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4
作者:不勿一 在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版图中,柬埔寨与泰国的边境争端长期以来犹如一颗不稳定的 “定时炸弹”,时不时引发地区局势的紧张波动。2025年5月28日,柬埔寨和泰国军队在双方争议的冲博地区发生短暂冲突,交火持续约10分钟,1名柬埔寨士兵不幸丧生,这一事件犹如导火索,让长期蛰伏的领土争端再度浮出水面,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深入剖析柬泰争端背后的深层因素并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对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意义重大。 一、复杂纠葛:争端的历史经纬 (一)殖民遗祸:边界条约与地图争议的源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亚地区深陷殖民统治的阴霾。当时,柬埔寨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而泰国(时称暹罗)虽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也在英法两大殖民势力的夹缝中艰难求生。1904年,法国作为柬埔寨的宗主国,与暹罗签订了边界条约,这看似是对两国边界的划定,实则为日后的争端埋下了祸根。该条约规定双方应以但格来克山岬分水岭划界。然而,在后续由法国当局主导的边界地图绘制工作中,却出现了重大偏差。按照分水岭原则,本应位于边界线暹罗一侧的柏威夏寺,在1908年制图工作完成时,却被标注于边界线的柬埔寨一侧。这一地图上的 “失误”,成为了柬泰两国百余年边境纷争的重要起源。 1934至1935年间,暹罗政府对该地区进行勘测时,发现了地图上的边界线与之前双方议定的分水岭边界线不符。这一发现,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1940年,泰国派武装人员占据了柏威夏寺。1953年,柬埔寨迎来独立,新政府随即与泰政府就该地区的管辖权展开谈判,可惜未能成功。1959年,柬埔寨无奈之下诉诸海牙国际法院(ICJ)。1962年6月15日,ICJ作出裁定,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领土内,泰国有义务撤出所有留驻在该地区的军事人员和平民,并将其占领期间从该寺庙移走的所有物品归还柬埔寨。尽管泰国政府对此深感失望,但作为联合国成员国,于1962年7月30日作出声明,宣布虽对案件结果遗憾,但有责任依据联合国宪章履行自身义务,不过同时宣称对国际法院的这一判决持保留态度。这一保留态度,也为后续争端的持续发酵埋下伏笔。 (二)文化交锋:宗教圣地引发的主权争夺 柏威夏寺始建于公元10世纪,坐落于柬埔寨柏威夏省与泰国交界的扁担山脉摩艾丹崖顶。这座古寺不仅是高棉与泰族的文化图腾,更是两国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其所处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主权争夺的漩涡中心。对柬埔寨而言,柏威夏寺是吴哥文明辉煌的见证,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象征。2008年,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柏威夏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柬埔寨举行了盛大庆典,将其视为国家主权的国际名片,以此强化民族凝聚力。 而在泰国部分民族主义者眼中,柏威夏寺是泰民族崛起历程的缩影,与泰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他们认为柏威夏寺及其周边土地关乎泰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尊严的体现。这种基于不同民族文化认知的差异,使得围绕柏威夏寺的主权争端愈发激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章远在论文中指出,柏威夏寺只是两国十五处边境争议之一,但其宗教与文化意义让冲突格外难以调和,甚至陷入周期性暴力循环。 二、现实博弈:争端背后的深层因素 (一)资源诱惑:边境地区的经济利益考量 冲博地区位于泰国乌汶府与柬埔寨柏威夏省交界处,自2000年以来,就因主权归属未明被划定为 “维持现状” 区。此次冲突的爆发,让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地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事实上,冲博地区以及整个柬泰边境争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这里有广袤的森林资源,木材储备量可观;同时,经勘探发现,地下还蕴含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等。这些资源对于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掌控这些争议地区,就意味着掌握了边境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双方在边境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管控问题上互不相让,这无疑加剧了争端的复杂性。 (二)政治操弄:泰国国内局势的外部投射 泰国国内政局的动荡,犹如一只无形的手,不断推动着柬泰边境争端的发展。2025年5月28日冲博地区的交火,与泰国国内微妙的政治局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期,泰国政治联盟两大成员为泰党与自豪泰党关系紧张,政府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军方有可能试图通过制造边境摩擦,将国内民众的注意力从国内政治矛盾转移出去。回顾历史,2008年柬泰爆发冲突时,正值泰国政局动荡期,最终导致泰国外长辞职、政府更迭。泰国历来存在在政治动荡时期借助边境议题转移国内矛盾的惯性。这种将内部矛盾外部化的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国内问题,反而严重破坏了柬泰两国的友好关系,让边境局势陷入持续紧张的状态。 三、破局之策:解决争端的可行路径 (一)国际法的运用:依托国际法院裁决 在解决柬泰争端的众多路径中,国际法无疑是重要的依据和手段。柬埔寨凭借1962年ICJ裁决柏威夏寺归其所有的判例,一直倾向于诉诸多边机制,通过国际法来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2025年6月15日,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地区和平稳定,已将塔莫安通寺、塔莫安小寺、塔戈贝古寺及翡翠三角区四个争议节点提交ICJ,寻求法律裁决。然而,泰国方面对此却持有不同态度,其主张通过双边外交与对话化解分歧,拒绝承认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 从国际实践来看,国际法院的裁决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印尼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都曾通过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各方尊重裁决结果,有效维护了地区和平。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也指出,司法解决不是战争的导火索,而是维护和平的有效途径,这也有助于政府向民众解释裁决结果。泰国应摒弃对国际法院裁决的偏见,尊重国际法,与柬埔寨共同接受国际法院的裁决,以和平、公正的方式解决争端。当然,在借助国际法院裁决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法律裁决需与双边协商紧密结合,方能有效落实划界、撤军及资源分配等细节问题,避免重蹈柏威夏寺 “有判决无和平” 的覆辙。 (二)对话协商:重启联合边界委员会会议 双边对话协商是解决国际争端的传统且有效的方式。2025年6月14日至15日,柬埔寨和泰国在首都金边时隔12年再次召开柬泰联合边界委员会(JBC)会议,这一举措为缓和两国边境紧张局势带来了积极信号。会议通过了派遣联合勘测组、在双方商定的界碑实际位置进行边界勘测和划定方案,未来将继续利用JBC机制推动边界测量和边界划定工作。两国还正式签署了会议纪要,虽本次会议并未讨论4个有争议的边境地区问题,但这一积极的互动为后续解决争端奠定了基础。 双方应以此为契机,在后续的JBC会议中,秉持平等、互信、互利的原则,深入探讨争议地区的主权归属、资源开发、边境管控等核心问题。通过坦诚的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在谈判过程中,可以引入第三方的专业意见,如国际法专家、地理学家等,为双方提供客观、科学的参考,推动对话协商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双方在边境事务上能够及时交流信息,避免因信息不畅导致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三)区域合作:发挥东盟的调解作用 作为东盟的重要成员国,柬埔寨和泰国的争端不应仅仅局限于双边层面,区域组织东盟应在其中发挥积极的调解作用。东盟一直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成员国之间的争端,秉持 “不干涉内政” 原则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协调机制。然而,在过去的柬泰争端中,东盟的协调机制面临诸多挑战。2011年柬泰爆发冲突时,柬埔寨曾要求东盟介入,印尼作为调解方拟组建联合观察团,但因泰方拒绝接受外方进驻而流产。2013年后,东盟峰会甚至不再将柬泰边境问题列为重点议题。 面对当前的局势,东盟应重新审视自身在柬泰争端中的角色,积极作为。可以借鉴东盟在其他地区争端调解中的成功经验,如在南海争端问题上推动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规范柬泰两国在边境地区的行为。同时,东盟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使两国回到谈判桌前,为双方提供对话平台和斡旋服务。此外,东盟还可以推动柬泰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增进民间交流与合作,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解决边境争端营造良好的氛围。 柬泰争端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需要两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现实为出发点,通过国际法的运用、持续的对话协商以及区域组织的积极调解,共同探寻和平解决争端的有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为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7
2025-07-13
2025-06-25
2025-06-23