遗迹矗立眼前,其外形好似几块巨石般的几何体块随意堆叠,又像蜀山崩裂后凝固的瞬间呈现。水景环绕馆身,倒映着“石山”的冷峻轮廓。都江堰的理水智慧在此化作一方人工湿地,蜀山、蜀道、蜀水之魂在此交融共生。


  踏进展厅,但见人潮涌动。馆内有六个主题展厅: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和缤纷生命厅。我和省政协退休一支部的老干部们刚进展厅,就见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在几位年轻女老师的引导下,如一群快乐的小鱼儿在池中追逐嘻戏。可当他们看着那些奇异的展物时,除了诧然的神秘莫测,还有如人类面对自然法则常有的手足无措。

  地质环境厅铺开了四川盆地的史诗。盆地模型在灯光下宛如一块镶嵌在群山中的翡翠,演示屏上,亿万年间的陆地抬升与江河切割如快进的造物纪录一时岀现。我忽而想起“五丁开山”的传说,蜀人劈山通路的壮举,何尝不是人类与大地博弈的缩影?然而山脉沉默如初,以永恒的定力凝视着人间不断的开凿。

  上至矿产资源厅,矿石在射灯下绽放出星辰般的光晕。淡紫色水晶如凝固的晚霞,孔雀石纹理间流淌着森林的幽绿。当我们直面对一块重达158。5公斤的天外来客——隆昌铁陨石,听解说员小邓讲述到:它于明朝时期坠落蜀地,被清乾隆年间发现后才重见天日,至今仍带着宇宙深处的寒意。当我指尖轻触展柜玻璃的刹那,仿佛摸到了四百年前乡民敬畏的目光,以及更遥远的、银河系某处星云坍缩时的点点余温。

  二楼成为远古巨物的场地。合川马门溪龙横亘于“龙行川渝厅”中,24米长的骨架将时空撑开一道裂缝。那9。8米长的颈椎如青铜桥拱,串联起1。46亿年前的蜀地:鸿鹤盐都龙在自贡湖畔踱步,甘氏四川龙的利齿划破潮湿的云空。仰头注视那具亚洲最大恐龙化石,一个孩童的声音脆生生地响起:“它为什么死了?”老师对她说:“以后你总会知道的”。恐龙灭绝的警钟在侏罗纪回响,答案却写在窗外烈日下的现代天际线中。

  转角处的生命探源厅,大足重庆鱼在岩板中保持着跃动的姿态。这条3300万年前的鱼儿死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泥沙掩埋,却以立体形态穿越时空。它的鳃丝纤毫毕现,尾鳍仍蓄满挣脱之力。灾难竟成了它不朽的契机,自然辩证法仿佛在此露出意味深长的一丝微笑。

  三楼的“秘境繁花”特展,正揭开横断山脉的植物传奇。玻璃罩内,一片4700万年前的树叶化石舒展如初,叶脉如大地血脉延伸至新世纪。此标本沉默如哲人,见证过青藏高原的抬升,也目睹了人类在峡谷间修筑公路的现代奇迹。曾孝濂的植物科学画悬于壁间,头花龙胆在宣纸上绽放出比真实更永恒的青蓝——科学精神与艺术灵魂在此同根共生,将横断山脉的生存智慧凝成永恒。流石滩造景前,老干部们与游客同与高山杜鹃合影,手机屏幕映亮的笑脸,恰是当代人与大自然最寻常又最珍贵的和解。

  走出博物馆时,艳阳为“石山”展馆镀上金边。回望那些矿石、鱼化石、恐龙骨架与植物标本,忽觉整座建筑宛如微缩的诺亚方舟——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的忏悔与期盼。横断山脉的杜鹃在温室里避开了灭绝,马门溪龙以白骨警示着生命的脆弱,陨石则昭示着人类不过是宇宙中的尘埃微粒。

  我们与自然的辩证法原是如此朴素:所有生命皆从土壤与矿物中诞生,最终又复归其位。作为老人,养生之道不在精致的药丸里,而在每一口清洁的空气、每一捧未受污染的水源之中。人类生存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如4700万年前的树叶那般,学会在变迁中保持舒展的姿态。当人类以谦卑之心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那些悬于展厅的骨骼、深埋岩层的鱼类、雪线之上的花朵,都将不再是文明的墓志铭,而是共生未来的宣言书。

  即将参观结束时,一位老干部仍伫立在合川马门溪龙骨架下留影。我听到他口中的喃喃自语:人类文明不过地质年表上的一粒微尘。我们若能懂得敬畏自然,遵循天道,方能在尘埃中开出不败的花来……我忙对他举机拍照,以表称颂!

  2025.6.26定稿

  作者简介:

  何映森, 四川省南部县人,军旅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历任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四川散文大观》主编、四川省政协办公厅综合处处长;岀版诗集《雪杜鹃》《多彩的思絮》和散文随笔集《小路悠悠》《放飞感怀》《真情绽放》等专著,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何映森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3
  • 王富强坐看风云 2025-7-1 12:50
    馆藏天地造化功,化石无言警世钟。共生方为长久计,谦卑始得自然容。
  • 卢海阳 2025-6-27 17:15
    人类文明不过地质年表上的一粒微尘。我们若能懂得敬畏自然,遵循天道,方能在尘埃中开出不败的花来。说得真好!
  • 米青青 2025-6-27 16:21
    何映森的这篇观感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文章通过对博物馆建筑外观、展厅展品的生动描写,巧妙地将自然的壮美与人类文明的智慧相融合。从地质史诗到矿石珍宝,从恐龙化石到植物传奇,作者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神奇,更通过展品背后的故事,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文章结尾处老干部的感慨更是点睛之笔,升华了主题,令人深思。整体而言,这篇观感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性,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与对人类的警示。[强][玫瑰]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